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7公園遊樂場地底擬建蓄洪池 減九龍暴雨水浸風險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5日 21:35
2017年06月05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氣候變化肆虐全球,暴雨來得更快更急,渠務署研究發現,九龍東、西兩區多個地點排洪能力不足,惟這些地點位於繁忙道路,地下佈滿管線,要大規模開挖路面敷設雨水渠並不可行,該署計劃於7個公園或遊樂場地底興建蓄洪池,當中包括擴建現有大坑東蓄洪池,以及於界限街遊樂場地底興建兩水泵房,以提升九龍塘、旺角區以及尖沙嘴的排洪能力,但受影響公園在施工期間需要暫時封閉進行工程。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繁忙道路地下佈滿管線 難增水渠
本港土地資源匱乏,政府近年積極研究開拓岩洞或地底空間,包括將厭惡設施如污水廠遷入,以及將地下空間發展為類似日本地鐵的地下街。
事實上,渠務署已應用地下空間作排洪用途多年,包括2004年首個投入運作的大坑東及今年3月啟用的跑馬地蓄洪池;至於2009年啟用的上環雨水泵房將蓄洪池及泵房結合,暴雨期間將收集雨水泵出維港,減低蓄洪池對空間的需求。
渠務署總工程師何耀光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該署於2008年開始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計劃及擬定相關策略,以配合發展及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元朗、北區、跑馬地、九龍東及九龍西的研究,該署會為元朗及北區的主要河道上游進行提升工程;跑馬地蓄洪池工程已完成;至於東西九龍,該署計劃於7個地點興建地下蓄洪池,以提升排洪能力。
渠務署:界限街大坑東道排洪力不足
資料顯示,2008年6月7日及2014年3月30日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期間,在界限街及大坑東道均有水浸。該署指出,雖然大坑東遊樂場地下蓄洪池已投入服務,惟下游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仍不足,以致在界限街及大坑東的水浸風險仍相當高,若加上氣候變化令降雨量增加及海平面上升,水浸將更頻密及嚴重。
該署研究顯示,界限街上游如九龍塘一帶大廈林立,難以進行截流工程,故該署構思擴大現有大坑東蓄洪池,以及於界限街遊樂場(面積約0.8公頃)地下興建蓄洪池,增加在暴雨期間儲水量,從而提升九龍塘及旺角區的防洪能力。
另一個蓄洪池選址是漆咸道南和加連威老道交界旁的草地,面積約0.4公頃。該署指出,介乎加連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一段的漆咸道南是目前九龍區唯一水浸黑點。在2014年5月8日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期間,漆咸道南曾發生水浸。
何耀光表示,漆咸道南一帶地勢較低,容易積集雨水,而該區一帶道路繁忙,如開挖路面敷設水管,會造成嚴重交通擠塞,故計劃興建地下雨水泵房,暴雨期間既可暫時儲存雨水,又可將雨水泵走,改善該區防洪能力。
選址初步構思 未有估價時間表
至於餘下選址,有3個位於觀塘區、1個位於黃大仙摩士公園(見表)。何耀光指該批選址為初步構思,需於稍後的規劃及設計階段再深入探討,故暫未有估計造價以及施工時間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