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國良:券商報告影響力今非昔比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9日 06:35
2017年05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與同業討論投資熱門話題時總離不開研究報告這一環。20多年前,就在我初入行的那個時候,能夠在賣方券商當一個撰寫報告的分析員(writing analyst)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券商中,這些分析員都是行業中的天之驕子。由於在券商的研究部,對分析員制定及發表研究觀點和評級都有一定流程和規範,所以,當時每一份新的研究報告發表,都幾乎可以對市場產生頗大的反響。尤其是那些被認定為有份量的分析員和券商,他們觀點的變更往往會對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百花齊放 但水準沒有提高
但隨着市場發展,券商的數目日漸增多,除了傳統美資、歐資和華資背景的券商,日資、澳資、韓資和其他亞洲資本背景的參與者亦陸續出現,以至後來的中資券商也來分一杯羹。
在百家爭鳴情况下,看似熱鬧,卻產生了一個現象,研究報告的水準並沒有更進一步。有同仁形容情况猶如大學的數量增多了,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卻下降了一樣。結果,有足夠市場影響力的報告就愈來愈少。那種引頸之待去看一篇新發表研究報告的衝動現在也不多見了。久而久之,大家對新出爐的研究報告變得麻木,使報告發表後可引起的市場反應也趨平淡。這種惡性循環使研究報告漸漸失去昔日的光芒。而且,不少批評亦表示,券商業務除了包括研究外,亦包含企業融資部分,所以有時為了整體業務考慮,券商報告的獨立性往往因而受到質疑,以至市場普遍充斥較多看多看好的報告。
這正是為什麼這兩三年,沽空機構的賣出報告可以獨步市場的一個大背景。平心而論,這些沽空機構所撰寫的研究報告,水平並不見得特別突出,它們普遍的重點都在於挖掘上市公司的陰暗面,以圖影響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投資情緒。
沽空機構報告 總惹來負面反應
由於上述的情况,他們現時在市場中存在稀有價值(scarcity value) ,因此他們報告可以造成的市場衝擊亦因而相對變大。近期,每當這類型的報告一出,市場總會即時作出負面反應。因為在羊群心理影響之下,持有相關股票的投資者都會不問由來而先行把股票賣出,然後才從長計議。在這種萬試萬靈的經驗累積下。自我應驗(self-fulfilling)的情况自然形成,而使研究報告實質內容已便成次要,這現象又可是健康嗎?
在股票市場中,筆者很難去相信有參與者是純為公義而發表研究觀點,或多底少,他們都在代表一些他們着緊的利益。一個很容易理解現象來說明這道理,在港交所數千的上市公司中,只有約900多隻股票是容許借貨沽空的,君不見這種類型報告只會圍着這900多隻股票來轉,難道其他上千的公司並沒有發現可疑的地方嗎?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