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子森﹕爭排名不應該是大學的目標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8日 06:35
2017年06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有一部分研究項目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但有潛力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的也不少。這些潛力最終因為香港的資源及環境問題無法進一步發揮,這不是很可惜嗎?


香港投資在研究及發展上不單比不上美國、瑞士及北歐等國,連亞洲鄰國如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也望塵莫及。


世界排名升跌的迷思

每逢大學排名一出,總會有人問:香港大學為何排名比新加坡低?是政治問題?我會反問:你知否新加坡研究資助水平大概是GDP(本地生產總值)的2%,而香港甚至不到1%?他們再問:為何港大不能入世界十大?我回答:當然可以,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達到的。你知否世界十大的研究歷史有多長?香港真正認真發展研究有多久?


近年情况有一點轉機,多了一些資源在推動中游及創新式的研究,這新力量給學術界新的鼓舞。因為一個着重研究實力的社會,除了可為經濟發展注入新能量之餘,對推動大學在全球的競爭力也甚有幫助。只有選對了對大學「教」、「研」及「創」的支持方法,有了實力,便不用擔心所謂在世界排名升跌的迷思。


近年,大學排名榜如雨後春筍,其中較受注目的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QS世界大學排名」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其他有美國新聞(U.S. News & World Report)、路透社的排名榜,也有區域性或按學科範疇如Nature Index,或《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的排名榜。創立一個排名榜其實是一種商機:招攬升學廣告、舉辦國際論壇、出售數據等均會帶來可觀的生意收入。另一方面,有排名確可讓學生和家長選校時有所依據、企業招聘時可作參考,政府也容易向公眾解釋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排名,確實是方便的參考。


排名榜評分準則不外乎是教與學質素、學術聲譽、論文引用量、與業界協作關係、畢業生就業和僱主評價、國際化等指標。然而,一所大學在不同的排名榜,或是同一個榜中的世界和區域排名,差異可以很大,主要是各個榜的標準和量度方法不同,並且常變。大家都有聽過「變幻才是永恆」,不變的商業模式是商界大忌。


以「學術聲譽」為例,在THE佔總分約一成,在QS則佔四成,評分是以問卷向國際學術界收集,有點像民意調查。


教與學質素,QS會參考師生比例,很多頂尖大學都對這種量度方法未表認同。


國際化也是以量為基礎,計算外籍學生和老師的比例、與海外機構協作量等。


其他的側重點還有THE重視的研究收益以及與業界合作的收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重視校友和學者中有多少諾貝爾獎或各學科國際級大獎得主。


論文引用量比較複雜。簡單看,學術著作引用的次數愈多,會普遍視為在學術圈愈受重視。具劃時代創見或啟發性的論文,長期獲引用,甚至作者退休之後仍歷久不衰。每所國際級學府總有幾位「鎮校之寳」學者,他們高質素的論文被大量廣泛引用,帶動研究經費、獎項和聲譽提升。但引用率高,也有例外,「壞」論文被學術朋輩引用作反例子藉以說明「正確」的觀點;亦偶有不君子地合謀互相反覆引用,以「谷大」論文被引用次數等。除此以外,不同學術範疇的論文被引用的機會差異可以很大:熱門如分子生物和遺傳學的研究論文,其引用量可以是一些較基礎的學科例如數學的6倍。難道這表示後者不重要?一些大學特別熱中於成立某些學科的研究中心,背後因素很多,不單純是學術原因。


衡量論文價值應該以質勝量。然而,即使有所謂「影響因子」,也主要是反映學術期刊的普遍引用率,不表示所載每篇論文都被廣泛引用。更重要的是,引述率始終是量,不是質,現代頂尖大學對論文質素的要求極高,衡量角度往往是學術文章對知識、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的「價值」以及對人類社群的「影響力」。


優秀學府有無法被量化的傳統和氣質

總言之,排名的分析對大學有參考價值,但爭排名卻不應該是大學的目標。事實上,不少悠悠過百年歷史的優秀學府如普林斯頓、耶魯、柏克萊等都不一定在排行榜中穩踞榜首;一向排名極高的哈佛,近兩年在泰晤士榜便五甲不入。然而沒有人會質疑這些學府「未夠班」!因為它們都有其無法被量化的優秀傳統和獨特氣質。哈佛、普林斯頓、劍橋和牛津,多個世紀以來孕育出深厚的學術卓越文化和環境;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在全球招攬精英,深耕創新與優質科研;史丹福在校園內充滿勇於創造、敢於挑戰、奮於追夢、無懼挫敗的精神,遂能有無限創意。各校也均擁有強大的校友網絡支援。


大學的抱負與願景是培養優秀學子,鼓勵學者們積極探索研究以知識回饋社會,帶領人類向前發展;讓學生具備探索思維、發揮創意、適應未來的全人學習;在發展上,建立強大的師友網絡、專業支援學生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偏偏這些因素,都沒有列為排名評分指標。排名榜要充分反映大學的實力,未來還必須要考量研究的影響力,衡量創意、大學的價值,人才發展和創業精神等價值。


大學發展需社會配合

排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如果一所大學集中資源為爭排名而忽略大學的校訓如「明德格物」等教育和學術的基本目標,豈不是很可悲?換一個問法:大學可以學術發展、社會及人類貢獻為前提,也同時提升排名嗎?當然可以,這需要社會的配合。在整個過程,每人都有收穫,但每人都要付出。香港可以嗎?


(作者按:文章屬個人意見;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大學排名的真相與實况」)

作者是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化學系講座教授

[賀子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