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某大富豪接受報章專訪時稱,「年輕人買樓易到暈」,他的理據是息口很低。毫無疑問,大部分年輕人沒經歷過10厘按息的年代,但該富豪經歷過幾次樓市周期,仍然大放厥詞,唯一解釋是他是地產發展商。媒體往往把發展商的狂言無限放大,某大地產商高層的「加息已out」論亦常見於新聞標題,報章的專欄文章多是地產界人士你唱我和。奇怪的是,股票投資者往往會兼聽買方及賣方的意見,為何在地產市場上,言論如此一面倒?
事實上,息口並非沒有上升迹象,當大部分買家以為可以長期維持在2厘左右,即使按息只升1至2厘,毋須到達昔日10厘的水平,已足以令人大失預算。如無意外,此文見報之日,美國聯儲局已公布了近兩年的第4次加息,累計加幅已經達到了1厘。雖然在香港市場上,港元同業拆息仍然低企,1個月拆息徘徊在0.36厘左右。但港美息差持續擴闊,1個月美元拆息已遠高於1個月港元拆息,差距已達到0.77厘之多(圖1),上一次出現如此大的距離,是2008年底金融海嘯期間。
港美息差0.77厘 近金融海嘯水平
香港銀行會加息,並不只是「租淡」的個人意願,當配合港匯走勢時,就會發現加息是大勢所趨。近日港匯已曾跌穿7.8水平(圖2),開始步入兌換保證的弱方。
雖然去年港匯曾經低見7.83,但當時是受人民幣匯價影響,且投機盤較多,以致跌幅在半個月內完全收復。而現在港匯是循序漸進地下跌,套戥的力量不容忽視。最近的點陣圖可見,聯儲局在下半年最多只能再加一次息,但港美息差如此之闊,加上聯儲局在暫緩加息時候或會開始縮表,對資金的影響將與加息相若。
港匯續弱 港銀加息大勢所趨
加息的報道並非沒有,只是大家都不當一回事。華僑永亨銀行近日被揭發,原來所用的H按息,並非市場慣用的H按息,當1個月港元拆息定價在0.36厘左右,該行的H按息為0.44厘。加息周期將至,銀行都各出奇謀,在加按息的同時,又不會對市場帶來太大的震撼,例如大新銀行(2356)雖然沒有加H按息,但卻調高了H按息的封頂上限。類似的條款細則更改,相信在未來仍會不時出現。
「財仔」取態比金管局更保守
連財務公司都變得審慎,筆者最近聽某家上市的財務公司高層訴苦,說發展商旗下「財仔」進取得連同行也怕了。該高層稱,他們最近積極控制風險,「借貸成數一定低過六成,比金管局更保守」;又說銀行估價過高,「層樓去到我們手上,估價至少打九折,豪宅的折讓可能更大」。新樓開價節節上升,他們遇到這些個案,卻肯定以二手的價錢去估價。
勿被地產界「財演」左右置業決定
綜合上述資訊,是否仍然覺得「買樓易到暈」?樓市盛世,今日不買,明天無得買,是發展商的宣傳策略,但媒體卻相當配合。海之戀賣斷市,報章大字標題報道,但維港頌愈賣愈差,為何不為人所知?啟德天寰首兩輪幾乎即日沽清,第三輪卻銷情轉淡,但兩件事的報道篇幅卻是相當不對稱。
股票市場上,經歷過多次的金融危機,散戶已變得相當醒目,不容易相信「財演」的說話。房地產的投資動輒數百萬,可能遠多於買股票,是否要被這些地產界的「財演」左右置業決定呢?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事實上,息口並非沒有上升迹象,當大部分買家以為可以長期維持在2厘左右,即使按息只升1至2厘,毋須到達昔日10厘的水平,已足以令人大失預算。如無意外,此文見報之日,美國聯儲局已公布了近兩年的第4次加息,累計加幅已經達到了1厘。雖然在香港市場上,港元同業拆息仍然低企,1個月拆息徘徊在0.36厘左右。但港美息差持續擴闊,1個月美元拆息已遠高於1個月港元拆息,差距已達到0.77厘之多(圖1),上一次出現如此大的距離,是2008年底金融海嘯期間。
港美息差0.77厘 近金融海嘯水平
香港銀行會加息,並不只是「租淡」的個人意願,當配合港匯走勢時,就會發現加息是大勢所趨。近日港匯已曾跌穿7.8水平(圖2),開始步入兌換保證的弱方。
雖然去年港匯曾經低見7.83,但當時是受人民幣匯價影響,且投機盤較多,以致跌幅在半個月內完全收復。而現在港匯是循序漸進地下跌,套戥的力量不容忽視。最近的點陣圖可見,聯儲局在下半年最多只能再加一次息,但港美息差如此之闊,加上聯儲局在暫緩加息時候或會開始縮表,對資金的影響將與加息相若。
港匯續弱 港銀加息大勢所趨
加息的報道並非沒有,只是大家都不當一回事。華僑永亨銀行近日被揭發,原來所用的H按息,並非市場慣用的H按息,當1個月港元拆息定價在0.36厘左右,該行的H按息為0.44厘。加息周期將至,銀行都各出奇謀,在加按息的同時,又不會對市場帶來太大的震撼,例如大新銀行(2356)雖然沒有加H按息,但卻調高了H按息的封頂上限。類似的條款細則更改,相信在未來仍會不時出現。
「財仔」取態比金管局更保守
連財務公司都變得審慎,筆者最近聽某家上市的財務公司高層訴苦,說發展商旗下「財仔」進取得連同行也怕了。該高層稱,他們最近積極控制風險,「借貸成數一定低過六成,比金管局更保守」;又說銀行估價過高,「層樓去到我們手上,估價至少打九折,豪宅的折讓可能更大」。新樓開價節節上升,他們遇到這些個案,卻肯定以二手的價錢去估價。
勿被地產界「財演」左右置業決定
綜合上述資訊,是否仍然覺得「買樓易到暈」?樓市盛世,今日不買,明天無得買,是發展商的宣傳策略,但媒體卻相當配合。海之戀賣斷市,報章大字標題報道,但維港頌愈賣愈差,為何不為人所知?啟德天寰首兩輪幾乎即日沽清,第三輪卻銷情轉淡,但兩件事的報道篇幅卻是相當不對稱。
股票市場上,經歷過多次的金融危機,散戶已變得相當醒目,不容易相信「財演」的說話。房地產的投資動輒數百萬,可能遠多於買股票,是否要被這些地產界的「財演」左右置業決定呢?
[李曉佳 財經澡堂]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