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坊間對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藥物的療效及用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聰明藥」,有助孩子專心讀書;有人卻指它是「毒藥」,副作用足以影響日常生活。有專業醫生則指出,ADHD藥物只要處理得宜,絕對能幫助小朋友專注和學習。
文﹕顏燕雯、李樂嘉
圖﹕資料圖片
「ADHD藥物並非聰明藥,不能提高孩子的IQ,而是幫助他們調校腦部『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使其專注及不受環境干擾,從而改善其專注力及自我控制能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說,吃藥與否需要經過專業醫生詳細考慮。以轉介到瑪麗醫院的ADHD個案為例,皆需要詳細的斷症,並由各方面專業人士為孩子及其家長評估,然後才會擬定出一套全面的治療計劃。而藥物治療只是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很多時候會同步進行行為治療、小組訓練;家長也須上管教訓練工作坊,以協助孩子在家訓練等。
輕則行為治療 嚴重才用藥
陳國齡說,如斷症後發現孩子的情况不太嚴重,可先用行為治療處理;若屬中度至嚴重,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有較多焦慮及對抗行為,都會先用藥物治療。「因為孩子要定下來,才可有效接受訓練,吃了藥能令他們專注、懂得去等待,吸收也更快。」
她指出的確有些父母堅持不讓孩子吃藥,但訓練效果就事倍功半。「藥物有助提高孩子思維能力及抑制其行為,這個情况下再教導他們執行功能(思維方面及行為管理方面),他們便能夠運用得到。我們會跟家長解釋用藥的優、缺點及副作用。」
助專注學習 8成患者明顯進步
她補充,自1960年代開始,不少文獻已指出藥物治療對ADHD患者有明顯療效,「因為患者腦部缺乏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調校後可讓他們更專注,所以近7至8成患者用藥後會有明顯進步」。陳國齡指多巴胺系統主理腦內reward center(自我獎勵瓈硊P中心),與獎勵、注意力、短期記憶任務等有關。「如果小朋友明白當專注去做一件事情會做得好,他們便會嘗試用多一點耐性去做,從而愛上學習,這樣有助給他們一個正面的學習經驗。」
治療ADHD的藥物種類不算很多,常用的是第一線藥物腦神經刺激劑,如患者食用後對藥物反應不理想,會採用效果次一等的第二線藥物。而依照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指示,6歲以下兒童並不適宜採用ADHD藥物治療,除非有個別特殊情况。
與醫生商討劑量 莫自行停藥
至於藥物的副作用,包括影響睡眠和胃口、作悶、嘔吐、頭暈等,但陳國齡強調絕非坊間形容如「毒藥」,因為只要用藥得宜,對孩子絕對有幫助。她指專業醫生並不會亂開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如腦癇症、思覺失調等,用藥時也得分外小心;加上藥物分量可以調校,故9成孩子在開藥後可以持續接受藥物治療,「藥物適應及效果,一般在三個月內看到,初期或者會有輕微肚痛、頭痛、胃口變差等,這時我們和家長都要緊密觀察孩子的體重,適當時更改分量,或者請小學生避免在下午4時前、中學生避免在下午6時前吃藥,以免影響睡眠。」
吃藥期間,患者要定時覆診,讓醫生了解用藥情况。至於是否停藥,醫生會再了解患者情况,跟其家長商討;若孩子已到中學階段的話,醫生更會與他們親自商討應否減藥或停藥。考慮因素包括用藥前後的分別,在社交、學業等方面是否可表現出其資質,還有減藥和停藥後,孩子能否願意保持現有行為和成績等。陳國齡不建議在沒有任何副作用影響下,家長或孩子自行決定停藥,「雖然在學校假期時有家長會為孩子停藥,但其實藥物並不單幫助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們在社交、親子關係、行為等各方面也進步,所以這些所謂藥物假期的安排,應先諮詢主診醫生意見」。
文﹕顏燕雯、李樂嘉
圖﹕資料圖片
「ADHD藥物並非聰明藥,不能提高孩子的IQ,而是幫助他們調校腦部『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使其專注及不受環境干擾,從而改善其專注力及自我控制能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說,吃藥與否需要經過專業醫生詳細考慮。以轉介到瑪麗醫院的ADHD個案為例,皆需要詳細的斷症,並由各方面專業人士為孩子及其家長評估,然後才會擬定出一套全面的治療計劃。而藥物治療只是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很多時候會同步進行行為治療、小組訓練;家長也須上管教訓練工作坊,以協助孩子在家訓練等。
輕則行為治療 嚴重才用藥
陳國齡說,如斷症後發現孩子的情况不太嚴重,可先用行為治療處理;若屬中度至嚴重,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有較多焦慮及對抗行為,都會先用藥物治療。「因為孩子要定下來,才可有效接受訓練,吃了藥能令他們專注、懂得去等待,吸收也更快。」
她指出的確有些父母堅持不讓孩子吃藥,但訓練效果就事倍功半。「藥物有助提高孩子思維能力及抑制其行為,這個情况下再教導他們執行功能(思維方面及行為管理方面),他們便能夠運用得到。我們會跟家長解釋用藥的優、缺點及副作用。」
助專注學習 8成患者明顯進步
她補充,自1960年代開始,不少文獻已指出藥物治療對ADHD患者有明顯療效,「因為患者腦部缺乏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調校後可讓他們更專注,所以近7至8成患者用藥後會有明顯進步」。陳國齡指多巴胺系統主理腦內reward center(自我獎勵瓈硊P中心),與獎勵、注意力、短期記憶任務等有關。「如果小朋友明白當專注去做一件事情會做得好,他們便會嘗試用多一點耐性去做,從而愛上學習,這樣有助給他們一個正面的學習經驗。」
治療ADHD的藥物種類不算很多,常用的是第一線藥物腦神經刺激劑,如患者食用後對藥物反應不理想,會採用效果次一等的第二線藥物。而依照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指示,6歲以下兒童並不適宜採用ADHD藥物治療,除非有個別特殊情况。
與醫生商討劑量 莫自行停藥
至於藥物的副作用,包括影響睡眠和胃口、作悶、嘔吐、頭暈等,但陳國齡強調絕非坊間形容如「毒藥」,因為只要用藥得宜,對孩子絕對有幫助。她指專業醫生並不會亂開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如腦癇症、思覺失調等,用藥時也得分外小心;加上藥物分量可以調校,故9成孩子在開藥後可以持續接受藥物治療,「藥物適應及效果,一般在三個月內看到,初期或者會有輕微肚痛、頭痛、胃口變差等,這時我們和家長都要緊密觀察孩子的體重,適當時更改分量,或者請小學生避免在下午4時前、中學生避免在下午6時前吃藥,以免影響睡眠。」
吃藥期間,患者要定時覆診,讓醫生了解用藥情况。至於是否停藥,醫生會再了解患者情况,跟其家長商討;若孩子已到中學階段的話,醫生更會與他們親自商討應否減藥或停藥。考慮因素包括用藥前後的分別,在社交、學業等方面是否可表現出其資質,還有減藥和停藥後,孩子能否願意保持現有行為和成績等。陳國齡不建議在沒有任何副作用影響下,家長或孩子自行決定停藥,「雖然在學校假期時有家長會為孩子停藥,但其實藥物並不單幫助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們在社交、親子關係、行為等各方面也進步,所以這些所謂藥物假期的安排,應先諮詢主診醫生意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