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書健:應用科技發展 非核心區商廈受惠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5日 06:35
2017年05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科技進步,不少白領工作將會「被自動化」。我們最近的研究報告就認為,傳統行業的工作數目或將減少,但同時新興工種的數目將會大增。一正一負之下,辦公室最大的影響將會是中環金鐘等核心商業區的需求移到其餘樞紐。長遠而言,對香港的整體發展或會更有利。


這一波科技發展,無可否認以人工智能和三維打印等新技術最能吸引討論。但是這些明星技術都是首次商業化,何時落實,如何落實,都尚未有定案。對未來三幾年的影響力,反而未必及得上已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已有技術由初次面世到完全成熟,需要發展配套。筆者在金融業工作十餘年,就曾三次將估價模型自動化。15年前,第一次自動化,筆者需要游說公司另外購買伺服器,以操作自動化所需的數據庫。3年前第二次自動化,一般桌上型電腦的運算能力已經足夠操作數據庫,因此我們不需另購新伺服器。但當時仍需在電腦安裝伺服器軟件,並由專人打理。到最近我們第三次自動化,誘因則是數據庫程式已發展到可直接由自己的軟件操作,不再需要伺服器軟件。


因此,15年前需要投資伺服器硬件,到3年前需專人打理伺理器軟件,到今天不再需要伺服器,同樣的技術,開發和運作成本皆拾級而降,將大為降低自動化的成本。因為工程軟件漸趨成熟,過去需要幾個月甚至1年才能開發的軟件,現在開發時間已經變成幾個星期。


經典模式 縮短研發周期

再者,發展工程技術,例必經歷制度化,逐漸形成行規。今天的土木工程師要修築一條橋,一般都有通例參考,而不需要由牛頓力學開始,再次論證如何建橋。在電腦世界,首部關於設計模式的經典,於1996年成書。經過了20年的教育和發展,才逐漸成為共識。今天的電腦工程師,面對技術瓶頸不再單打獨鬥,而可以參考過去範例,迅速寫出所需元件。這種方便,能再進一步縮短研發周期。以烹飪為比喻,10年前的技術限制是能否成功煮出餸菜,今天則各種原材料均變得普遍,技術限制變成能否煮出有人欣賞的菜式。


應用科技 最具發展空間

諸如人工智能等明星技術,雖然能解決某一類問題,卻絕非萬能。反而是10年,甚至20年前已經解決的技術,因為近年的發展,將會變得更為普遍。過去未普及的,往往是需要顧及實際環境的課題。例如將人事部各式表格電子化,就需要符合當地的勞工法律。就算跨國公司,亦不能將總部的表格,強加在駐外辦公室之上。當成本大降,這類需要在地化的項目,或者會變得可行。


對香港以及其他亞洲經濟體而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固然會改變經濟結構,但社會最快可感受到的改變,是現有技術進一步融入社會。香港科技界就業人數每年上升,也許就是因為應用現有科技,才最有發展空間。因此,核心區以外的辦公室需求,或者會持續穩步上升。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