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訪問相約在尖沙嘴崇光百貨地下一間咖啡室,背後隔着一條彌敦道的半島酒店,屹立大半個世紀的白色外牆見證過黎明和張曼玉隔着車窗分別、回頭,又擁吻的一幕雋永。
有一幕黎明在車上看到鄧麗君,下車央求偶像在自己穿著的白色外套背上簽名——「那件外套應該是卡其色的。」——吳里璐(Dora)當然清楚記得,無論黎明演的黎小軍還是張曼玉演的李翹,一身造型皆是她手筆,二十年前的一九九七,她憑電影《甜蜜蜜》摘下人生中第一枚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獎。
以為做服裝造型的人都是額角上長着刺,訪問會是一趟凶險,於是刻意穿得體面,特地預早出門卻遇上封路。「不急,我只怕去錯地方。」她自顧自在吃她的三文治,真人小巧溫婉,動作也是細膩緩慢,像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放下心思,如她在電影服裝中用雙手縫紉出支撐着角色的細節:「比如黎明那個角色,那時候我們印象中初來香港的大陸人,一定很土,但我希望在土之中,做出來那件事又不會覺得他是醜化、搞笑。」
中山裝與牛仔褲
於是她為黎小軍做了一件中山裝、中間夾了棉,像棉襖,到做張曼玉時,導演陳可辛提議為她選一條牛仔褲:「我們便反彈,點會啊,張曼玉穿牛仔褲實會好型,點會似大陸妹,那他(陳可辛)便說,我用心態同你講,佢一個角色,千辛萬苦來到香港,那麼想向上爬,點會仲著番好土的東西,那時我便覺得,係喎,教識咗我去用另外一個角度看事情。」
電影是虛幻的場景和情節,但又要反映現實;游走在真又不真之間,全看功架,像《七月與安生》,有內地製作人訝異一個香港人可以將那個年代的大陸人所穿所戴看得透徹,或用他們的字眼:「到位」,Dora笑說,其實她悄悄地美化了七月的校服:「那個年代大陸的校服哪有這樣。」電影,做夢的地方,還是要夢幻一點。
《甜蜜蜜》之後,她先後四次拿下金像獎,《紫雨風暴》、《如果.愛》、《十月圍城》,還有今屆得獎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見盡五光十色的香港人對《西》片的大紫大紅未必受落:「本來也覺得,嘩會不會好花啊,但因為是一部賀歲戲,希望是喜氣洋洋的顏色,那我也希望『花』得來,是raw的,所以你會看到有很多patchworks,同時我又刻意將衣服raw邊,磨到好舊,在一些很花的顏色上,染了一層污糟色,將它㩒番低。」
「原來個布的顏色仲loud啊。」她笑道。
由繡花廠跳到工廠
「在內地呢,你要dress up,但如果是香港,可能你要dress down;各地文化不同,喜好的也不同。」過去十多年,合拍片是大勢,Dora記得第一部全身回內地參與的是陳慧琳擔正的《江山美人》,習慣港式製作的電影人被丟進大堆頭大場面,難免水土不服:「感覺很不同,其實一路以來我參與的戲,比如在香港的全盛期,也是很喜歡拍一些細細的愛情小品,我一路也很喜歡這種,可以自己完全掌握,甚至不用助手;那時的出品就像自己在家裏繡花,慢慢撚吓撚吓,今日買少少,又砌下,像畫畫。那個感覺我很享受。」
「到了合拍片時,突然覺得,為什麼繡花廠忽然變成了一個工廠,本來喺屋企自己繡緊花,忽然扔了我去一個工廠;你自己做時當然可以很任性,喜歡遲一點又行,早一點又行,但當scale變大,一大群助手,一大個服裝組跟着你,很多事情不能再慢慢整吓整吓,要學會安排和處理,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不過她還是喜歡港味一點的製作,像她初入行的那段日子。
黃金時代入行 師承奚仲文
八十年代尾,她在理大修讀時裝設計及製衣,剛畢業,有師姐說嘉禾請服裝設計,「那時打算搵份正經工之前,玩一玩,便拿住portfolio去見工。」去到才知道是張之亮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見完後,便叫我去見曾志偉,那你也知道我拿着的是時裝portfolio來,還要是fashion show、天馬行空那種,完全不關事,但他們又夠膽用我。記得那時他們給我一個分場表,我完全看不懂,但他們又好夠膽話,不要緊,叫副導演教你,你先設計造型,快到不得了,直頭是推住推住那樣去。」
急就章,有點山寨,煮到埋來便吃,連入行的一切也很港式風格,那個年頭也是港產片的黃金時代,一年幾百部,最賣座的是警匪片和黑社會主題:「好多槍戰戲,我做了一堆,又突然覺得,唔得㗎喎,做來做去都是這些時裝買幾件衫,呢度替身衫三套,嗰度三套。我覺得我不是想這樣,我想involve一些設計的事情。」剛巧聽到有人找助手,本來已經掛着服裝指導銜頭的Dora,打聽之下知道對方是奚仲文,二話不說便應承,回到原點重新出發:「去到之後發覺開了眼界,因為佢哋做好多大片,像是《城市獵人》、《九一神雕俠侶》。」《九一》是類近現代時空下的一個「俠」的故事,郭富城銀髮鐵面的造型還生出了日後另一部《千面銀狐》︰「對我來說就是想做這些,是時裝,但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時裝。」
跳出特定時空創作
剛過去的頒獎禮上,她接過女神像後第一個多謝的是奚仲文。她視奚仲文為師父,《和平飯店》中,奚是美術指導,她是服裝指導,電影背景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路地想便是許文強和丁力穿西裝白圍巾叼着半截香煙,但奚為她打開想像空間:「他說不太想要一個很ordinary的上海,不如你們想一下,不一定是一個特定時空,可以抽離一點,中西合璧。」於是她為周潤發做了那一件灰啡色粗麻布西裝外套,裏面穿一件中山唐上衣,電影海報中像西部牛仔決戰過後意外失落在老上海的一身浪客造型:「這些就是我喜歡的,點解九十年代我唔想做其他嘢,就係做呢啲,因為我好鍾意自己創造一個世界。(是否叫魔幻?)可以咁講啦。」如後來在《小親親》中為陳慧琳穿上黃色冷衫搭一條綠色長裙外披一件粉藍色風褸:「其實係好跳。」卻為沉悶的陳慧琳跳出一個感性又潑辣的專欄作家角色,《半支煙》中曾志偉幻想出來的下山豹與九紋龍,一身花紅花綠的恤衫帶着煙仔走進那道從未出現又讓人神往的黑道風光。
洗掉「鋒味」 巨星變凡人
電影兩個字翻開來,裏裏外外都是創作,包括造型服裝,Dora享受和導演、演員一同揣摩角色的過程。《踏血尋梅》中,翁子光在劇本中寫臧sir穿一件卡通T恤:「 他寫的時候是想觀眾覺得個角色怪怪哋,有一點不同,那你會想,如果臧sir不是由郭富城演,而是吳孟達,那其實是有效果的,但如果那是郭富城,著咗就唔work了,所以不可以他這樣寫你便這樣做。」夢工場有將一個灰姑娘變成公主的本事,也要有將王子打回凡人的能耐。《踏》片中,Dora將舞林天王髹得一頭灰白,成了落寞潦倒的老差骨,卻還不及《十月圍城》裏面她為謝霆鋒去掉「鋒味」來得令人深刻:「劇本要他做一個卑微的拉車仔,他這樣精靈少爺仔,你如何有說服力呢?」於是那道由眼到耳的疤便成了神來之筆,造型到位,角度添了靈魂,演員演得得心應手,也間接令謝霆鋒當年摘下最佳男配角。
她最難忘的電影也是要數《十月圍城》:「難在明星太多,最恐怖是那年代可以有西服、又可以有中裝,可以剃頭紮辮、又可以有時裝頭;比如突然有一日,導演監製告訴我,張學友來客串,他只有四個鐘,你要完成造型讓他拍,我還未知他到底是穿中還是西式好;又像甄子丹,今天告訴你他是一個搭棚佬,明天又改了另一個角色,到拍那一刻我都問,究竟他現在是什麼啊?劇本不停改,好難處理就是這些。所以你問我是不是很好,我當然不覺得是,有滿意有不滿意。」我問,你可記得黎明那一頭長髮造型?記得在戲院看時,不少觀眾看到黎明出場皆忍俊不禁。「好多時就是不甘心囉,你覺得他的角色像一個浪人,有家底好武功,但不知為何放任自己成了乞兒,到後來再出來幫你時,但擺明就要去死,當然你可以話,最穩陣畀番條辮佢,其實是可以的,但太穩陣又不像是一個視死如歸的人。」Dora頓了一頓,笑道:「或者如果他不是黎明,成件事是成立的。」
哥哥不用穿名牌
入行二十多年,參與過數十部大小電影,手底下合作過的大明星,說得出的都有:「以前有些明星在你造型時,個個都會揭你是什麼牌子,後來拍《安娜瑪德蓮娜》,我清一色為所有演員,明星不明星,都穿古著,無得揀名牌;記得有一次哥哥(張國榮)來客串一場做普通白領,當刻想對方畢竟是大明星,都應該穿名牌,但他好有自信,話:『傻妹,低下階層使咩著這些恤衫,你買裕華那些給我便可以了』。他就是那種穿牛記也行的人,你看他後面的戲,《異度空間》或《流星語》,一路將自己fade down。現在香港的明星和電影業,大家都去到好成熟,不用再像以前,看你是不是穿名牌。」褪去浮華始見本真,走過的都是歷練,那,下一幕又是什麼?
「以前的人好似更加突出,現在無論是明星或人,identity再無那麼鮮明。」
她記得有一年,周潤發穿了一件洗脫了色的軍褸到金像獎台上領獎,又如某個年代的劉德華,無論上身是踢死兔還是西裝,腳上總是踩一雙白波鞋:「好似張曼玉,梅姐、鍾楚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以前的人是dare to be different,家尋求blend in,你有呢件,我也要買呢件,大家好像很沒有安全感,在迷失之中抓着什麼,其實是世界性還是心態上?」
「大家是否都在一個迷失的階段?」見話題推進得沉重,她回過神來,拉出一個微笑:「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呢。」
文﹕梁仲禮
圖﹕黃志東、電影劇照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有一幕黎明在車上看到鄧麗君,下車央求偶像在自己穿著的白色外套背上簽名——「那件外套應該是卡其色的。」——吳里璐(Dora)當然清楚記得,無論黎明演的黎小軍還是張曼玉演的李翹,一身造型皆是她手筆,二十年前的一九九七,她憑電影《甜蜜蜜》摘下人生中第一枚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獎。
以為做服裝造型的人都是額角上長着刺,訪問會是一趟凶險,於是刻意穿得體面,特地預早出門卻遇上封路。「不急,我只怕去錯地方。」她自顧自在吃她的三文治,真人小巧溫婉,動作也是細膩緩慢,像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放下心思,如她在電影服裝中用雙手縫紉出支撐着角色的細節:「比如黎明那個角色,那時候我們印象中初來香港的大陸人,一定很土,但我希望在土之中,做出來那件事又不會覺得他是醜化、搞笑。」
中山裝與牛仔褲
於是她為黎小軍做了一件中山裝、中間夾了棉,像棉襖,到做張曼玉時,導演陳可辛提議為她選一條牛仔褲:「我們便反彈,點會啊,張曼玉穿牛仔褲實會好型,點會似大陸妹,那他(陳可辛)便說,我用心態同你講,佢一個角色,千辛萬苦來到香港,那麼想向上爬,點會仲著番好土的東西,那時我便覺得,係喎,教識咗我去用另外一個角度看事情。」
電影是虛幻的場景和情節,但又要反映現實;游走在真又不真之間,全看功架,像《七月與安生》,有內地製作人訝異一個香港人可以將那個年代的大陸人所穿所戴看得透徹,或用他們的字眼:「到位」,Dora笑說,其實她悄悄地美化了七月的校服:「那個年代大陸的校服哪有這樣。」電影,做夢的地方,還是要夢幻一點。
《甜蜜蜜》之後,她先後四次拿下金像獎,《紫雨風暴》、《如果.愛》、《十月圍城》,還有今屆得獎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見盡五光十色的香港人對《西》片的大紫大紅未必受落:「本來也覺得,嘩會不會好花啊,但因為是一部賀歲戲,希望是喜氣洋洋的顏色,那我也希望『花』得來,是raw的,所以你會看到有很多patchworks,同時我又刻意將衣服raw邊,磨到好舊,在一些很花的顏色上,染了一層污糟色,將它㩒番低。」
「原來個布的顏色仲loud啊。」她笑道。
由繡花廠跳到工廠
「在內地呢,你要dress up,但如果是香港,可能你要dress down;各地文化不同,喜好的也不同。」過去十多年,合拍片是大勢,Dora記得第一部全身回內地參與的是陳慧琳擔正的《江山美人》,習慣港式製作的電影人被丟進大堆頭大場面,難免水土不服:「感覺很不同,其實一路以來我參與的戲,比如在香港的全盛期,也是很喜歡拍一些細細的愛情小品,我一路也很喜歡這種,可以自己完全掌握,甚至不用助手;那時的出品就像自己在家裏繡花,慢慢撚吓撚吓,今日買少少,又砌下,像畫畫。那個感覺我很享受。」
「到了合拍片時,突然覺得,為什麼繡花廠忽然變成了一個工廠,本來喺屋企自己繡緊花,忽然扔了我去一個工廠;你自己做時當然可以很任性,喜歡遲一點又行,早一點又行,但當scale變大,一大群助手,一大個服裝組跟着你,很多事情不能再慢慢整吓整吓,要學會安排和處理,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不過她還是喜歡港味一點的製作,像她初入行的那段日子。
黃金時代入行 師承奚仲文
八十年代尾,她在理大修讀時裝設計及製衣,剛畢業,有師姐說嘉禾請服裝設計,「那時打算搵份正經工之前,玩一玩,便拿住portfolio去見工。」去到才知道是張之亮的《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見完後,便叫我去見曾志偉,那你也知道我拿着的是時裝portfolio來,還要是fashion show、天馬行空那種,完全不關事,但他們又夠膽用我。記得那時他們給我一個分場表,我完全看不懂,但他們又好夠膽話,不要緊,叫副導演教你,你先設計造型,快到不得了,直頭是推住推住那樣去。」
急就章,有點山寨,煮到埋來便吃,連入行的一切也很港式風格,那個年頭也是港產片的黃金時代,一年幾百部,最賣座的是警匪片和黑社會主題:「好多槍戰戲,我做了一堆,又突然覺得,唔得㗎喎,做來做去都是這些時裝買幾件衫,呢度替身衫三套,嗰度三套。我覺得我不是想這樣,我想involve一些設計的事情。」剛巧聽到有人找助手,本來已經掛着服裝指導銜頭的Dora,打聽之下知道對方是奚仲文,二話不說便應承,回到原點重新出發:「去到之後發覺開了眼界,因為佢哋做好多大片,像是《城市獵人》、《九一神雕俠侶》。」《九一》是類近現代時空下的一個「俠」的故事,郭富城銀髮鐵面的造型還生出了日後另一部《千面銀狐》︰「對我來說就是想做這些,是時裝,但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時裝。」
跳出特定時空創作
剛過去的頒獎禮上,她接過女神像後第一個多謝的是奚仲文。她視奚仲文為師父,《和平飯店》中,奚是美術指導,她是服裝指導,電影背景是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正路地想便是許文強和丁力穿西裝白圍巾叼着半截香煙,但奚為她打開想像空間:「他說不太想要一個很ordinary的上海,不如你們想一下,不一定是一個特定時空,可以抽離一點,中西合璧。」於是她為周潤發做了那一件灰啡色粗麻布西裝外套,裏面穿一件中山唐上衣,電影海報中像西部牛仔決戰過後意外失落在老上海的一身浪客造型:「這些就是我喜歡的,點解九十年代我唔想做其他嘢,就係做呢啲,因為我好鍾意自己創造一個世界。(是否叫魔幻?)可以咁講啦。」如後來在《小親親》中為陳慧琳穿上黃色冷衫搭一條綠色長裙外披一件粉藍色風褸:「其實係好跳。」卻為沉悶的陳慧琳跳出一個感性又潑辣的專欄作家角色,《半支煙》中曾志偉幻想出來的下山豹與九紋龍,一身花紅花綠的恤衫帶着煙仔走進那道從未出現又讓人神往的黑道風光。
洗掉「鋒味」 巨星變凡人
電影兩個字翻開來,裏裏外外都是創作,包括造型服裝,Dora享受和導演、演員一同揣摩角色的過程。《踏血尋梅》中,翁子光在劇本中寫臧sir穿一件卡通T恤:「 他寫的時候是想觀眾覺得個角色怪怪哋,有一點不同,那你會想,如果臧sir不是由郭富城演,而是吳孟達,那其實是有效果的,但如果那是郭富城,著咗就唔work了,所以不可以他這樣寫你便這樣做。」夢工場有將一個灰姑娘變成公主的本事,也要有將王子打回凡人的能耐。《踏》片中,Dora將舞林天王髹得一頭灰白,成了落寞潦倒的老差骨,卻還不及《十月圍城》裏面她為謝霆鋒去掉「鋒味」來得令人深刻:「劇本要他做一個卑微的拉車仔,他這樣精靈少爺仔,你如何有說服力呢?」於是那道由眼到耳的疤便成了神來之筆,造型到位,角度添了靈魂,演員演得得心應手,也間接令謝霆鋒當年摘下最佳男配角。
她最難忘的電影也是要數《十月圍城》:「難在明星太多,最恐怖是那年代可以有西服、又可以有中裝,可以剃頭紮辮、又可以有時裝頭;比如突然有一日,導演監製告訴我,張學友來客串,他只有四個鐘,你要完成造型讓他拍,我還未知他到底是穿中還是西式好;又像甄子丹,今天告訴你他是一個搭棚佬,明天又改了另一個角色,到拍那一刻我都問,究竟他現在是什麼啊?劇本不停改,好難處理就是這些。所以你問我是不是很好,我當然不覺得是,有滿意有不滿意。」我問,你可記得黎明那一頭長髮造型?記得在戲院看時,不少觀眾看到黎明出場皆忍俊不禁。「好多時就是不甘心囉,你覺得他的角色像一個浪人,有家底好武功,但不知為何放任自己成了乞兒,到後來再出來幫你時,但擺明就要去死,當然你可以話,最穩陣畀番條辮佢,其實是可以的,但太穩陣又不像是一個視死如歸的人。」Dora頓了一頓,笑道:「或者如果他不是黎明,成件事是成立的。」
哥哥不用穿名牌
入行二十多年,參與過數十部大小電影,手底下合作過的大明星,說得出的都有:「以前有些明星在你造型時,個個都會揭你是什麼牌子,後來拍《安娜瑪德蓮娜》,我清一色為所有演員,明星不明星,都穿古著,無得揀名牌;記得有一次哥哥(張國榮)來客串一場做普通白領,當刻想對方畢竟是大明星,都應該穿名牌,但他好有自信,話:『傻妹,低下階層使咩著這些恤衫,你買裕華那些給我便可以了』。他就是那種穿牛記也行的人,你看他後面的戲,《異度空間》或《流星語》,一路將自己fade down。現在香港的明星和電影業,大家都去到好成熟,不用再像以前,看你是不是穿名牌。」褪去浮華始見本真,走過的都是歷練,那,下一幕又是什麼?
「以前的人好似更加突出,現在無論是明星或人,identity再無那麼鮮明。」
她記得有一年,周潤發穿了一件洗脫了色的軍褸到金像獎台上領獎,又如某個年代的劉德華,無論上身是踢死兔還是西裝,腳上總是踩一雙白波鞋:「好似張曼玉,梅姐、鍾楚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以前的人是dare to be different,家尋求blend in,你有呢件,我也要買呢件,大家好像很沒有安全感,在迷失之中抓着什麼,其實是世界性還是心態上?」
「大家是否都在一個迷失的階段?」見話題推進得沉重,她回過神來,拉出一個微笑:「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呢。」
文﹕梁仲禮
圖﹕黃志東、電影劇照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