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離政府換屆不足一個月,3司13局的新班子逐漸明朗化。近期多次暗示不再留任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接受本報專訪時,重申未來希望能「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回顧整整10年的局長生涯,經歷金融市場的周期興衰,尤其是10年前上任後不久便見證金融海嘯,他形容,現在無論在資金流情况、市場估值及投資者心態上,都與金融海嘯前有不少相似之處。
明報記者 廖毅然
陳家強是現任政策局局長中任期最長的一位,由2007年開始放下教鞭,成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至今達10年之久,跨越兩屆政府。他拒絕評論7月1日換屆後的事,但形容「每次做得差不多,我都會想之後應該怎樣」。他表示,希望從其他方面尋求突破,例如金融及教學方面。
金融危機記憶漸退 欠危機意識
他回想10年前加入政府時,環球金融市場的情况與現在相似,「當時股市一直升,借錢很容易」。因此,當年他心理上已預期金融市場會有波動,「未至於是金融危機,但起碼會有較大的調整」。最後,由美國次按引起的風暴禍連全球,直至雷曼兄弟破產,更令危機蔓延至香港,撼動本港的金融體系,情况比他所預想的更加嚴重。
美股不斷破頂 全球追入市
陳家強表示,2007年次按危機已響起警號,問題開始浮現。而現時相似的迹象,並不在於是否有同類金融產品,而是在於投資者的心態,「早幾年大家仍然謹慎,因為2008年的慘痛記憶猶新。但現在投資者相信利率會持續低企,堅信央行有能力去駕馭形勢」。他指出,尤其在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後,美股依舊升穿高位,投資者彷彿放下2008年以來一直保持的戒心,轉而被「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接管,「在追逐風險的時候,市場更少去關注風險管理,問題便逐漸累積」。
集資激增推高估值 市場遲早調整
當心態變得進取,資產估值便被推高。陳家強指出,10年前環球股市十分暢旺,當時許多私募基金、對冲基金都上市集資,「套現」(cash out)是潮流。他形容現在十分相似,「不論香港,外國也有很多集資活動,而且估值都很高」。他形容這是「平錢氾濫」的結果,但何時會引發調整,進而有連鎖效應,他表示並沒有水晶球能夠預測。
他指出,通常而言,金融危機都是由海外開始引發。他相信香港的金融體制已經十分穩健,即使未來樓價有機會調整,亦無損市場的穩健(見另稿)。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