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梁振英改革事倍功半 領導力教訓必須記取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2日 06:35
2017年06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會,大談任內施政成績。回顧梁振英在任5年,並非沒有遠見,在扶貧安老、改善民生方面亦確實下了不少苦功,然而與泛民關係水火不容,成為他的致命傷。一個好的政治領袖,必須善於聆聽、接受不同意見,而非自以為是,認為「解決難題捨我其誰」。梁振英胸懷大志卻缺乏人和,施政不得其法,縱有願景良策,難逃事倍功半,當中教訓值得記取。


梁振英泛民水火不容

不重團結改革路艱難

梁振英總結5年施政成果,表示香港在發展經濟、推動基建、改善民生、維持治安,擴展對內對外關係都取得進展,通脹和失業率皆處於低水平,貧窮人口連續3年下跌,降至100萬人以下,領取綜援數字亦是15年新低,教育經常開支較現屆政府上任時增加三成。誠然,梁振英部分競選承諾並未貫徹落實,取消強積金對冲、訂立標準工時和退休保障安排等,要麼未能趕及任內落實,要麼就是大幅走樣,不過現屆政府確有積極作為,例如民生方面制定了首條官方貧窮線,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支援弱勢社群;房屋方面,儘管當局的需求管理措施未能阻止樓價屢見新高,可是現屆政府也確實一改前任弊端,大力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預計未來數年會落成逾18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


姑勿論香港現實情况是否一如梁振英描繪般亮麗,然而他總算是一位願意迎難而上的特首,可是與泛民關係惡劣,卻令變革事倍功半。梁振英在答問會重提現屆政府致力設立創科局,惟因立法會議員拉布阻撓,直到兩年前才得以成立。梁振英任內立法會拉布變本加厲,其實只是現象表徵,歸根究柢是梁振英與泛民缺乏最起碼的信任。答問會上,泛民議員與梁振英不時口出惡言、反唇相稽,「貪得無厭」、「人渣」一類措辭響徹議事堂,反映雙方關係水火不容,對人不對事,什麼狠毒話也說得出口。


回顧前特首董建華和曾蔭權,與泛民關係雖然不佳,起碼未差至如斯田地。梁振英批評泛民拉布,令民生及社會發展項目一拖再拖,不過一隻手掌拍不響,行政立法關係惡劣,問題不可能是單方面。梁振英的個人風格,顯然也是重要因素。過去數年,一些建制派人士也批評,梁振英過於自信,剛愎自用,不重團結合作,希望他多聽意見,多作讓步。泛民畢竟是全港其中一股主要政治力量,民意基礎強大。梁振英希望改革香港,卻不理會如何修補與泛民關係,形同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令革興除弊的工作舉步維艱。


虛耗政治能量誤大事

拒聽異見易成致命傷

政治領導力(political leadership)是不少學者熱中研究的課題。很多人以為羅斯福、丘吉爾、戴卓爾夫人等領袖敢於主導決策,力排眾議,是真正成功的政治強人,不過英國牛津學者布朗(Archie Brown)直言這其實是一種迷思。布朗指出,憑一己之力改寫國家命運的政治領袖,僅屬極少數,現實中真正能留下深遠影響的,更多是一些願意聆聽合作的領袖;一位出色的政治領袖,不一定是一般人眼中的「政治強人」,反而一些自詡「政治強人」的領袖,往往容易犯下自以為是、漠視批評的毛病。當愈來愈多決策都是由「政治強人」拍板,他能好好掌握每一政策利弊的時間必然愈少,其效果必然不及群策群力。布朗以英國前首相張伯倫和貝理雅為例,指出兩人都強調自己是政治強人,主導決策過程,無視閣員、黨人意見乃至外界的批評聲音,例如1938年張伯倫跟希特勒磋商慕尼黑協議時,便拒絕讓一眾曾經批評其外交政策的官僚和專家隨行參與;貝理雅力促出兵伊拉克時,也是完全不理反對意見。結果兩人都犯下彌天大錯,埋下失敗禍根。


改革者總相信自己已認清問題癥結,也找到對症下藥的方法,只差落實執行。這一類從政者最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拒聽不同意見。北宋宰相王安石胸懷大志,發動熙寧變法,可惜他為人剛愎自用,未能與司馬光、歐陽修等重臣溝通合作,疏導分歧,「人之議論與我合則喜之,與我不合則惡之」,結果兩派勢成水火,朝廷無日安寧,變法最終失敗。推動深層次改革,無可避免要挑戰既得利益,主事者應當設法減少政治阻力,避免不必要地樹敵,否則難望有充足政治能量,去跟既得利益集團周旋。梁振英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樹敵太多,虛耗政治能量,妨礙成就大事。


梁振英在任5年,推動多項經濟民生改革,既有天時,亦有地利。世界經濟復蘇、中國經濟有望中高速平穩增長,加上一帶一路倡議等,均為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營造良好外在環境,有利政府利用香港獨特地理優勢,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梁振英的問題,不是沒有遠見,也不是志大才疏,而是欠缺人和。好領袖需要的不僅是政治魄力和高瞻遠矚,更需要懂得團結合作,廣納不同意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