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醫務委員會改革爭議多時,政府準備下月初將新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改善醫委會的投訴調查及紀律聆訊機制,增加業外人士參與。為了消除疑慮,新方案減少了特首委任醫委會委員的權力,並將選舉產生的委員數目增至20人,委任委員則減至12人。去年醫生組織質疑特首企圖透過委任代表「操控醫委會」,堅持醫生委員與委任委員比例應為1:1,新方案已滿足了相關要求,醫生組織不應反對草案。
醫療風波接連發生
醫委會改革更迫切
近月本港鬧出醫療風波,先有醫生涉嫌疏忽「開漏藥」導致病人鄧桂思肝衰竭,病人女兒批評院方遲遲未有交代,令家屬蒙在鼓裏,接着又有腎衰竭病人洗血時被刺穿動脈,家屬質疑是醫療失誤,更指有醫生態度惡劣,以「六合彩咁難都有人中啦」形容事件。有個案與鄧桂思雷同的病人家屬也控訴,弟弟9年前亦是因為開漏藥最終肝衰竭死亡,事後他們投訴主診醫生,惟醫委會最終裁定「專業失德」不成立。業界也許有着各種「專業」理由,為涉事醫生辯護,甚或歸咎一切都是制度的錯,然而無可否認的是,醫療風波一再發生,已損害了市民對醫生專業的信任,令醫委會改革更形迫切。
醫委會負有規管執業醫生的職責,有權決定業界重要事務,諸如醫生行為守則、控制外來醫生資格及人數,以及處理投訴個案等,可是醫委會透明度不足,處理投訴緩慢,業外委員比例偏低,變相由執業醫生把持,惹來「自己人查自己人」、「維護醫生利益先於公眾利益」等質疑。醫委會必須落實改革提高問責性,加快處理投訴個案速度,才能取信於普羅大眾,否則「醫醫相衛」的質疑永遠無法止息。
去年政府提出醫委會改革方案,建議增加4名業外委員,加強保障病人權益,未料惹來醫生組織反對,質疑業外委員由特首委任是「包藏禍心」,渲染陰謀論和中港矛盾,揚言特首企圖「操控醫委會」,為日後大量引入內地醫生鋪路,極盡危言聳聽之能事,令醫委會改革政治化,時任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則在議會內全力「拉布」,最終令草案未能在會期內通過。今次政府捲土重來,事前做了不少工夫,包括設立三方平台,與醫學界、病人組織及立法會議員代表探討改革方向,盡力就新方案尋求共識。此外,政府也回應了醫生組織的要求,設法釋除「政府干預醫委會」的疑慮。
根據新方案,醫委會委員由28人增至32人,業外委員佔25%,新增的4名業外委員都不需特首委任,當中3人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另一人由消委會直接提名;至於醫學專科學院兩席亦不再由特首委任,改由醫專選舉產生。改動後,委任委員將減至12人,選舉產生委員則增至20人,所謂「特首企圖操控醫委會」之說已難再成立。另外,醫委會亦不再負責投訴和紀律研訊會議,改由研訊小組召開,審裁員將由14名增至最多140名,加快處理積壓個案。審裁員的醫生與業外人士比例,雖由之前的5比2降至4比3,惟大多數成員仍然是醫生,反映政府已顧及醫生業界的立場,未有採納三方平台一些非醫生成員的意見。
新方案釋干預疑慮
業界反對理據不足
然而遺憾的是,仍然有業界組織和醫生質疑新方案。梁家騮認為,政府增加審裁顧問,醫委會已可加快處理投訴,毋須增加業外委員。有人高舉「民主」旗幟,認為只有7名醫生代表由直選產生,比例偏低,如果政府不讓步,不排除靜坐抗議;有人關注醫學專科學院手上兩席的選舉方式自訂,未必開放給全港醫生直選;有人則主張把衛生署及醫管局其中兩席改為直選。
醫委會合共有14名執業醫生代表,當中7名直選,另外7名則由醫學會會董以小圈子選舉方式產生。業界這邊廂如此着緊增加醫委會「民主成分」,另一邊廂卻堅持毋須改變醫學會7席產生辦法,令人莫名其妙。醫學會辯稱,他們是全港最大的民間醫生組織,任何註冊醫生均可成為會員,所有會員均有同等的提名權、被提名權和投票權選出會董會成員,所以醫學會7席的產生辦法符合民主選舉方法,云云。不過有醫學會會董卻曾撰文直言,儘管每位會員都有提名權及被提名權,不過實際運作上,一個完全與會董會不相關的會員,相對其他由會董會提名的候選人,當選機會較低。如此選舉是否民主,市民心中有數。
根據新方案,經由直選及間選產生的執業醫生代表共有14名,比起公營醫療機構10名代表和非業界8名委員數目均要多。理論上,執業醫生代表再多兩席,就可繼續穩佔醫委會半數席位,緊握話事權,確保執業醫生既得利益不會受損。可是醫委會並非執業醫生的俱樂部,而是負責規管業界、維護公眾利益的組織。改革醫委會加強問責性和公信力,符合公眾利益,醫生業界不應出於一己之私,砌辭阻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醫療風波接連發生
醫委會改革更迫切
近月本港鬧出醫療風波,先有醫生涉嫌疏忽「開漏藥」導致病人鄧桂思肝衰竭,病人女兒批評院方遲遲未有交代,令家屬蒙在鼓裏,接着又有腎衰竭病人洗血時被刺穿動脈,家屬質疑是醫療失誤,更指有醫生態度惡劣,以「六合彩咁難都有人中啦」形容事件。有個案與鄧桂思雷同的病人家屬也控訴,弟弟9年前亦是因為開漏藥最終肝衰竭死亡,事後他們投訴主診醫生,惟醫委會最終裁定「專業失德」不成立。業界也許有着各種「專業」理由,為涉事醫生辯護,甚或歸咎一切都是制度的錯,然而無可否認的是,醫療風波一再發生,已損害了市民對醫生專業的信任,令醫委會改革更形迫切。
醫委會負有規管執業醫生的職責,有權決定業界重要事務,諸如醫生行為守則、控制外來醫生資格及人數,以及處理投訴個案等,可是醫委會透明度不足,處理投訴緩慢,業外委員比例偏低,變相由執業醫生把持,惹來「自己人查自己人」、「維護醫生利益先於公眾利益」等質疑。醫委會必須落實改革提高問責性,加快處理投訴個案速度,才能取信於普羅大眾,否則「醫醫相衛」的質疑永遠無法止息。
去年政府提出醫委會改革方案,建議增加4名業外委員,加強保障病人權益,未料惹來醫生組織反對,質疑業外委員由特首委任是「包藏禍心」,渲染陰謀論和中港矛盾,揚言特首企圖「操控醫委會」,為日後大量引入內地醫生鋪路,極盡危言聳聽之能事,令醫委會改革政治化,時任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則在議會內全力「拉布」,最終令草案未能在會期內通過。今次政府捲土重來,事前做了不少工夫,包括設立三方平台,與醫學界、病人組織及立法會議員代表探討改革方向,盡力就新方案尋求共識。此外,政府也回應了醫生組織的要求,設法釋除「政府干預醫委會」的疑慮。
根據新方案,醫委會委員由28人增至32人,業外委員佔25%,新增的4名業外委員都不需特首委任,當中3人由病人組織選舉產生,另一人由消委會直接提名;至於醫學專科學院兩席亦不再由特首委任,改由醫專選舉產生。改動後,委任委員將減至12人,選舉產生委員則增至20人,所謂「特首企圖操控醫委會」之說已難再成立。另外,醫委會亦不再負責投訴和紀律研訊會議,改由研訊小組召開,審裁員將由14名增至最多140名,加快處理積壓個案。審裁員的醫生與業外人士比例,雖由之前的5比2降至4比3,惟大多數成員仍然是醫生,反映政府已顧及醫生業界的立場,未有採納三方平台一些非醫生成員的意見。
新方案釋干預疑慮
業界反對理據不足
然而遺憾的是,仍然有業界組織和醫生質疑新方案。梁家騮認為,政府增加審裁顧問,醫委會已可加快處理投訴,毋須增加業外委員。有人高舉「民主」旗幟,認為只有7名醫生代表由直選產生,比例偏低,如果政府不讓步,不排除靜坐抗議;有人關注醫學專科學院手上兩席的選舉方式自訂,未必開放給全港醫生直選;有人則主張把衛生署及醫管局其中兩席改為直選。
醫委會合共有14名執業醫生代表,當中7名直選,另外7名則由醫學會會董以小圈子選舉方式產生。業界這邊廂如此着緊增加醫委會「民主成分」,另一邊廂卻堅持毋須改變醫學會7席產生辦法,令人莫名其妙。醫學會辯稱,他們是全港最大的民間醫生組織,任何註冊醫生均可成為會員,所有會員均有同等的提名權、被提名權和投票權選出會董會成員,所以醫學會7席的產生辦法符合民主選舉方法,云云。不過有醫學會會董卻曾撰文直言,儘管每位會員都有提名權及被提名權,不過實際運作上,一個完全與會董會不相關的會員,相對其他由會董會提名的候選人,當選機會較低。如此選舉是否民主,市民心中有數。
根據新方案,經由直選及間選產生的執業醫生代表共有14名,比起公營醫療機構10名代表和非業界8名委員數目均要多。理論上,執業醫生代表再多兩席,就可繼續穩佔醫委會半數席位,緊握話事權,確保執業醫生既得利益不會受損。可是醫委會並非執業醫生的俱樂部,而是負責規管業界、維護公眾利益的組織。改革醫委會加強問責性和公信力,符合公眾利益,醫生業界不應出於一己之私,砌辭阻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