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A股將於今年第四度闖關「入摩」,雖然MSCI早前披露「縮水版」方案,將入選股份由448隻大幅減少至169隻,減輕外資買賣流通性問題,不過,瑞信董事總經理兼A股策略師陳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新的框架雖然受到機構投資者歡迎,然而由於A股掛鈎衍生工具的預審權,涉及到防止海外投資者沽空問題,料難以短期內解決,相信6月A股入摩仍是「unlikely(機會不大)」。
明報記者 顧冷冰
MSCI在3月發布的諮詢書中,分析了去年入摩三大障礙的新進展,包括QFII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不能超過上一年淨資產值20%的規定並無改變、上市公司停牌機制有改進,至於在上一次A股入摩審批時已成焦點的預審權,則仍在協商中。
貝萊德首公開支持A股入摩
陳李認為,新框架已經解決預審權以外的問題,增加A股入摩的機會。新方案把股票數量從448隻縮小到169隻,刪除不能用滬深港通買入股票,令投資者可利用滬深港通買賣股份。其次亦刪除40隻過去一年停牌超過50天的上市公司,減少投資者對停牌的憂慮。第三,減少初始權重。陳李認為,新方案獲基金及機構投資者接納機會增加,並提到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也首次公開支持A股入摩,指「(貝萊德)以往從來沒有表態」。
然而,預審權仍然是最大障礙。MSCI在諮詢書中指出,一旦內地不批准產品發行,目前已經交易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產品可能有中斷交易風險。陳李表示,中國監管機構之所以重視預審權,是由於2015年的股災,「股災時各界齊聲指摘,認為大量海外機構做空新加坡A50指數,變相加大A股的波動,因而中國監管機構不希望海外發行沽空的產品,因此關鍵問題是在於沽空。」
預審權涉海外投資者沽空問題
陳李表示,海外對冲基金需要沽空工具,「常見的例如要設計一個產品,持有個股長倉,同時沽空指數。」雙方討論的焦點之一,正是如海外制定沽空A股產品,能否得到內地批准上市。他認為中方完全放棄預審權的可能性不大,「不希望因為一些金融產品的創設,導致股票市場劇烈波動。」陳李相信,如果今年6月A股入摩,對於外資入市是非常好的時機。中國去槓桿化解了很多中長期風險,A股也更有吸引力,第三季A股會有一個向上的轉折。
明報記者 顧冷冰
MSCI在3月發布的諮詢書中,分析了去年入摩三大障礙的新進展,包括QFII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不能超過上一年淨資產值20%的規定並無改變、上市公司停牌機制有改進,至於在上一次A股入摩審批時已成焦點的預審權,則仍在協商中。
貝萊德首公開支持A股入摩
陳李認為,新框架已經解決預審權以外的問題,增加A股入摩的機會。新方案把股票數量從448隻縮小到169隻,刪除不能用滬深港通買入股票,令投資者可利用滬深港通買賣股份。其次亦刪除40隻過去一年停牌超過50天的上市公司,減少投資者對停牌的憂慮。第三,減少初始權重。陳李認為,新方案獲基金及機構投資者接納機會增加,並提到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也首次公開支持A股入摩,指「(貝萊德)以往從來沒有表態」。
然而,預審權仍然是最大障礙。MSCI在諮詢書中指出,一旦內地不批准產品發行,目前已經交易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產品可能有中斷交易風險。陳李表示,中國監管機構之所以重視預審權,是由於2015年的股災,「股災時各界齊聲指摘,認為大量海外機構做空新加坡A50指數,變相加大A股的波動,因而中國監管機構不希望海外發行沽空的產品,因此關鍵問題是在於沽空。」
預審權涉海外投資者沽空問題
陳李表示,海外對冲基金需要沽空工具,「常見的例如要設計一個產品,持有個股長倉,同時沽空指數。」雙方討論的焦點之一,正是如海外制定沽空A股產品,能否得到內地批准上市。他認為中方完全放棄預審權的可能性不大,「不希望因為一些金融產品的創設,導致股票市場劇烈波動。」陳李相信,如果今年6月A股入摩,對於外資入市是非常好的時機。中國去槓桿化解了很多中長期風險,A股也更有吸引力,第三季A股會有一個向上的轉折。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