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林鄭月娥上任在即,其中一個焦點是:應否、能否重啟政制改革討論?分三方面來說。
從現實看,林鄭月娥上任後重啟政改的機會不大,條件暫時未足;即使她上任後一段較長的時間,條件也不具備。最大的阻力不是香港,而是北京,因為它擁有決策權但毫無意願甚至有抗拒感。最近連串事例和背後的考慮,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重啟政改的條件和阻力
(1)張德江到澳門視察,講話內容明顯不是針對澳門,而是針對香港,雖不至指桑罵槐,但肯定意有所指。其核心是:澳門「自覺配合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例如:澳門率先通過《基本法》第23條、「愛國愛澳力量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澳門教育制度能培養官方需要的人才。這些在香港都做不到。概而言之,北京認為澳門的「一國兩制」比香港落實得好。因此,澳門做得好的(落實中央意圖),香港要學;香港做得不好的(如立法會拉布),澳門不要學(其實澳門立法會沒有拉布,張德江的話顯得多餘)。在這種氣氛下,北京還會放手讓香港重啟政改嗎?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領導人到港澳地區,一般都師出有名,例如回歸大慶或重要的國際活動等。但張德江這次以「視察」名義到澳門去,顯得很彆扭。其實,這是在習近平7月「君臨天下慶回歸」之前的轉彎放風,既要先行滲出北京的調子,讓香港人消化,也要藉此卸去一些壓力,以免習近平來港發言時遇到更大的反彈。只要看看這套「大龍鳳」,就知道北京無意在港重啟政改了。
(2)北京不斷強調政權安全。長期以來,北京強調國家安全,無可厚非,但近年還明確提出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等,甚至把政權安全等同國家安全,而實質更是把政權安全凌駕於國家安全之上。北京要求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人民努力保護國家安全,從概念上,這是合二為一的混淆,與現代化的管治理念截然不同,實際上就是把「黨國一體」的意念打入香港人的腦袋裏。我對香港人要維護國家安全並無異議,但香港人同時要爭取現代化的政治制度,兩者並不對立。
回顧歷史,中共1987年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提出「黨政分開」(原是「黨政分家」,但後來退了一步),成為當時政治開放的一個象徵;但「六四」後不斷收縮,近年來更變成「黨政分工」。一字之差,盡見思維硬化。
更有甚者,北京不單在權力和制度上要維護政權安全,連思想上的安全也不放鬆。各種新的箝制方法太多了,例如互聯網、微信的新限制,在此不贅;最新的動態還有草擬「國歌法」,在《國旗法》以外再來一招。尊重國旗和國歌是可以理解和需要的,但形式保護不了尊嚴,如果用國旗和國歌來保護政權安全,認為「形象受損也會導致不安全」,那就過猶不及了。
(3)2014年全國人大作出「8.31決定」和政改方案被否決後,北京已表示日後未必重啟政改。這是北京的政治需要,當年已借勢關上大門,今天怎會輕易開門?此外,中共十九大舉行在即,不想香港政制再起爭議,分散精神,不再重啟政改最符合北京的利益。
上面所述均說明重啟政改的阻力在北京。官方和建制派強調,香港人希望停止爭拗,政治上休養生息,和諧為重。這的確是其中一面,但如果北京願意重啟政改,相信香港人也樂於看見。
二、雖難重啟政改 但不代表不能爭取
古今中外的政治有一個共通的規律,就是任何政體也不會主動放開管治權;只有在官民互動、互碰甚至互撞之下,最後因實力對比才會改變政治環境和生態。所以,雖然政改討論難以重啟,但不等於不可以繼續爭取。歷史告訴人們:如果執政者不願意或不主動,民間就不爭取,那麼一萬年也不會有變化。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當年也是鍥而不捨,才會有今天的執政。當然,今天不一定是一個革命的過程,因為遠遠未到革命的臨界點,所以香港人不妨審時度勢、準確定位。
容許我提得高一點:香港人正面臨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民族使命和民主時代的召喚,因為今天在香港出現的,正是封建統治的模式和意識與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的矛盾。香港要穩守陣地,減慢下滑的速度,等待內地的變化;香港守不住,中國民主發展的路途將會更艱辛難行。我不是「大香港主義」,而是香港已有一定的基礎,內地的開明人士也有目共睹,不想香港倒塌。須知道人類發展有3個階段:一是要求溫飽,二是要求公民權利,三是要求政治權利。香港現在是由第二階段爭取上升到第三階段,內地則是由第一階段爭取上升到第二階段。所以,香港人要想出更多、更新的辦法,有些只做不說,有些只說不做,造勢而望,度勢而行。
三、政改難重啟 林鄭月娥如何處理?
就眼前形勢,政改難重啟,唯有繼續爭。這個「爭」,是爭取的「爭」,而不是鬥爭的「爭」;當然,這也是爭拗的「爭」,這個過程難以避免。不過,眼前也不可能期望林鄭月娥「擦邊球」,對她有這樣的要求也有點過分。曾蔭權在國民教育政策上「擦邊球」,也招來「陽奉陰違」的指摘,如今身陷囹圄。這兩件事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但反映港府官員也形格勢禁。所以,如果林鄭月娥以民生先行,也不是下策,不要把民生和民主發展放在對立的位置。可以一面幹民生工作,一面繼續發民主聲音;前者是眼前實際需要,後者是長期訴求。我不會因為長期目標而忘記眼前修路,也不會因為在山下種田而忘卻無限風光在險峰。
上述3點,自問情真意切,努力正辨明思。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解構林鄭月娥治港藍圖——下屆政府施政評析系列
編者按:今天續談重啟政改。香港政制改革問題多年來屢次掀起社會激烈討論,在2014年9月更觸發長達79天的佔領運動。2015年6月18日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特首續由選舉委員會選出。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競選政綱中表示「將會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分別撰文,探討香港政制改革的前路。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劉銳紹]
從現實看,林鄭月娥上任後重啟政改的機會不大,條件暫時未足;即使她上任後一段較長的時間,條件也不具備。最大的阻力不是香港,而是北京,因為它擁有決策權但毫無意願甚至有抗拒感。最近連串事例和背後的考慮,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重啟政改的條件和阻力
(1)張德江到澳門視察,講話內容明顯不是針對澳門,而是針對香港,雖不至指桑罵槐,但肯定意有所指。其核心是:澳門「自覺配合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例如:澳門率先通過《基本法》第23條、「愛國愛澳力量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澳門教育制度能培養官方需要的人才。這些在香港都做不到。概而言之,北京認為澳門的「一國兩制」比香港落實得好。因此,澳門做得好的(落實中央意圖),香港要學;香港做得不好的(如立法會拉布),澳門不要學(其實澳門立法會沒有拉布,張德江的話顯得多餘)。在這種氣氛下,北京還會放手讓香港重啟政改嗎?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領導人到港澳地區,一般都師出有名,例如回歸大慶或重要的國際活動等。但張德江這次以「視察」名義到澳門去,顯得很彆扭。其實,這是在習近平7月「君臨天下慶回歸」之前的轉彎放風,既要先行滲出北京的調子,讓香港人消化,也要藉此卸去一些壓力,以免習近平來港發言時遇到更大的反彈。只要看看這套「大龍鳳」,就知道北京無意在港重啟政改了。
(2)北京不斷強調政權安全。長期以來,北京強調國家安全,無可厚非,但近年還明確提出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等,甚至把政權安全等同國家安全,而實質更是把政權安全凌駕於國家安全之上。北京要求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人民努力保護國家安全,從概念上,這是合二為一的混淆,與現代化的管治理念截然不同,實際上就是把「黨國一體」的意念打入香港人的腦袋裏。我對香港人要維護國家安全並無異議,但香港人同時要爭取現代化的政治制度,兩者並不對立。
回顧歷史,中共1987年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提出「黨政分開」(原是「黨政分家」,但後來退了一步),成為當時政治開放的一個象徵;但「六四」後不斷收縮,近年來更變成「黨政分工」。一字之差,盡見思維硬化。
更有甚者,北京不單在權力和制度上要維護政權安全,連思想上的安全也不放鬆。各種新的箝制方法太多了,例如互聯網、微信的新限制,在此不贅;最新的動態還有草擬「國歌法」,在《國旗法》以外再來一招。尊重國旗和國歌是可以理解和需要的,但形式保護不了尊嚴,如果用國旗和國歌來保護政權安全,認為「形象受損也會導致不安全」,那就過猶不及了。
(3)2014年全國人大作出「8.31決定」和政改方案被否決後,北京已表示日後未必重啟政改。這是北京的政治需要,當年已借勢關上大門,今天怎會輕易開門?此外,中共十九大舉行在即,不想香港政制再起爭議,分散精神,不再重啟政改最符合北京的利益。
上面所述均說明重啟政改的阻力在北京。官方和建制派強調,香港人希望停止爭拗,政治上休養生息,和諧為重。這的確是其中一面,但如果北京願意重啟政改,相信香港人也樂於看見。
二、雖難重啟政改 但不代表不能爭取
古今中外的政治有一個共通的規律,就是任何政體也不會主動放開管治權;只有在官民互動、互碰甚至互撞之下,最後因實力對比才會改變政治環境和生態。所以,雖然政改討論難以重啟,但不等於不可以繼續爭取。歷史告訴人們:如果執政者不願意或不主動,民間就不爭取,那麼一萬年也不會有變化。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當年也是鍥而不捨,才會有今天的執政。當然,今天不一定是一個革命的過程,因為遠遠未到革命的臨界點,所以香港人不妨審時度勢、準確定位。
容許我提得高一點:香港人正面臨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民族使命和民主時代的召喚,因為今天在香港出現的,正是封建統治的模式和意識與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在內的現代文明的矛盾。香港要穩守陣地,減慢下滑的速度,等待內地的變化;香港守不住,中國民主發展的路途將會更艱辛難行。我不是「大香港主義」,而是香港已有一定的基礎,內地的開明人士也有目共睹,不想香港倒塌。須知道人類發展有3個階段:一是要求溫飽,二是要求公民權利,三是要求政治權利。香港現在是由第二階段爭取上升到第三階段,內地則是由第一階段爭取上升到第二階段。所以,香港人要想出更多、更新的辦法,有些只做不說,有些只說不做,造勢而望,度勢而行。
三、政改難重啟 林鄭月娥如何處理?
就眼前形勢,政改難重啟,唯有繼續爭。這個「爭」,是爭取的「爭」,而不是鬥爭的「爭」;當然,這也是爭拗的「爭」,這個過程難以避免。不過,眼前也不可能期望林鄭月娥「擦邊球」,對她有這樣的要求也有點過分。曾蔭權在國民教育政策上「擦邊球」,也招來「陽奉陰違」的指摘,如今身陷囹圄。這兩件事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但反映港府官員也形格勢禁。所以,如果林鄭月娥以民生先行,也不是下策,不要把民生和民主發展放在對立的位置。可以一面幹民生工作,一面繼續發民主聲音;前者是眼前實際需要,後者是長期訴求。我不會因為長期目標而忘記眼前修路,也不會因為在山下種田而忘卻無限風光在險峰。
上述3點,自問情真意切,努力正辨明思。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解構林鄭月娥治港藍圖——下屆政府施政評析系列
編者按:今天續談重啟政改。香港政制改革問題多年來屢次掀起社會激烈討論,在2014年9月更觸發長達79天的佔領運動。2015年6月18日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特首續由選舉委員會選出。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競選政綱中表示「將會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分別撰文,探討香港政制改革的前路。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劉銳紹]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