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餐B餐不知怎選 女兒有選擇困難症?(9-15歲)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6日 06:35
2017年05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女兒今年12歲,由於她都長大了,我放手讓她多做決定,學習為自己的事情打算。但她好像有「選擇困難症」一樣,凡事都要先過問我,例如午餐吃A餐還是B餐、學校運動會參加什麼項目,都不敢做決定。我堅決不幫她下決定,她就遲遲不點菜,也索性不參加運動會。我跟她說,很多時做選擇並無對錯之分,我也不會因她做的決定而責備她,不過她仍覺得很困難。我可以如何鼓勵她,令她變得更有主見呢?


答:12歲是剛踏入青春期的階段,孩子會傾向想獨立自主,建立個人形象,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個案中的家長開始放手,讓女兒為自己的事作打算,是很合適的時機。不過,這個年紀的青少年有另一個特質,就是他們十分渴望得到他人認同,包括家人、朋輩,故也會害怕自己做錯決定。兩種思想形成矛盾,於是不時會猶豫不決,不論他們自身還是家長,都容易感到無所適從。


學習獨立 多給予支持肯定

在這個情况下,青少年可能心中有既定答案,例如對某些事情有一套看法,或者做了選擇,只是未必敢開口,暗暗希望別人能把自己心中的話講出來。個案中的女兒也一樣,她未必真的是「選擇困難」,完全欠缺主見,而是想家長「代言」。這當然不容易,有時家長無從揣測,說不出孩子心目中的想法,他們就會有負面情緒。


不過家長不用太擔心,因為在青少年學習獨立的過程中,發生矛盾和掙扎是正常的,最重要是多給予支持和肯定。這名家長表明,有時選擇並無對錯之分,不會因她做的決定而責備她,都是正面的做法。但我覺得不用太堅持不為她下決定,但要堅持花時間,跟女兒聊聊她的看法。在每個可行的選擇背後,她看到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女兒分享後,可能會梳理到思緒,逐步放膽下決定。


事實上,由過往凡事聽父母話,變成要獨立思考和為自己負責,青少年需要時間適應。家長可先檢視過往的管教方式,如果是恩威並重式,凡事有商有量,青少年要變成主導、有主見,就會容易一點;如果向來是權威性強的教導,孩子要聽從父母指示,青少年就要較長時間才能過渡。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決定的事較為重要,如選中學、中三選科等,即使青少年已漸漸長大,家長都可跟他們多作討論,並向孩子表明,無論最終決定是什麼,是由子女還是父母所提議,都是雙方的共同選擇,親子一同承擔後果。另外,如果事情是與教育、學習相關的話,不妨跟學校商討,多聽不同意見,減低做決定時的壓力。


資料提供﹕香港青年協會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凌婉君

[Happy PaMa 教得樂 138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