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中電以環保慳電之名,邀請2.6萬個住宅用戶參與「分時段收費」試驗計劃,為期1年,設若效果理想,有可能全面推行。中電聲稱,希望改變市民用電模式,推動節能減排,說得相當漂亮,然而觀乎具體安排,卻令人懷疑計劃變相只是幫中電賺更多錢,慳電成效有限,卻要市民負擔更多電費,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中電倡分時段收費
安大略教訓須記取
中電宣布試行「分時段收費」之日,適逢美國聯儲局加息,恆指下挫逾300點,可是中電股價卻逆市上升,反映不少投資者都認為,有關計劃可以令中電收入大增。中電表示,目前已為2.6萬住宅用戶安裝智能電表,他們都可參與今次試驗計劃。根據收費安排,周一至六(公眾假期除外)晚上6時至10時為「高用量時段」,每度電加價0.6元,加幅超過五成;晚上10時至早上9時「低用量時段」,每度電減價0.18元;其他時段電費維持不變。
提倡節約慳電、鼓勵市民減少高峰期用電量,方向當然沒有錯,可是中電提出的「分時段收費」安排,實有「搵笨」之嫌。首先,「高用量時段」電費加幅,與「低用量時段」的減幅,相差太過懸殊,賞罰誘因不成比例。如果中電希望改變住戶用電模式,減少在「高用量時段」耗電,大可選擇在「低用量時段」提供更吸引的減價幅度,甚或連其他時段也提供優惠。其次,全港上班族大多早出晚歸,晚上6時至10時是一家共聚的黃金時間,盛夏開冷氣固然普遍,洗衣吸塵等家務也未必方便在10時後才進行。一般家庭日常生活作息時間難以大變,中電針對晚上「高用量時段」大幅增加五成電費,很多家庭肉隨砧板上,只能任由宰割。
誠然,很多城市為了減少高峰期用電量,都有採用分時段收費,然而不少都是針對工商業客戶,而非一般住戶。本地有一些所謂「環保人士」聲稱,外國經驗顯示分時段收費「有效改變用戶用電模式」,避免在貴電費時間用電,然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經驗卻是另一回事。2010年安大略省引入智能電表,針對住宅和中小企推出分時段收費計劃,希望減少高峰時間用電量,可是新近研究顯示,當地住戶在高用量時段的耗電水平,與引入分時段收費之前並無太大差別,住戶電費開支卻在短短數年飈升七成,民眾怨聲載道,省長不得不公開認錯,承諾檢討電費過高問題。前車可鑑,香港必須避免重蹈覆轍。
2013年中電開始引入智能電表,強調可以幫助市民了解用電習慣,避免浪費電力,聽起來相當吸引,不過去年英國國會科技事務委員會發表的報告,卻質疑智能電表所帶來的實際效益。報告指出,大多數研究顯示,住戶使用智能電表後,能源消耗只減少2%至3%,英國《衛報》甚至詰問:「全面引入智能電表,消費者要花110億鎊……為何英國還要花巨款去搞智能電表?」中電曾形容引入智能電表的效果「令人鼓舞」,到底表現如何「與別不同」,還請詳細說明。
環保減排成本開支
不應悉數轉嫁市民
特區政府與兩電簽訂利潤管制協議,將兩電利潤與固定資產掛鈎,先保證兩電能夠取得豐厚利潤,然後再計算市民如何攤分。簡單而言,電力公司資產值愈高,電費加價壓力愈大。兩電可以透過興建更多發電機組和配套設施,推高固定資產淨值,令可賺取的利潤總額水漲船高,從而大條道理增加電費。有本地學者便擔心,每個智能電表成本由500至1000元不等,中電有大約200萬住宅用戶,倘若悉數更換,涉及金額數以十億元計,或有可能推高中電資產值,令電費有上升壓力。中電方面有必要清晰回應。
目前兩電備用電力達三成,大大超過英美等發達國家。過去電力公司常辯稱,必須確保能夠應付高峰用電量,有需要增加發電機組。在利潤管制協議之下,這些過度的機組投資實際全是由市民埋單。有評論認為,採用分時段收費,有機會減低高峰用電量,減緩興建新機組的壓力。然而目前兩電的新機組投資,很多都是為了滿足減排需要,以天然氣代替燃煤發電,就算能成功減低高峰用電量,這些固定資產項目都會繼續進行,用戶仍然要面對伴隨而來的加價壓力。
發展智能電網提升能源效益、協助對抗全球暖化,當然是好事,然而市民並不希望見到電力公司假借環保之名趁機加價斂財,又或將減排環保開支,悉數轉嫁到用戶身上,自己卻繼續穩袋豐厚的准許利潤。分時段收費安排不當,如同向用戶橫徵暴斂。鑑於很多民眾的用電和生活模式很難改變,澳洲維多利亞省就容許消費者根據自身情况,選擇以彈性電價(分時段收費)還是劃一電價交電費。中電若想推行分時段收費,必須拿出一個真正惠民又環保的方案,不能將市民當作羊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中電倡分時段收費
安大略教訓須記取
中電宣布試行「分時段收費」之日,適逢美國聯儲局加息,恆指下挫逾300點,可是中電股價卻逆市上升,反映不少投資者都認為,有關計劃可以令中電收入大增。中電表示,目前已為2.6萬住宅用戶安裝智能電表,他們都可參與今次試驗計劃。根據收費安排,周一至六(公眾假期除外)晚上6時至10時為「高用量時段」,每度電加價0.6元,加幅超過五成;晚上10時至早上9時「低用量時段」,每度電減價0.18元;其他時段電費維持不變。
提倡節約慳電、鼓勵市民減少高峰期用電量,方向當然沒有錯,可是中電提出的「分時段收費」安排,實有「搵笨」之嫌。首先,「高用量時段」電費加幅,與「低用量時段」的減幅,相差太過懸殊,賞罰誘因不成比例。如果中電希望改變住戶用電模式,減少在「高用量時段」耗電,大可選擇在「低用量時段」提供更吸引的減價幅度,甚或連其他時段也提供優惠。其次,全港上班族大多早出晚歸,晚上6時至10時是一家共聚的黃金時間,盛夏開冷氣固然普遍,洗衣吸塵等家務也未必方便在10時後才進行。一般家庭日常生活作息時間難以大變,中電針對晚上「高用量時段」大幅增加五成電費,很多家庭肉隨砧板上,只能任由宰割。
誠然,很多城市為了減少高峰期用電量,都有採用分時段收費,然而不少都是針對工商業客戶,而非一般住戶。本地有一些所謂「環保人士」聲稱,外國經驗顯示分時段收費「有效改變用戶用電模式」,避免在貴電費時間用電,然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經驗卻是另一回事。2010年安大略省引入智能電表,針對住宅和中小企推出分時段收費計劃,希望減少高峰時間用電量,可是新近研究顯示,當地住戶在高用量時段的耗電水平,與引入分時段收費之前並無太大差別,住戶電費開支卻在短短數年飈升七成,民眾怨聲載道,省長不得不公開認錯,承諾檢討電費過高問題。前車可鑑,香港必須避免重蹈覆轍。
2013年中電開始引入智能電表,強調可以幫助市民了解用電習慣,避免浪費電力,聽起來相當吸引,不過去年英國國會科技事務委員會發表的報告,卻質疑智能電表所帶來的實際效益。報告指出,大多數研究顯示,住戶使用智能電表後,能源消耗只減少2%至3%,英國《衛報》甚至詰問:「全面引入智能電表,消費者要花110億鎊……為何英國還要花巨款去搞智能電表?」中電曾形容引入智能電表的效果「令人鼓舞」,到底表現如何「與別不同」,還請詳細說明。
環保減排成本開支
不應悉數轉嫁市民
特區政府與兩電簽訂利潤管制協議,將兩電利潤與固定資產掛鈎,先保證兩電能夠取得豐厚利潤,然後再計算市民如何攤分。簡單而言,電力公司資產值愈高,電費加價壓力愈大。兩電可以透過興建更多發電機組和配套設施,推高固定資產淨值,令可賺取的利潤總額水漲船高,從而大條道理增加電費。有本地學者便擔心,每個智能電表成本由500至1000元不等,中電有大約200萬住宅用戶,倘若悉數更換,涉及金額數以十億元計,或有可能推高中電資產值,令電費有上升壓力。中電方面有必要清晰回應。
目前兩電備用電力達三成,大大超過英美等發達國家。過去電力公司常辯稱,必須確保能夠應付高峰用電量,有需要增加發電機組。在利潤管制協議之下,這些過度的機組投資實際全是由市民埋單。有評論認為,採用分時段收費,有機會減低高峰用電量,減緩興建新機組的壓力。然而目前兩電的新機組投資,很多都是為了滿足減排需要,以天然氣代替燃煤發電,就算能成功減低高峰用電量,這些固定資產項目都會繼續進行,用戶仍然要面對伴隨而來的加價壓力。
發展智能電網提升能源效益、協助對抗全球暖化,當然是好事,然而市民並不希望見到電力公司假借環保之名趁機加價斂財,又或將減排環保開支,悉數轉嫁到用戶身上,自己卻繼續穩袋豐厚的准許利潤。分時段收費安排不當,如同向用戶橫徵暴斂。鑑於很多民眾的用電和生活模式很難改變,澳洲維多利亞省就容許消費者根據自身情况,選擇以彈性電價(分時段收費)還是劃一電價交電費。中電若想推行分時段收費,必須拿出一個真正惠民又環保的方案,不能將市民當作羊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