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主管香港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出席在北京召開紀念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發表講話,重申中央對港的全面管治權,並再次提到中央與香港的權力關係是授權與被授權的關係。類似提法可追溯至10年前,惟事態發展顯示,這些年香港情况並未向中央期望的方向轉變,反而有愈趨激化之勢。從實踐看來,中央僅強調對香港的領導和從屬關係,卻對香港的政治體制不作相應合理調整,即使中央拉高姿態,就改善香港管治也於事無補。
應對少數分離思潮
收緊「兩制」空間
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於中央與香港特區權力關係,提出以中央為主,「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權力)」的說法。2003年因為基本法23條立法,觸發50萬市民遊行反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出現困難,當日吳邦國提法主要針對本港有人提出所謂「剩餘權力」,當時無人將之解讀為應對分離思潮。近日張德江提出「授權與被授權論」,指出在港有人「鼓吹『固有權力』、『自主權力』,甚至宣揚什麼『本土自決』、『香港獨立』」,否認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要把香港從國家中分裂出去。可見10年前後,雖然中央都提到與香港的權力關係,惟性質已經不同,張德江的論述,顯示當前情勢更複雜而嚴峻。
至於全面管治權,首見於3年前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名義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根據張德江的說法,白皮書「起到了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的作用」。就事態而言,全面管治權可理解為隨着香港情勢而演變的概念。
吳邦國和張德江的提法即使背景迥異,都突顯中央地位和與香港之間的主從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須一再強調對港角色的舉措,折射中央角色對港管治的凌駕地位,過去10年在社會上並未獲得廣泛認同;特別是較年輕一代港人,除了不認同,更衍生抗拒,而泛民陣營政治能量則未見弱化。中央強調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3年以來,經歷了兩次選舉,泛民陣營取得不俗成績,特別是今年立法會選舉,泛民陣營議席增加了,其中有「本土、自決、港獨」傾向參選人的得票,據分析統計約佔26%,此一情勢,值得高度重視。
事態發展證明,香港政治情勢並未因為中央強調全面管治權,出現符合中央期望的方向轉變,反而基於逆反心理,激化了政治情勢。張德江的講話應該是對港最新方針政策,有理由相信,中央對港管控將更加具體和實質,例如他在講話列出中央對港諸般權力,表示「要制定和細化有關規定,健全落實基本法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和機制,確保基本法得到全面準確貫徹執行」;不過根據10年實踐,只要仍然按「兩制」規定處理香港內部事務,即使更全面落實管治權,設若沒有相應政治制度調整,香港管治能否擺脫困局,政治情勢順轉,是一大疑問。
政治體制不調整
行政主導淪空談
以張德江提到的香港政治體制為例,他明確表示不是「三權分立」、也不是「立法主導」或「司法主導」,而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回歸20年,香港內耗空轉,蹉跎了發展,原因在於政治體制有根本缺陷,行政機關在立法會沒有確切有力支持,使行政主導徒具形式。實際情况是議會權力受限制,不能主導施政,行政機關則受制於立法會,施政處處受掣肘。這是香港管治現狀。空談行政主導意義沒有意義,怎樣的權力結構使立法會按行政機關的意願通過法案、取得撥款,才是落實行政主導之道。按目前和可預見的立法會權力結構,看不到張德江所說的行政主導會得到有力體現。
一國兩制是矛盾組合,需要一國與兩制嚴守分際,才會相安無事,若強調「一國」,客觀上會壓縮「兩制」空間;若「兩制」罔顧權限,對「一國」權威構成衝擊,也會遭到反彈。平情而論,近年中央一再重申國家的主導地位,是為了應對分離思潮,惟中央須注意正本清源的同時,會否衍生使香港難以承受的後遺症,需要設法避免。許多人早說過「港獨」沒有出路,並認為中央會收緊政策,加強對港管控,就事態發展看來,這個擔心不幸言中,香港整體正在為少數人的妄想而付出代價。香港情勢只能期望中央知所行止,不致為應對「港獨」而使香港跌落深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應對少數分離思潮
收緊「兩制」空間
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於中央與香港特區權力關係,提出以中央為主,「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權力)」的說法。2003年因為基本法23條立法,觸發50萬市民遊行反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出現困難,當日吳邦國提法主要針對本港有人提出所謂「剩餘權力」,當時無人將之解讀為應對分離思潮。近日張德江提出「授權與被授權論」,指出在港有人「鼓吹『固有權力』、『自主權力』,甚至宣揚什麼『本土自決』、『香港獨立』」,否認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要把香港從國家中分裂出去。可見10年前後,雖然中央都提到與香港的權力關係,惟性質已經不同,張德江的論述,顯示當前情勢更複雜而嚴峻。
至於全面管治權,首見於3年前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名義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根據張德江的說法,白皮書「起到了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的作用」。就事態而言,全面管治權可理解為隨着香港情勢而演變的概念。
吳邦國和張德江的提法即使背景迥異,都突顯中央地位和與香港之間的主從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須一再強調對港角色的舉措,折射中央角色對港管治的凌駕地位,過去10年在社會上並未獲得廣泛認同;特別是較年輕一代港人,除了不認同,更衍生抗拒,而泛民陣營政治能量則未見弱化。中央強調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3年以來,經歷了兩次選舉,泛民陣營取得不俗成績,特別是今年立法會選舉,泛民陣營議席增加了,其中有「本土、自決、港獨」傾向參選人的得票,據分析統計約佔26%,此一情勢,值得高度重視。
事態發展證明,香港政治情勢並未因為中央強調全面管治權,出現符合中央期望的方向轉變,反而基於逆反心理,激化了政治情勢。張德江的講話應該是對港最新方針政策,有理由相信,中央對港管控將更加具體和實質,例如他在講話列出中央對港諸般權力,表示「要制定和細化有關規定,健全落實基本法的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和機制,確保基本法得到全面準確貫徹執行」;不過根據10年實踐,只要仍然按「兩制」規定處理香港內部事務,即使更全面落實管治權,設若沒有相應政治制度調整,香港管治能否擺脫困局,政治情勢順轉,是一大疑問。
政治體制不調整
行政主導淪空談
以張德江提到的香港政治體制為例,他明確表示不是「三權分立」、也不是「立法主導」或「司法主導」,而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回歸20年,香港內耗空轉,蹉跎了發展,原因在於政治體制有根本缺陷,行政機關在立法會沒有確切有力支持,使行政主導徒具形式。實際情况是議會權力受限制,不能主導施政,行政機關則受制於立法會,施政處處受掣肘。這是香港管治現狀。空談行政主導意義沒有意義,怎樣的權力結構使立法會按行政機關的意願通過法案、取得撥款,才是落實行政主導之道。按目前和可預見的立法會權力結構,看不到張德江所說的行政主導會得到有力體現。
一國兩制是矛盾組合,需要一國與兩制嚴守分際,才會相安無事,若強調「一國」,客觀上會壓縮「兩制」空間;若「兩制」罔顧權限,對「一國」權威構成衝擊,也會遭到反彈。平情而論,近年中央一再重申國家的主導地位,是為了應對分離思潮,惟中央須注意正本清源的同時,會否衍生使香港難以承受的後遺症,需要設法避免。許多人早說過「港獨」沒有出路,並認為中央會收緊政策,加強對港管控,就事態發展看來,這個擔心不幸言中,香港整體正在為少數人的妄想而付出代價。香港情勢只能期望中央知所行止,不致為應對「港獨」而使香港跌落深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