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昨日穆迪意外下調中國信用評級,提醒國際投資者留意中國債市風險;另一邊廂,中國股市同樣命途多舛,年初至今跑輸全球主要股市,下月20日入摩勝算也不大。MSCI主席Henry Fernandez昨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說:「接下來很短時間內,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預審權是個大問題。」曉佳斗膽說句,預審權這事兒,雙方誰也不會輕易讓步,6月20日前得到解決?難啊!
近幾個月,各家大行紛紛出聲,撐A股入摩機會大,但也有大行認定入摩機會少於一成,這種觀點通常秘不作聲。因為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若說不出什麼建設性和正能量的話,就最好乖乖禁聲,沒必要和中國網民較勁。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首度表態,支持A股納入環球指數,但隨後又指「言論並非特別針對MSCI新提出的框架」。也就是說,貝萊德並沒表態今年6月應入摩,是長線看好。大摩、花旗都說有五成機會入摩,高盛認為有六成。大家如果記得,去年也是高盛撐A股入摩機會高於七成,結果又如何呢?所以,大行的公開講話,我們只能科學地理解為一種願望和心情。
大行唱好 附和市場「願望」
彭博的統計則指,13個策略師中,只有6個認為A股6月能成功入摩,對此,MSCI話事人Henry表示毫不意外。說起來,去年MSCI提出的入摩障礙至今未有一個真正解決。先說第一個,A股的准入程度。這個當然至關重要。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相當一部分是被動操作。資金若不能自由出入,誰敢跟你玩?QFII每月20%的撤資上限,A股監管當局絲毫沒退讓。但MSCI大膽地用一個新的框架解決了老問題。新框架將入摩成分股從448隻大幅減少到169隻,以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買入作為考慮標準,繞開了QFII贖回的困難。Henry說:「我們盡了很大努力,應當先邁出第一步,讓大家有時間適應,並且積累經驗,今後可以根據情况來增加A股權重。」
記者去年專訪MSCI的謝征斌時,他提出取消滬港通、深港通的每日130億元人民幣額度限制,幾個月後,A股監管當局取消了總額度的限制。每日額度的問題,MSCI今年的諮詢文件完全沒有提及。不過,基金對此並非坦然接受,有兩間買方機構向曉佳透露,由於每日最高買盤淨額的限制,當指數重新調整時,可能不堪負荷。
第二是停牌問題。2015年千股停牌的奇觀,大家必定記憶猶新。之後,內地推出停牌機制。不過,MSCI似乎並未滿意,Henry說A股目前停牌股數超過100隻,佔指數權重5%,這在新興市場仍然是最高的。
預審權或成最大阻礙
第三是最棘手的預審權問題,即內地交易所要審批境外設立A股衍生品。MSCI諮詢文件指出,這樣的要求在新興市場中絕無僅有,一旦內地不批准產品發行,不但新的產品不能上市,目前已經交易的新興市場指數產品也可能會中斷交易。普通投資者不容易明白這問題的奧妙之處,值得仔細討論。預審權可以說是個新問題,2016年才提出來,在之前MSCI的諮詢文件和報告中都沒提及。它突然引起關注是源於2015年股災。內地監管機構相信大量海外機構沽空新加坡A50指數,加劇了當年A股的波動,因而不希望海外發行沽空產品,自然要把控審批權。但與此同時,海外基金又需要對沖工具,常見的是設計一個「absolute return」的產品,做法就是持有個股的長倉,同時沽空指數。
這件事情誰能讓步?如果MSCI讓步,就將失去討價還價的能力(bargaining power),部分客戶對沖和沽空的需求就被忽略。MSCI去年接受訪問時明確說過,預審權不除,MSCI不可能接受A股入摩。此話言猶在耳,MSCI相信不會如此輕易讓步。
雙方互不讓步 A股今年入摩難
A股監管機構會不會放棄預審權呢?曉佳覺得也很難。為什麼?股市穩定是頭等大事,從歷來證監會人事的更替便可知曉。如今內地去槓桿,資金的緊絀隨時可能導致股市下跌,加上十九大年底召開,這時更加要提防外資沽空,此時斷然沒有理由放棄一道守衛A股的城墻。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年初說,中國並不急於入摩,這對中國來說「也不是這麼重要的事兒」,因為內地市場並不缺乏流動性。
雙方都很強硬,解決預審權的希望渺茫。MSCI主席Henry昨日說,預審權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並不意味已經到達(目標)了,在這一刻我還不知道。」
[李曉佳 財經澡堂]
近幾個月,各家大行紛紛出聲,撐A股入摩機會大,但也有大行認定入摩機會少於一成,這種觀點通常秘不作聲。因為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若說不出什麼建設性和正能量的話,就最好乖乖禁聲,沒必要和中國網民較勁。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首度表態,支持A股納入環球指數,但隨後又指「言論並非特別針對MSCI新提出的框架」。也就是說,貝萊德並沒表態今年6月應入摩,是長線看好。大摩、花旗都說有五成機會入摩,高盛認為有六成。大家如果記得,去年也是高盛撐A股入摩機會高於七成,結果又如何呢?所以,大行的公開講話,我們只能科學地理解為一種願望和心情。
大行唱好 附和市場「願望」
彭博的統計則指,13個策略師中,只有6個認為A股6月能成功入摩,對此,MSCI話事人Henry表示毫不意外。說起來,去年MSCI提出的入摩障礙至今未有一個真正解決。先說第一個,A股的准入程度。這個當然至關重要。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相當一部分是被動操作。資金若不能自由出入,誰敢跟你玩?QFII每月20%的撤資上限,A股監管當局絲毫沒退讓。但MSCI大膽地用一個新的框架解決了老問題。新框架將入摩成分股從448隻大幅減少到169隻,以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買入作為考慮標準,繞開了QFII贖回的困難。Henry說:「我們盡了很大努力,應當先邁出第一步,讓大家有時間適應,並且積累經驗,今後可以根據情况來增加A股權重。」
記者去年專訪MSCI的謝征斌時,他提出取消滬港通、深港通的每日130億元人民幣額度限制,幾個月後,A股監管當局取消了總額度的限制。每日額度的問題,MSCI今年的諮詢文件完全沒有提及。不過,基金對此並非坦然接受,有兩間買方機構向曉佳透露,由於每日最高買盤淨額的限制,當指數重新調整時,可能不堪負荷。
第二是停牌問題。2015年千股停牌的奇觀,大家必定記憶猶新。之後,內地推出停牌機制。不過,MSCI似乎並未滿意,Henry說A股目前停牌股數超過100隻,佔指數權重5%,這在新興市場仍然是最高的。
預審權或成最大阻礙
第三是最棘手的預審權問題,即內地交易所要審批境外設立A股衍生品。MSCI諮詢文件指出,這樣的要求在新興市場中絕無僅有,一旦內地不批准產品發行,不但新的產品不能上市,目前已經交易的新興市場指數產品也可能會中斷交易。普通投資者不容易明白這問題的奧妙之處,值得仔細討論。預審權可以說是個新問題,2016年才提出來,在之前MSCI的諮詢文件和報告中都沒提及。它突然引起關注是源於2015年股災。內地監管機構相信大量海外機構沽空新加坡A50指數,加劇了當年A股的波動,因而不希望海外發行沽空產品,自然要把控審批權。但與此同時,海外基金又需要對沖工具,常見的是設計一個「absolute return」的產品,做法就是持有個股的長倉,同時沽空指數。
這件事情誰能讓步?如果MSCI讓步,就將失去討價還價的能力(bargaining power),部分客戶對沖和沽空的需求就被忽略。MSCI去年接受訪問時明確說過,預審權不除,MSCI不可能接受A股入摩。此話言猶在耳,MSCI相信不會如此輕易讓步。
雙方互不讓步 A股今年入摩難
A股監管機構會不會放棄預審權呢?曉佳覺得也很難。為什麼?股市穩定是頭等大事,從歷來證監會人事的更替便可知曉。如今內地去槓桿,資金的緊絀隨時可能導致股市下跌,加上十九大年底召開,這時更加要提防外資沽空,此時斷然沒有理由放棄一道守衛A股的城墻。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年初說,中國並不急於入摩,這對中國來說「也不是這麼重要的事兒」,因為內地市場並不缺乏流動性。
雙方都很強硬,解決預審權的希望渺茫。MSCI主席Henry昨日說,預審權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並不意味已經到達(目標)了,在這一刻我還不知道。」
[李曉佳 財經澡堂]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