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集體回憶的出現,往往由意料之外的偶發事件開始。不過要讓偶發事件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以至是代代相傳的故事,則是「鬥長命」的深耕細作。社運組織持續不斷的抗爭活動、支持者的堅持和參與,以至是公共論述的持久呈現,才能建立傳承與傳統,好好保存這片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
然而,引發集體回憶的偶發事件,卻必然有着歷史的年輪。時光飛逝、改朝換代,當年的偶發事件,以及由是以來的集體回憶,亦可能隨時代不同而增添或刪減了一些文化意義。問題是,若集體回憶的新詮釋跟其歷史背景的文化意義截然不同時,其社會力量是會持續更新還是削弱了?
上述這抽象的問題,或許能以另一種方式提問:你覺得「六四事件」能脫離「八九」的中國歷史背景嗎?
這問題,大概就是把「六四事件」「本土化」或「香港化」最大的爭議。
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
自本土思潮席捲香港後,帶有「中國」或「大中華」味道的意識形態,大部分都難逃本土化的拷問。「六四事件」,是來自1989年北京天安門學運以流血收場的中國歷史:百萬香港市民在1989年自發上街,及後香港人更組織了支聯會,並於選舉中支持民主派政治人物。這些的確是香港社運史和政治史的重要一頁。不過難以否認的是,這百萬市民當年散發了對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稱呼「六四」死難者為「同胞」。這場香港有史以來其中一場大規模的民間社運動員,是奠基於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大傷疤。如今要把「六四事件」本土化,以至是更激烈的「去中國化」,會否削弱了這段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
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來自建構「我們」的社會經驗。社會每天都發生很多事,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故事。不過,如果有事件打破了社會常規和常識,使不同人和群體不得不注視、參與,以至改變了社會過往的常態,則這事件便有可能成為這個社會的集體回憶,載入史冊。香港社會幾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示威抗議,以至是肢體衝突。大家未必對每一宗抗議都上心。不過,2014年的佔領運動,其規模之大、曠日之持久、抗爭的方式,均是香港史上罕見,更讓很多香港人有一段全新的社會經驗,並改變了香港的社會運動,讓「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論述備受非議,又使香港的政治光譜在民主派和建制派外,多了本土派和自決派。故此,佔領運動成為無數港人的集體回憶,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談及「我們」時的重要集體經驗。至於它將會如何被列入香港歷史的一頁,則要視乎往後香港社會如何詮釋和紀念它。
正當佔領運動開始踏入香港集體回憶的形成階段,「六四事件」這「老牌」集體回憶則要面對世代交替的問題。已故的司徒華先生早已料此一着,故此支聯會早年強調要「薪火相傳」和「接好民主棒」。然而,如今「本土化」和「去中國化」的尷尬爭議,則應是華叔始料不及的。若把「六四」「去中國化」,重新詮釋為一宗香港事件或普世價值的問題,則難免讓親歷「六四事件」、支持平反「八九」的支持者產生疏離感。另一方面,若「六四」繼續帶有濃烈的中華民族國族主義,則很難於深受本土意識洗禮的年輕一代「薪火相傳」。
不夠「勇武」的策略 「鬥長命」的利器
我對這兩難之局想不出答案。不過,有論指「六四」燭光集會乃行禮如儀、失去抗爭意味之舉,則未必全然。姑勿論認同支聯會與否,「六四」燭光集會至今已是第28個年頭。一項能讓跨世代香港人風雨不改、堅持了廿八年的抗爭活動,在香港社運史上實是很不容易。這其中有3項微妙之處:
一、「六四」集會多年來都是主題連貫、定位清晰:平反八九民運、建設民主中國;
二、入場門檻低:人們可以隨時來隨時走,就連「踩場」的本土派也不會拒諸門外,很少有大規模衝突場面,就算市民來自「各門各派」,也可放心一起默默悼念;
三、避免「動員疲勞」:每年才動員市民一次,而且不過是要求支持者點起燭光,並不會要求大家準備流血或衝擊警員。
這些看來不夠「勇武」的策略,卻是「鬥長命」的利器。「六四」晚會的集會人數在2009年的高峰之前,曾經歷過一陣陣的低潮,不過始終能守住了一大班忠實的支持者。如今,本土化的浪潮衝擊「六四」集會的動員力。不過,這股善於守勢的民間力量,相信不會就此退出政治及社運舞台。
■稿例
1. 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 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陳智傑]
然而,引發集體回憶的偶發事件,卻必然有着歷史的年輪。時光飛逝、改朝換代,當年的偶發事件,以及由是以來的集體回憶,亦可能隨時代不同而增添或刪減了一些文化意義。問題是,若集體回憶的新詮釋跟其歷史背景的文化意義截然不同時,其社會力量是會持續更新還是削弱了?
上述這抽象的問題,或許能以另一種方式提問:你覺得「六四事件」能脫離「八九」的中國歷史背景嗎?
這問題,大概就是把「六四事件」「本土化」或「香港化」最大的爭議。
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
自本土思潮席捲香港後,帶有「中國」或「大中華」味道的意識形態,大部分都難逃本土化的拷問。「六四事件」,是來自1989年北京天安門學運以流血收場的中國歷史:百萬香港市民在1989年自發上街,及後香港人更組織了支聯會,並於選舉中支持民主派政治人物。這些的確是香港社運史和政治史的重要一頁。不過難以否認的是,這百萬市民當年散發了對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感,稱呼「六四」死難者為「同胞」。這場香港有史以來其中一場大規模的民間社運動員,是奠基於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大傷疤。如今要把「六四事件」本土化,以至是更激烈的「去中國化」,會否削弱了這段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
集體回憶的社會力量,來自建構「我們」的社會經驗。社會每天都發生很多事,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故事。不過,如果有事件打破了社會常規和常識,使不同人和群體不得不注視、參與,以至改變了社會過往的常態,則這事件便有可能成為這個社會的集體回憶,載入史冊。香港社會幾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示威抗議,以至是肢體衝突。大家未必對每一宗抗議都上心。不過,2014年的佔領運動,其規模之大、曠日之持久、抗爭的方式,均是香港史上罕見,更讓很多香港人有一段全新的社會經驗,並改變了香港的社會運動,讓「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論述備受非議,又使香港的政治光譜在民主派和建制派外,多了本土派和自決派。故此,佔領運動成為無數港人的集體回憶,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談及「我們」時的重要集體經驗。至於它將會如何被列入香港歷史的一頁,則要視乎往後香港社會如何詮釋和紀念它。
正當佔領運動開始踏入香港集體回憶的形成階段,「六四事件」這「老牌」集體回憶則要面對世代交替的問題。已故的司徒華先生早已料此一着,故此支聯會早年強調要「薪火相傳」和「接好民主棒」。然而,如今「本土化」和「去中國化」的尷尬爭議,則應是華叔始料不及的。若把「六四」「去中國化」,重新詮釋為一宗香港事件或普世價值的問題,則難免讓親歷「六四事件」、支持平反「八九」的支持者產生疏離感。另一方面,若「六四」繼續帶有濃烈的中華民族國族主義,則很難於深受本土意識洗禮的年輕一代「薪火相傳」。
不夠「勇武」的策略 「鬥長命」的利器
我對這兩難之局想不出答案。不過,有論指「六四」燭光集會乃行禮如儀、失去抗爭意味之舉,則未必全然。姑勿論認同支聯會與否,「六四」燭光集會至今已是第28個年頭。一項能讓跨世代香港人風雨不改、堅持了廿八年的抗爭活動,在香港社運史上實是很不容易。這其中有3項微妙之處:
一、「六四」集會多年來都是主題連貫、定位清晰:平反八九民運、建設民主中國;
二、入場門檻低:人們可以隨時來隨時走,就連「踩場」的本土派也不會拒諸門外,很少有大規模衝突場面,就算市民來自「各門各派」,也可放心一起默默悼念;
三、避免「動員疲勞」:每年才動員市民一次,而且不過是要求支持者點起燭光,並不會要求大家準備流血或衝擊警員。
這些看來不夠「勇武」的策略,卻是「鬥長命」的利器。「六四」晚會的集會人數在2009年的高峰之前,曾經歷過一陣陣的低潮,不過始終能守住了一大班忠實的支持者。如今,本土化的浪潮衝擊「六四」集會的動員力。不過,這股善於守勢的民間力量,相信不會就此退出政治及社運舞台。
■稿例
1. 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 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陳智傑]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