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表示在分配教資會研究經費時,會考慮加入研究影響成評審準則。教資會早前宣布以試驗形式額外年撥5000萬元,鼓勵大學從事更多「具影響力」的研究。大家也許會好奇,研究不是實力及質素至上嗎?看「影響」?這葫蘆裏賣什麼藥?
以新知識帶人類入新時代
研究不止是學術問題,這是新知識的源頭,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養分。因此世界一流的大學教授都盡力把研究精益求精,爭取把成果在全球知名的刊物刊登。在學術界發揮深遠影響力之外,更重要是以新知識帶人類入新時代的社會,這是學術的基本精神。很多新學科如超導體、生物信息等都是這樣誕生。現今全球有很多空前未想像過的問題,例如地球暖化、環境污染、食物安全、人口老化、網絡安全、貧富懸殊、社會分裂、青年失業等普世的重大議題,顯然不能用現成的理論或政策解決,必須以跨學科和跨界別共同深入研究,方能尋找出解決之道。
愈複雜的問題,愈需要向它的最根本去挑戰。根愈深,擴散愈廣,挑戰愈大,學術研究正是由此入手,無論是醫病、治國或是教育改革都是一樣。先進國家都對研究工作者有很大的期望,有新思維、新意念、新方向、新技術、新辦法,才有新希望。
很多人都希望大學研究可以「貼地」的解決問題,就算明天沒有答案,亦希望要確定正在行的不是歪路,這解釋了各地均重視中游研究。如果社會科學及教育工作者可以聯手研究一個新概念及方案,尋求青少年自殺的緣由而對症下藥,不是很好嗎?社會人口老化,由醫療、商業、財務和社會科學合力制訂新的退休模式,既不會令政府破產,亦可保障退休後的生活質素,你會說無可能嗎?房屋問題可以由現代科學、城市設計、先進的建築技術及運用環保材料,帶動政策、觀念和態度的改變。食物可以從化學及生物的基礎研究,提升量和質,甚至是更精良、更多功能和多元化,譬如能讓人吃飽之餘,是健康的,又能協助成長、睡眠甚至加強記憶力等。這些要求給我們的化學教授很多靈感去創造新的功能分子,亦把化學帶到新領域。
學術研究的理論或數據,還可以改善法律、啟發新的商業營運概念和模式、改革生產力,甚而啟發新的娛樂方式。現今的社交媒體及很多智能設備都是由創新的研究結果支持下演變而來,近10年間,流動通訊帶來資訊、娛樂方式以至計程車服務很大的轉變。這巨變便是源於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學問並不一定都很深奧,但這些知識落到追求新意的創業者、以「不成功不罷休」精神行事的企業家,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提供了新的可能。筆者訪問過數之不盡的大學、研究院及企業,它們有不同行政及研究方式;但大家追求的,同樣是深信對世界的影響,不是學術文章或產品的原創者,而是支持他生存的世界。
基礎研究造就解決問題的土壤
回說質素。質素高的研究基本上是有新概念、創意及深度。這很重要,但不足夠。就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例——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根岸(Negishi)教授,他創造了一列全新方法去做各種分子及化合物,學術成就驕人。然而,他得到2010年諾貝爾獎項是因為他創出來的催化方法可以應用於不同領域和製造無窮無盡的藥物、工業原料等。2012年諾獎日本得主山中教授亦是一樣,他的成熟細胞可以改成幹細胞,這個基礎研究啓發了醫學上一個全新的治療方法。最近,他更進一步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去衡量幹細胞的安全性。這些都是典型的研究影響。
我們的眼光不能只放在中游或下游研究;中下游的水是哪裏來的?如果用中下游的濁水去煮飯、洗碗,後果如何?由此可見根和源的重要,基礎研究往往是提供新概念,造就解決問題的土壤。現在最先進的電腦芯片、近期大熱的虛擬技術,再早一點的「偉哥」、激光和光纖的發明,背後都是物理、化學、工程、醫療等眾多基礎研究才能支撐出來的產物。
人才的培養
大學研究對社會影響最深還有人才的培養。大學和教授明白社會所需和未來世界的要求,才能栽培出優秀的人才,應付未來世界種種挑戰,為社會以至世界貢獻。這點,全球最大的企業往往別具前瞻力,近如蘋果電腦在意大利開學院,以培育新一代的應用軟件專家;IBM和世界很多大學合作,也是要覓得能在新工業發揮的新一代人才。如果大學、教授或者學生條件不足,這些企業自會另尋更佳的伙伴。
筆者早年在耶魯大學讀博士後的研究,在準備離開耶魯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始教學及研究生涯時,我問實驗室的教授導師對我未來研究項目的臨別贈言。他毫不猶豫說:「因為你已證明了你的基本知識及能力,同時你會是大學教授,所以你很幸運,你喜歡的都可以去研究。但你要記着,最初,及最後,很多人會問你『so what?』(『所以呢?』)你一定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如果你的回答缺乏說服力,你要承受結果,因為沒有人會給你研究經費,亦沒有人會尊重你的學術成績。」這耶魯的一級教授30多年前說的「so what?」就是我們今日英、美、香港及其他地方所講的「影響力」。
(作者按:文章屬個人意見;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研究的影響力是什麼?」)
作者是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化學系講座教授
[賀子森]
以新知識帶人類入新時代
研究不止是學術問題,這是新知識的源頭,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養分。因此世界一流的大學教授都盡力把研究精益求精,爭取把成果在全球知名的刊物刊登。在學術界發揮深遠影響力之外,更重要是以新知識帶人類入新時代的社會,這是學術的基本精神。很多新學科如超導體、生物信息等都是這樣誕生。現今全球有很多空前未想像過的問題,例如地球暖化、環境污染、食物安全、人口老化、網絡安全、貧富懸殊、社會分裂、青年失業等普世的重大議題,顯然不能用現成的理論或政策解決,必須以跨學科和跨界別共同深入研究,方能尋找出解決之道。
愈複雜的問題,愈需要向它的最根本去挑戰。根愈深,擴散愈廣,挑戰愈大,學術研究正是由此入手,無論是醫病、治國或是教育改革都是一樣。先進國家都對研究工作者有很大的期望,有新思維、新意念、新方向、新技術、新辦法,才有新希望。
很多人都希望大學研究可以「貼地」的解決問題,就算明天沒有答案,亦希望要確定正在行的不是歪路,這解釋了各地均重視中游研究。如果社會科學及教育工作者可以聯手研究一個新概念及方案,尋求青少年自殺的緣由而對症下藥,不是很好嗎?社會人口老化,由醫療、商業、財務和社會科學合力制訂新的退休模式,既不會令政府破產,亦可保障退休後的生活質素,你會說無可能嗎?房屋問題可以由現代科學、城市設計、先進的建築技術及運用環保材料,帶動政策、觀念和態度的改變。食物可以從化學及生物的基礎研究,提升量和質,甚至是更精良、更多功能和多元化,譬如能讓人吃飽之餘,是健康的,又能協助成長、睡眠甚至加強記憶力等。這些要求給我們的化學教授很多靈感去創造新的功能分子,亦把化學帶到新領域。
學術研究的理論或數據,還可以改善法律、啟發新的商業營運概念和模式、改革生產力,甚而啟發新的娛樂方式。現今的社交媒體及很多智能設備都是由創新的研究結果支持下演變而來,近10年間,流動通訊帶來資訊、娛樂方式以至計程車服務很大的轉變。這巨變便是源於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學問並不一定都很深奧,但這些知識落到追求新意的創業者、以「不成功不罷休」精神行事的企業家,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提供了新的可能。筆者訪問過數之不盡的大學、研究院及企業,它們有不同行政及研究方式;但大家追求的,同樣是深信對世界的影響,不是學術文章或產品的原創者,而是支持他生存的世界。
基礎研究造就解決問題的土壤
回說質素。質素高的研究基本上是有新概念、創意及深度。這很重要,但不足夠。就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例——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根岸(Negishi)教授,他創造了一列全新方法去做各種分子及化合物,學術成就驕人。然而,他得到2010年諾貝爾獎項是因為他創出來的催化方法可以應用於不同領域和製造無窮無盡的藥物、工業原料等。2012年諾獎日本得主山中教授亦是一樣,他的成熟細胞可以改成幹細胞,這個基礎研究啓發了醫學上一個全新的治療方法。最近,他更進一步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去衡量幹細胞的安全性。這些都是典型的研究影響。
我們的眼光不能只放在中游或下游研究;中下游的水是哪裏來的?如果用中下游的濁水去煮飯、洗碗,後果如何?由此可見根和源的重要,基礎研究往往是提供新概念,造就解決問題的土壤。現在最先進的電腦芯片、近期大熱的虛擬技術,再早一點的「偉哥」、激光和光纖的發明,背後都是物理、化學、工程、醫療等眾多基礎研究才能支撐出來的產物。
人才的培養
大學研究對社會影響最深還有人才的培養。大學和教授明白社會所需和未來世界的要求,才能栽培出優秀的人才,應付未來世界種種挑戰,為社會以至世界貢獻。這點,全球最大的企業往往別具前瞻力,近如蘋果電腦在意大利開學院,以培育新一代的應用軟件專家;IBM和世界很多大學合作,也是要覓得能在新工業發揮的新一代人才。如果大學、教授或者學生條件不足,這些企業自會另尋更佳的伙伴。
筆者早年在耶魯大學讀博士後的研究,在準備離開耶魯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始教學及研究生涯時,我問實驗室的教授導師對我未來研究項目的臨別贈言。他毫不猶豫說:「因為你已證明了你的基本知識及能力,同時你會是大學教授,所以你很幸運,你喜歡的都可以去研究。但你要記着,最初,及最後,很多人會問你『so what?』(『所以呢?』)你一定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如果你的回答缺乏說服力,你要承受結果,因為沒有人會給你研究經費,亦沒有人會尊重你的學術成績。」這耶魯的一級教授30多年前說的「so what?」就是我們今日英、美、香港及其他地方所講的「影響力」。
(作者按:文章屬個人意見;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研究的影響力是什麼?」)
作者是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化學系講座教授
[賀子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