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今天是5月20日,28年前的這一天,一樣是星期六,北京正式戒嚴,而香港則爆發了史無前例的8號風球遊行及集會。事前無人能估算得到,當晚竟有4萬人參與。翌日,即5月21日,香港出現了百萬人遊行,跑馬地馬場亦破天荒開放供政治集會,馬場眨眼間成了廣場。當天,李柱銘於集會上首先發言,說遊行隊伍人群洶湧,此後不應再有人說香港人只會賺錢跑馬。恰巧在28年後,這天同樣是星期天。
這段記憶在近年遭遺忘詆譭
若返回當時脈絡,8號風球遊行象徵一種根本轉變,市民通過無懼狂風暴雨來展示自己支持民主的決心;而馬場集會則代表香港人擺脫「政治冷感」,也象徵着跟「搵銀至上」的舊日自我決裂。「香港從此不一樣」,這是當年香港人的自畫像。筆者翻查舊報所見,有社論認為要將5月21日永垂史冊,亦有專欄作家提出香港人要「永遠記住這一天」。
可是,似乎在我們關於六四的共享記憶中,這兩天並沒有特別被記住。或許,曾親身經歷的香港人可能尚有依稀記憶,但沒有經歷過或1989年仍是小孩的一代,就不會知道。
不幸地,這段記憶之於香港人的深刻啟蒙意義正在近年加速遭到遺忘和詆譭。當下,不止建制勢力念咒般要求香港人放下六四此一歷史包袱,現在就連部分新興本土派也打出「自保切割」的旗號,主張「六四只是鄰國慘劇,於我何干」云云。後者尤其在未有親身經歷八九的香港新世代中間流行。
其實也難怪新世代沒能從六四紀念中認出香港的模樣。說到底,我們一直沒有好好梳理這段影響重大的八九香港記憶,亦沒有整理出一個以本土做定位的八九香港故事。基於這種無能,要是新世代誤以為六四跟香港本土無關,亦不足為奇。
當務之急是如何豐富這段記憶
面對傳承的危機,當務之急是如何豐富我們這段共享記憶。過往,坦克屠殺人民的影像已深植於香港人,即使沒直接經歷過的一代也會受到感染;而燭光晚會恰是傳承的重要場所,它富有成效地將記憶傳遞下去。然而到了今天,我們需要擴闊記憶的範圍,將八九香港也納入其中,補回這塊喪失的片段,使之更完整,也讓未曾經歷的一代知道香港人在其中的啟蒙故事,展現六四一直以來都是本土事的初衷。
六四的本土化迫在眉睫,但這不是扭曲原來的共享記憶,而是豐富它,並讓新一代可以通過這段記憶看得到更多香港的面貌。有一天,我城不止要永遠記得六四那天的殘暴鎮壓,也要把像是5月21日這麼重要、屬於香港人的日子永垂史冊。
作者是政治及文化評論人
[陳景輝]
這段記憶在近年遭遺忘詆譭
若返回當時脈絡,8號風球遊行象徵一種根本轉變,市民通過無懼狂風暴雨來展示自己支持民主的決心;而馬場集會則代表香港人擺脫「政治冷感」,也象徵着跟「搵銀至上」的舊日自我決裂。「香港從此不一樣」,這是當年香港人的自畫像。筆者翻查舊報所見,有社論認為要將5月21日永垂史冊,亦有專欄作家提出香港人要「永遠記住這一天」。
可是,似乎在我們關於六四的共享記憶中,這兩天並沒有特別被記住。或許,曾親身經歷的香港人可能尚有依稀記憶,但沒有經歷過或1989年仍是小孩的一代,就不會知道。
不幸地,這段記憶之於香港人的深刻啟蒙意義正在近年加速遭到遺忘和詆譭。當下,不止建制勢力念咒般要求香港人放下六四此一歷史包袱,現在就連部分新興本土派也打出「自保切割」的旗號,主張「六四只是鄰國慘劇,於我何干」云云。後者尤其在未有親身經歷八九的香港新世代中間流行。
其實也難怪新世代沒能從六四紀念中認出香港的模樣。說到底,我們一直沒有好好梳理這段影響重大的八九香港記憶,亦沒有整理出一個以本土做定位的八九香港故事。基於這種無能,要是新世代誤以為六四跟香港本土無關,亦不足為奇。
當務之急是如何豐富這段記憶
面對傳承的危機,當務之急是如何豐富我們這段共享記憶。過往,坦克屠殺人民的影像已深植於香港人,即使沒直接經歷過的一代也會受到感染;而燭光晚會恰是傳承的重要場所,它富有成效地將記憶傳遞下去。然而到了今天,我們需要擴闊記憶的範圍,將八九香港也納入其中,補回這塊喪失的片段,使之更完整,也讓未曾經歷的一代知道香港人在其中的啟蒙故事,展現六四一直以來都是本土事的初衷。
六四的本土化迫在眉睫,但這不是扭曲原來的共享記憶,而是豐富它,並讓新一代可以通過這段記憶看得到更多香港的面貌。有一天,我城不止要永遠記得六四那天的殘暴鎮壓,也要把像是5月21日這麼重要、屬於香港人的日子永垂史冊。
作者是政治及文化評論人
[陳景輝]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