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濬靈/吳兆文:什麼是健康快樂的生活?走出主流精神健康論述的二元對立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7日 06:35
2017年05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年港人對心理健康明顯多了關注。全城矚目的議題,例如學童自殺、港鐵縱火案,都出現不少和心理、精神健康有關的分析。大眾對憂鬱症、焦慮症等各種情緒問題不再陌生,對人格、心理測驗、正負情緒、正向心理、靜觀這些熱門課題亦特別有興趣。坊間充斥了許多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服務和培訓課程。有不少名人「出櫃」分享自己精神健康的心路歷程,讓大眾對這方面多一點認識、少一點歧視。在這「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的城市裏,大家接受有情緒問題可以尋求醫治,無疑是一種進步。
不過,這種進步是社會文明的表徵,還是對「心理科學」的囫圇吞棗?
何謂心理健康?我城對心理健康的論述主要來自西方。西方科學對心理學的理解,背後包含一套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簡單而言,它們斷定了「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分野,誰有病需要醫治、誰屬健康不需醫治。這些觀念在全球化趨勢下冲刷為主流,甚至漸漸成為所謂普世價值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健康是一個龐大市場,牽涉不少利益衝突,許多人從中取利。更甚的是,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全盤接收西方心理學,而我們原有一些重要的文化基石瀕臨被取代。
本文從3個「二元對立」的關係,簡概剖析主流精神健康的論述背後的一些問題。
身vs.心
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理論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2000多年前開始,肉體、靈魂被區分,到了笛卡兒,演變成二元論,這種身心分割漸漸導致精神科及心理科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經過二元論思潮的洗禮,走了不少歪路後,20世紀末,此學科又再提倡身心整合、身心醫學的概念。反觀亞洲及其他地區,自古以來沒有將身心二元分割,所以咱們毋須鸚鵡學舌,該對自己文化中整全的「人觀」多點信心。比如中醫學沒有精神或心理科,並不表示它不重視精神健康。它強調的是身心連結,身和心的問題不能單獨處理,要考慮整體成效,故此中醫學把精神問題都放進內科裏。回頭看來,這是非常有智慧、有見地的做法。
近年經常提倡的正面情緒,把情緒劃分成正面與負面,又無形製造了另一種對立。亞洲以及華語社會對情緒的理解,其實相當有系統,例如中醫、佛家、儒家對七情均有論述。若把情緒二元分割成正、負面,不一定利多於弊。期望人生應該只有正面情緒而沒有負面情緒、只希望愉快地過人生,其實也是一種壓力。每個人、每個民族對快樂的定義亦未必一樣。
中醫學看所有不同種類的情緒,都是正常和必需的,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不會跟西方心理學一樣,只單純追求正向情緒而逃避負向情緒。例如中醫學有「過喜傷心」之說,任何正向情緒過多,都必定有害身心。反過來說,缺乏任何一種負向情緒亦不健康,例如缺少「怒」,中醫學有「怒鬱傷肝」之說。中醫學看情緒是看其中的動態、它們之間的平衡協調,故有「情志雙勝法」等精妙的心理介入方法,亦有「形神同治」的策略方向。從中醫學的角度,每一種情緒都是重要,平衡以及中庸之道才是健康。
今代西方社會對快樂的追求過於集中此刻的感受。但無論東方或西方思想,自古以來探討及追求的快樂並非局限於短暫的情緒、片刻的快樂,反而快樂是建基於仁義道德。
專家vs.庶民
過於專業分工化的社會容易對專家有所依賴。情緒出了問題覺得無助,就找專家來干預。政府處理各種疑似與精神健康有關的問題的方法,亦是找專家。
西方科學的優點在於它客觀的實證。但當研究者及研究對象都是人類,就沒有所謂絕對客觀、中立。心理科學的證據建基於統計學及機率,沒有絕對的定理。主流心理學研究對象大部分是西方發達社會中產白人大學生。不少跨文化、跨國研究顯示這些數據並不適用於其他群體。
精神病的定義和診斷的基準亦不斷在「搬龍門」,反映着「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界線的模糊、藥廠與科學家的利益衝突,加上不少研究結果難以複製,令人不禁懷疑它們是否可信。
將心理健康完全外判給專家,並非好事。人的心理構造複雜,每個人均有他獨特之處:不同的基因、成長環境、家庭因素、人生際遇、價值觀。專家也許能夠提供一些意見作參考,但大眾不應照單全收。你所信任的人及關心你的人的意見,不一定亞於專家的分析。
個人vs.社會
種種社會因素影響着個人的心理。若每天過着弱肉強食、衣食住行捉襟見肘的生活,又或家庭、鄰里關係撕裂,心理怎不容易出問題?當代精神科往往歸咎心理問題於個人身上,如大腦神經遞質、思想模式出現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如精神科藥物、心理輔導,亦是針對獨立個體。偏傾個人反映一種特定價值觀,並非建基於十足的科學根據。事實上有很多研究提出貧富懸殊、生活條件、社會政策等等對心理的影響。個人心理不平衡往往與所處的環境系統有關,反映着家庭關係、群體生活、社會制度的不平衡。責任不能只歸咎於個體,解決方法亦需要宏觀、完整。
撇除「身vs.心」、「專家vs.庶民」、「個人vs.社會」的二元對立,我們走出誤區,反而能夠更多尋求「自療」、「互療」。自小耳熟能詳的生活智慧,如均衡飲食、足夠定時的睡眠和休息、適量的運動、互愛互助的人際關係、培養公民品格、投入建設社會等等都是建立心身健康、快樂的基礎。
世衛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含個人,亦包括社會的健康。政府每一個政策直接或間接影響着我們身心的健康。每一個人、家庭、社區均有權利和義務,透過整合經驗、科學知識及傳統智慧等等,去探討什麼是健康快樂的生活,以及認真尋求這樣的生活。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探索身心精神健康 走出二元對立誤區」)
作者陳濬靈是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吳兆文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濬靈/吳兆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