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琥珀「雪藏」9900萬年前雛鳥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9日 06:35
2017年06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古生物學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在一枚9厘米長的琥珀中,發現一隻約9900萬年前被完整「雪藏」的反鳥類雛鳥,這是學界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化石。該標本24日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專家指,琥珀完整保留古鳥幼鳥的羽毛和皮膚,其2厘米長的黃金色鳥足清晰可見,其他部位透過電腦掃描(CT)亦可完整呈現。


該團隊去年曾在琥珀中發現完整保存的約9900萬年前的有羽毛恐龍尾巴。《新民晚報》報道,團隊成員、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稱,該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小鳥只有幾周大,從吻部到尾巴末端長約6厘米。標本擁有方、雲南騰沖市虎魄閣博物館館長陳光說,當地人最初以為琥珀中「藏」有蜥蜴爪,但他意識到更似鳥足,於是聯絡邢立達進行研究。陳光妻子以緬甸一種琥珀色小雲雀的當地讀音,為標本命名為「比龍」。


頭骨有齒 與恐龍一同絕種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表示,「比龍」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加上椎體等其他骨骼形態,屬於典型的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因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而得名,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黎剛指,團隊最初只注意到一對非常精美的鳥足,之後採用顯微CT等無損設備成像及分析標本之後,才發現琥珀內還隱藏着頭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透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終無損得到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