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1989年6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於天安門暴力鎮壓、屠殺八九民運人士,可見中共乃是殘暴不仁的殺人政權,本性難移,古今一轍。事隔廿八載,今日「六四維園邪壇」再現,「建設民主中國」綱領依舊,「平反六四」訴求遙不可及。支聯會不思進取,行禮如儀的悼念,意於消費六四,換取政治本錢。如此低劣之行,本會絕不予以認同,同時寄望港人認清六四之本土意義,以免使悼念淪為愛國情懷的政治搖籃,或是將悼念成為另類政治正確。
集體式悼念終要有結束一日
六四屠城28周年,中大學生會將不會舉辦或參加任何六四悼念活動。不舉辦紀念活動並不代表我們會遺忘六四,屠城史實已經記載於史書,記憶亦早已深印於腦海,燭光無助傳承和延續意義。本會絕對尊重當年六四學子為民主自由的付出,我們需堅守其所堅持之普世價值。港人廿八年來風雨不改的悼念,可印證我們對此之執著,如基於人道理由悼念六四亡魂,日後港人仍可自行悼念;而集體式悼念終需要有停頓或結束的一日。
面對赤化之禍,政權壓迫港人,不必依靠六四記住這個不義的政權。打壓民主、自由和本土價值的戲碼,每天都在香港社會上演,活生生地警惕着我們,港人應立身本土,先時刻認清中國殖民之事實,而非悼念20多年前中國所發生之慘劇。去年中大舉辦聯校六四論壇,主題為「重鑑六四意義,構想香港前路」,事隔一年,就六四之討論並無新進展。如六四未能與現今香港社會作連繫,盲目繼續舉辦活動,最後只會淪於形式化,消費六四。假若他朝六四屠城對現今香港社會有新啟示,屆時再借而討論亦未嘗不可。
愛國情懷殆盡 本土認同抬頭
昔日港人聲援北京八九民運,至今屠城畫面仍歷歷在目,是為港人政治覺醒之初,多年悼念亦能勾起共同回憶。前人希望將精神薪火相傳,永續接棒,延續過往所強調的民族情感,直至千秋萬世。時代交替,愛國情懷殆盡,本土身分認同抬頭,對新一代而言,六四之意義所剩無幾,而本土社運才是他們的政治啟蒙。「雨傘運動」的公民覺醒、「魚蛋革命」的勇武抗爭,深深感染一眾年輕一代。我們應先以港人本位,聚焦於近年大型本土社運,以至本土歷史如香港保衛戰、六七暴動、九七主權移交。我們應立於本土之先,而非自困於六四之死胡同,方可於討論中找尋出路。與其將一個承載着愛國民族情懷的六四,作為港人年度政治活動、民氣聚集之時,霸佔港人的共同記憶,倒不如撇除愛國情懷,建立真正屬於港人的政治活動,將本土思潮注入港人之議程和願景之中。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
[區子灝]
集體式悼念終要有結束一日
六四屠城28周年,中大學生會將不會舉辦或參加任何六四悼念活動。不舉辦紀念活動並不代表我們會遺忘六四,屠城史實已經記載於史書,記憶亦早已深印於腦海,燭光無助傳承和延續意義。本會絕對尊重當年六四學子為民主自由的付出,我們需堅守其所堅持之普世價值。港人廿八年來風雨不改的悼念,可印證我們對此之執著,如基於人道理由悼念六四亡魂,日後港人仍可自行悼念;而集體式悼念終需要有停頓或結束的一日。
面對赤化之禍,政權壓迫港人,不必依靠六四記住這個不義的政權。打壓民主、自由和本土價值的戲碼,每天都在香港社會上演,活生生地警惕着我們,港人應立身本土,先時刻認清中國殖民之事實,而非悼念20多年前中國所發生之慘劇。去年中大舉辦聯校六四論壇,主題為「重鑑六四意義,構想香港前路」,事隔一年,就六四之討論並無新進展。如六四未能與現今香港社會作連繫,盲目繼續舉辦活動,最後只會淪於形式化,消費六四。假若他朝六四屠城對現今香港社會有新啟示,屆時再借而討論亦未嘗不可。
愛國情懷殆盡 本土認同抬頭
昔日港人聲援北京八九民運,至今屠城畫面仍歷歷在目,是為港人政治覺醒之初,多年悼念亦能勾起共同回憶。前人希望將精神薪火相傳,永續接棒,延續過往所強調的民族情感,直至千秋萬世。時代交替,愛國情懷殆盡,本土身分認同抬頭,對新一代而言,六四之意義所剩無幾,而本土社運才是他們的政治啟蒙。「雨傘運動」的公民覺醒、「魚蛋革命」的勇武抗爭,深深感染一眾年輕一代。我們應先以港人本位,聚焦於近年大型本土社運,以至本土歷史如香港保衛戰、六七暴動、九七主權移交。我們應立於本土之先,而非自困於六四之死胡同,方可於討論中找尋出路。與其將一個承載着愛國民族情懷的六四,作為港人年度政治活動、民氣聚集之時,霸佔港人的共同記憶,倒不如撇除愛國情懷,建立真正屬於港人的政治活動,將本土思潮注入港人之議程和願景之中。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
[區子灝]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