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局新指引加強中學基本法課程 強化中史中華文化學習 建國民身分認同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1日 06:35
2017年06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教育局昨正式公布《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臚列中學課程的主要更新重點,包括加強「價值教育」,要求學校初中3年內各科共提供共51小時課時教授《基本法》有關內容,並提到在學校推動《基本法》教育的具體例子;另要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建立國民身分認同。
有熟悉中學課程發展的校長表示,以往教育局予中學較大課程彈性,較重視校本自決,昨日公布的指引則加強規管,特別是基本法和中史的部分,認為是「政治任務多於專業考慮」。
校長質疑「政治任務多於專業考慮」
該資深校長認為,《指引》與早前全國政協工作報告早前提及要開展國情教育「有一脈相承的味道」,加上教育局將會推出基本法教材,將反映政府希望中學如何教授,「學校跟足可能引起學生反彈,不跟足又會被人推上報、質疑」,或會引起寒蟬效應,使學校為安全起見,跟足教育局建議教法,質疑這「是否對學生最好呢?」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李沙崙表示,《指引》臚列中學課程的主要更新重點,建議學校按校情策略地把重點融入未來3至6年學校發展計劃。
教育局昨向全港中學發信,通知課程指引更新事宜,提到主要更新重點「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基本法教育,強調學校須確保能在整體課程規劃中,為基本法教育提供足夠的學習時數,其中初中生活與社會課程有關基本法單元將佔約15小時,教育局將發展15小時的獨立「憲法與《基本法》」單元供學校使用,學校須教授有關單元。初中中史科也要有約24小時的課時涵蓋基本法,以備學生高中進一步學習有關基本法內容,「特別是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的發展,以及一國兩制的背景」。
新單元教憲法與基本法
《指引》提到中學教授基本法方法的具體例子,包括在基本法周舉行寫作比賽、班際基本法小測比賽,以及社際基本法辯論比賽等。《指引》另一主要更新重點是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讓他們認識自己的國家及其發展,進而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學校分配予中國歷史的課時,須為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25%。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