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中英一街 兩制不變?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4日 06:35
2017年05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變幻才是永恆的中英街,我們不談一生一世,只談「一街兩制」。


幾日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大讚澳門樹立一國兩制榜樣,但在八十多公里外的沙頭角中英街,也許一國兩制的「河水不犯井水」不容易「有效落實、全面貫徹」。


看名字已知道,中英街獨有「一街兩制」,以路中心的界碑為界,一邊屬「中」國深圳,另一邊屬過去的「英」殖香港,商店做兩邊的生意,至於街中間那棵向兩邊伸展枝葉曬太陽的大樹,大概同時是中、港「居民」。


邊陲小街 記載香港百年剪影

以為邊境禁區應十年如一日,但作為與內地接壤的最前線,中英街一直隨着時代洪流變遷。踏過這條街的,有六七暴動時,沙頭角爆發槍戰當天,駕着裝甲車、持槍趕往百米外警崗增援的啹喀兵;有七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時,來港買布買金的第一代「水貨客」;而自十多年前開放自由行,就有無數男女推着一箱箱益力多、紙尿片來去匆匆。


中英街僅長二百五十米,由街頭跑到街尾不用四十秒,細碎的人與事翻開來,卻是香港百年命運的剪影,例如六七暴動時,百米外的機關槍硝煙。


中英街一號v.s.中英街壹号

「任何香港的歷史時刻,(中英街)都有變化在當中。」作家謝傲霜說。數年前,她為了寫電影劇本到中英街考察,訪問過沙頭角的街坊,搜集了許多沙頭角、六七暴動的資料。電影名為《中英街一號》,「中英街一號是間五金雜貨店,在深圳那邊也有個『中英街壹号』,是二○一三年的樓盤,由中英街可以望得到」。


「『中英街壹号』本身已好有象徵性,它是樓盤名,寓意深圳的變化發展,對比香港的中英街一號是間五金店,很可以象徵內地政治經濟發展的大勢如何影響香港。」她拿出二○一二年拍的相片,香港一邊仍是小平房,深圳一邊已建了許多高樓大廈。謝傲霜與導演趙崇基寫成的劇本,連同搜集的資料早前輯印成書,翻查書中資料,一八九八年,英國租借新界,翌年英政府派駱克與清廷官員到深圳河及沙頭角勘定邊界,豎立「大清國新安縣界」木樁,其後改立二十塊石碑,編號第一至八塊石碑的所在,就是今天的中英街。


第一代水貨天堂

謝傲霜說,三十年代已有這條街。翻查資料,三十年代的中英街,香港一邊是住宅,內地一邊有數間糖果、炮仗店,人流不多。直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中英街有限度開放給內地遊客,僅長二百五十米的一條街,竟有數十家金舖,除了賣金,還有水果、衣服、日用品,成為第一代水貨天堂。到了九十年代,隨着內地經濟起飛,中英街吸引力不再,直到○三年內地開放自由行,中英街又成為水貨天堂。


若混雜、永遠身處邊緣是香港的特質,中英街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回歸後理應統一,但我們還留着這條邊界,中英街特別之處,是居民兩邊走。有受訪者跟我說,我是香港人,但拿着證件,可以在兩邊來去自如,而香港不會留下出入境紀錄。」


脫共投共都在中英街

身處中港夾縫的中英街,在六十年代的政治浪潮下,自是首當其衝。一九六六年,內地爆發文化大革命,翌年,沙頭角爆發槍戰,就發生在中英街百米外的警崗。


中英街上,有一間由內地設立的歷史館,展板上記載,五十至七十年代時,沙頭角逾三千居民當中,約三分之二是由內地逃來香港的。曾任邊境警區警員的區議員鄭則文早前接受訪問,憶述常見到五花大綁的屍體由深圳飄來。但弔詭的是,六十年代的沙頭角,有許多渴望香港立即回歸中國的左派分子。「新界一向較強悍,有反對外國入侵的歷史背景,而且是最後納入英國的地方。」謝傲霜說。


三十年代已有共黨潛伏

早於三十年代,沙頭角已有許多共產黨人在此從事地下活動,其中現址位於中英街旁的東和學校,有老師是共產黨成員,亦有畢業生成為幹部。文革爆發,沙頭角亦成立了「鬥委會」。一九六七年六月一日,鬥委會舉行「聲討港英暴行大會」,四出遊行及貼愛國標語大字報,其後更包圍警署示威。至六月二十八日,左派人士更向警署、消防局擲石,又放火燒警察裝甲車,防暴隊拘捕十二人,不少示威者逃入華界,有說華界的武裝分子將遊行頭目藏於東和學校。「有村民記得,當年有參與示威的朋友為了逃避追捕,由高處跳下而跌傷腳,終生行動不便。」


七月八日,數百民兵及示威者由華界過境,包圍英界警崗並拋擲炸彈,並向鄉事委員會所在平房進逼,警員以木彈及催淚彈驅散人群,對方開槍還擊。謝傲霜曾訪問當年防暴隊成員Gilberto Jorge,Jorge記得,當時他在粉嶺的訓練營任教官,校長葛栢(後來因貪污潛逃英國)當天命他往增援。


他記得,施放催淚彈後,突然有槍聲由華界傳來,將警車玻璃打碎,十多名同袍倒下,警崗內亦有警員中槍喪命。警員紛紛躲到田裏或路邊,到槍聲稍息,有人探身查看,即頭部中槍身亡。英方文件稱當時華界有屋頂架有機關槍,Jorge在書中憶述:「機關槍每五至十分鐘就進行掃射,由上午十一時及至約下午四時。」槍戰在傍晚平息,五名警員身亡,十一名警員受傷。


走在今天的中英街,當年的血與硝煙都無迹可尋。二○一二年,謝傲霜到訪中英街,看到許多化妝品店、藥房,而當年位於沙欄吓村,東和學校的舊址,現在都變了購物城。早前有議員建議興建「邊境購物城」,最終政府因附近無邊境管制站或屏障而擱置。隨着內地經濟大潮洶湧而至,中英街的變化,早已開始。


六七沙頭角日誌

6月1日:沙頭角鬥委會舉行「聲討港英暴行大會」,四出遊行及貼大字報

6月10日:左派人士包圍警署舉行反政府示威

6月28日:左派人士四出示威,向警署、消防局擲石,放火燒警車,防暴隊拘捕12人,不少示威者逃入華界

7月8日:數百人由華界過境,包圍英界警崗並拋擲炸彈,警員以木彈及催淚彈驅散人群,遭槍擊。當時華界有商舖屋頂架起機關槍。據英方文件,警崗其後再遭土製炸彈及重型機關槍襲擊,槍戰在傍晚平息,5名警員身亡,11名警員受傷


文﹕黃熙麗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