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醫管局數據,2014年有逾13萬名腎衰竭病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早前分析了向浸大求診的162宗慢性腎衰病例,顯示以中醫藥治療有效穩定逾八成患者病情。浸大中醫藥學院臨牀部高級講師徐大基建議病人要視乎情况接受適當治療,非每個人的治療方法都一樣。
報告分析了162名患有第1至3期慢性腎衰而未有接受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俗稱洗肚、洗腎)的患者,顯示有逾八成病人以中醫藥治療後,一年內血肌酐升幅低於5%。徐說病患主要出現脾腎虧虛、濕毒瘀阻的病徵,故主要用能健脾祛濕藥材治理,如黨參、北芪、淮山等。
李先生5年前因水腫到醫院求診。醫生要求李先生做抽取腎組織手術,檢驗是否患上乙型肝炎相關腎病。但由於李先生患有血小板障礙,如開刀可致流血不止,故未能確診開始治療,於是轉向中醫求助。徐大基以六味地黃丸治腎,茵陳蒿湯治肝,雙管齊下。李先生亦減少工時和飲酒吸煙等惡習,飲食改低油低鹽,6個月後好轉,所有指標回復正常水平。
中醫師:非人人治療方法一樣
徐大基說病人應做合理選擇,「不是其他人可以此方法治療,你就同樣可以」。
江先生的兒子因有中度弱智,醫院擔心他於洗肚過程中拔走插管,故不建議洗肚。徐大基因看到江的兒子仍有小便並沒有水腫,認為有空間嘗試中藥治療。徐強調,中醫屬保守治療,有一定程度風險,因病情有可能急轉直下,故一般情况下如醫院提出洗腎程序,病人應遵從。
早求醫穩定率可高逾10百分點
分析又指慢性腎衰多由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原有疾病發展而成,所以市民應培養良好生活方式,注意健康飲食。徐大基補充,於腎衰竭第1期求醫的穩定率比第3期可高出逾10百分點,而由於初期病徵並不明顯,故市民應定期檢查身體,及早求醫。
明報記者
報告分析了162名患有第1至3期慢性腎衰而未有接受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俗稱洗肚、洗腎)的患者,顯示有逾八成病人以中醫藥治療後,一年內血肌酐升幅低於5%。徐說病患主要出現脾腎虧虛、濕毒瘀阻的病徵,故主要用能健脾祛濕藥材治理,如黨參、北芪、淮山等。
李先生5年前因水腫到醫院求診。醫生要求李先生做抽取腎組織手術,檢驗是否患上乙型肝炎相關腎病。但由於李先生患有血小板障礙,如開刀可致流血不止,故未能確診開始治療,於是轉向中醫求助。徐大基以六味地黃丸治腎,茵陳蒿湯治肝,雙管齊下。李先生亦減少工時和飲酒吸煙等惡習,飲食改低油低鹽,6個月後好轉,所有指標回復正常水平。
中醫師:非人人治療方法一樣
徐大基說病人應做合理選擇,「不是其他人可以此方法治療,你就同樣可以」。
江先生的兒子因有中度弱智,醫院擔心他於洗肚過程中拔走插管,故不建議洗肚。徐大基因看到江的兒子仍有小便並沒有水腫,認為有空間嘗試中藥治療。徐強調,中醫屬保守治療,有一定程度風險,因病情有可能急轉直下,故一般情况下如醫院提出洗腎程序,病人應遵從。
早求醫穩定率可高逾10百分點
分析又指慢性腎衰多由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原有疾病發展而成,所以市民應培養良好生活方式,注意健康飲食。徐大基補充,於腎衰竭第1期求醫的穩定率比第3期可高出逾10百分點,而由於初期病徵並不明顯,故市民應定期檢查身體,及早求醫。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