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陳馮領導世衛十年 盡顯港式官僚通病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7日 06:35
2017年05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本周世界衛生組織選出新任總幹事,取代下月底卸任的陳馮富珍。回首過去十年,陳馮富珍領導世衛表現毁譽參半,處理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潮失策成為任內最大敗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世衛效率低下、應變能力不足,涉及結構性的問題,並非陳太一個人的責任,不過她顯然也不是救星。世衛需要果敢的改革者,不是溫溫吞吞的技術官僚。陳太的不足,反映了本港技術官僚普遍存在的問題,值得引以為鑑。


公務員思維領導世衛

疫潮應對差重蹈覆轍

十年前,陳太獲得北京全力支持,當選世衛總幹事,亦是歷來首名中國人出掌重要國際組織,是中國外交一次突破。不少港人批評,2003年陳太身為衛生署長,處理SARS失職;不過當年世衛對陳太的評價,卻頗有不同。世衛認為陳太積極通報本港和內地疫情,讓他們掌握最新情况,值得信賴,造就她日後在世衛「上位」。時光飛逝,現在陳太即將卸任世衛總幹事,各界對她任內的表現,評價也頗見分歧。美國衛生部長普萊斯稱許陳太推動改革,增加世衛透明度和問責性,可是也有很多人批評,陳太任內處理大型疫潮連番失誤,權威醫學期刊《刺針》總編輯更批評,陳太未有汲取當年SARS的教訓,令人相當失望。


平情而論,陳太任內推動對抗愛滋病、肺結核、瘧疾及一系列長期備受忽略的熱帶疾病,確有一些成績,亦有致力針對一些病原體,開發價錢相宜的疫苗。她花了不少工夫協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婦孺健康,推動全民保健和關注慢性疾病。陳太最大的致命傷,是仍舊以「公務員思維」去領導世衛,修修補補有餘,魄力視野不足,危機變應不力。不少國際醫療專家和官員跟陳太打交道,普遍形容她是一名有心工作的技術官僚,善於交際,願意聆聽凝聚共識,陳太本人亦標榜自己是所有成員國的「公僕」,盡力平衡滿足各國需要。可是不少意見同時認為,陳太缺乏視野和領導力,未能給成員國指明路向。凡此種種,均是香港高級公務員最常面對的批評。


無論是政府和還是大型組織的領導人,都必須有遠大視野,不能只抱着「打好份工」的心態。陳太離開香港公務員體系十多年,但是處事思維似乎未見脫胎換骨。另外,世衛「大花筒」積習深重,總幹事出入「按例」可乘搭飛機頭等艙,高層出差費用驚人,每年平均外訪開支2億美元,比一些公共衛生項目開支還多,陳太未有好好管束,也是一大問題。最近有報道揭露,陳太出訪西非國家幾內亞,每晚花費近8000港元入住五星級酒店總統套房,雖然未知是否由當地政府埋單,但是一般人對此觀感肯定不好。


陳太領導世衛並非沒有建樹,然而並不足以抵消2009年H1N1豬流感和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潮的嚴重失誤。近20年世衛一直密切準備應付致命流感大爆發。豬流感疫潮出現後,陳太宣布H1N1全球大爆發,急急推動多國撥出巨款防治和購買疫苗,然而事後證明H1N1的危害遠未如禽流感,世衛未有迅速調整應對計劃,惹來「亂喊狼來了」的批評,有人甚至質疑世衛「誇大疫情」,可能是受了歐美疫苗大藥廠的影響。及至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潮爆發,世衛則反應太慢,疫情爆發8個月後才推出抗疫措施,最終疫情導致逾萬人喪命,成為陳太任內最大污點。兩宗疫潮折射的,是技術官僚處事習慣照本宣科,缺乏因事制宜的判斷力。


世衛千瘡百孔待挽救

需改革者非技術官僚

當然,世衛本來就千瘡百孔,將所有問題推到陳太頭上未必公道。世衛結構臃腫,除了日內瓦總部,還有六大地區分部,每一分部辦事處自成一國,各有總幹事,由區內成員國選出,他們向區內國家負責,多於向總部負責,日內瓦方面無力統管。以伊波拉疫潮為例,有專家指出世衛總部反應遲緩,原因之一是日內瓦方面無法直接掌握爆疫國家前線狀况。此外,發達國與發展國的醫療保健需要迥異,亦令世衛疲於奔命。世衛成立之初,只聚焦傳染病,惟今時今日已擴展至方方面面,防治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無所不包,結果導致資源過度分散,影響應變能力。同時,金融海嘯後,多國政府勒緊褲頭,世衛無奈愈益依賴金主有條件捐款。10多年前,世衛財源近半來自成員國撥款,可按世衛想法隨意調動,惟在2014年,這方面財源的比例降至兩成,多達八成經費都是靠所謂「自願捐助」(三大來源為美英兩國政府和蓋茨夫婦基金)。這類捐助全都有附帶條件,指明每筆捐款特定用途,令世衛的資源分配和工作優次大受掣肘。


世衛積弊深重,必須大刀闊斧改革,提升危機應變能力。世衛需要的,是敢作敢為無懼阻力的改革者,而不是像陳太一類面面俱圓的技術官僚。候任總幹事、在埃塞俄比亞曾任衛生部長和外長的特沃德羅斯是否有此能耐,還得拭目以待。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