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慧麟:「統一法」之可能及影響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6日 06:35
2017年05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今年WHA(世界衛生大會)不邀請台灣出席,確實是北京封殺蔡英文的又一攻勢。當然,自台灣民眾把民進黨送上執政舞台後,大抵都預計有此一着。但北京的招數豈止一個;近期在北京「民間」吹噓及醞釀的,卻是法律戰的另一把刀——「統一法」。


「統一法」非新鮮事物

所謂「統一法」,並不是新鮮的事物。在上一次民進黨執政時,北京為了在法理上遏制台灣,遂在2005年提出《反分裂國家法》。當時有兩個討論方向。其一,反分裂法其實只是宣示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的原則,以及北京仍然致力用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究竟應否在此法立下一條清晰的紅線,界定清楚在什麼情况之下可以用武力進行統一呢?當時仍是莫衷一是。在醞釀的後期,這個討論已不了了之。


其二,反分裂法之目的既要震懾台獨,同時亦應發揮震懾其他中國境內餘「獨」的功能。當時已有討論,既然該法是全國性法律,是否應在港澳特別行政區實施呢?後來北京應考慮過政治上的需要,沒有把此法作為《基本法》附件三的部分在香港實施。


不過,在反分裂法出台的同時,部分中國「民間」聲音比較失望,因為反分裂法不夠主動及正面。例如名稱上,「反分裂」一詞是比較被動及防衛性的,而不是主動的立場宣示及展現不到最大的統一意志。其次,反分裂法沒有詳細列出「武力促統」之紅線,即是說,在什麼條件及情况下,北京就會出兵統一?所以,當時部分中國「民間」提出了「統一促進法」,以較積極有為的方式推動終極統一。由於反分裂法的出台,這種比較激烈的聲音暫時也收兵了。


時移世易。蔡英文上台後,兩岸的事務接觸,枱面上幾乎停頓;至於非官方接觸方面,似乎仍然不太理想。但即使蔡英文完全避開任何向北京公開挑釁的動作,兩岸關係沒有向前走的動力。另一方面,國民黨的內鬥持續升溫,「回鍋力度」顯然不足,北京的部分「民間」聲音就開始浮上面,認為反分裂法未必適合現時的政治氣候,是否有需要重新思考更具主動及戰略意味的「統一法」。


有「統一法」 23條只是形式需要

這個說法,早在2月,日本《讀賣新聞》已有相關報道,其後台媒等亦有跟進報道。表面上,無論反分裂法或「統一法」,都只是涉及台灣的問題,與香港無關。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既然北京有「民間」聲音認為,應為武力維護國家安全領土完整訂下紅線,為何在不同「獨」之間,會出現高低不同的紅線?而且,部分「民間」人士更認為,上一次反分裂法已放過港澳特區,今次再放過一次,很難說得通。


對了,有了「統一法」,立了解放軍「動武遏獨」的細則,再把此法放在基本法附件三,那麼,什麼23條立法,其實也只是形式上的需要而已。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