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啓業:從「有線電視事件」探討香港電視業界共存關係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14日 06:35
2017年03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九倉日前突然宣布不再向有線寬頻進一步注資,而有線電視牌照亦會於今年5月底到期。這很明顯是一個「鳴金收兵」之前的警示,即是說,有線寬頻極有可能在5月同時放棄有線電視牌照及奇妙電視的免費電視牌照。這對傳統媒體的營商投資者、從業員,或有志於此行業的後來者,都有着沉重的打擊;而最重要的是,對香港新聞業的整體質素的影響。譬如說,在傳媒日趨自我審查的風氣下,如何能有效繼續監察政府及社會,及現時在多極端思想和多紛爭的環境中,如何能制衡及平衡各方的觀點,是需要更多公正的媒體參與。所以若有線電視一旦退出,香港新聞行業將會損失一支精兵。另外,我想香港市民最不想看到的是,又有國內某「大財閥」用一些迂迴的手法,拿得有線的控制權,變了另外一個亞視的翻版。筆者以下的分析及建議,內裏還是希望以九倉一個這麼「正氣」、有力量的財團,縱使在惡劣的形勢下,可以找到一條可行之路,在傳媒界繼續留下發展。
如果翻開香港的媒體歷史看看,有線電視的「出生」,已經不是「順產」。開始時九倉大股東吳光正的左右手吳天海,曾為經營電視業務而與李嘉誠的和黃正面交鋒,各出其謀、互相出招,在膠着的狀態下擾攘多時。由於當年政府議而不決,拖延發牌時間,縱使1993年九倉終於奪得有線電視廣播牌照,但亦白白錯過了好幾年電視業及上網業務的黃金年代,以至未能及早收回部分鋪設傳播網絡的昂貴投資。
由純競爭到互補共存關係
有線電視開台後,不斷致力於爭取體育盛事播映權,多年來獨攬英超、西甲、世界盃等頂級足球賽事。當時香港市民的心目中,亦將這些盛事與有線電視畫上等號。但到後來當有新競爭者進入市場後,競投的遊戲就有不同的玩法。在2010年的球季開始,有線已要用上超過10億元去投3年英超轉播權;隨英超轉播費愈來愈高,2013年球季之後,有線再未投得過英超轉播權。這是有線隨着沒有英超而開始下滑的主要年份。從很簡單的數學分析,用10多億元節目版權費去投一個只有700多萬人的收費電視市場,很容易看得出,這已是一個「無得贏」的局面。但要是若能參考一下當年無綫和亞視共播世界盃的、「低價共投,分場播出」雙贏策略,今天的虧蝕情况,又可能不一樣。最後,及至近年網絡世界興起、資訊影像之氾濫,對舊媒體及有線的影響,就不再多述了。
當某行業在興盛的時候,確實是要用互相競爭的概念帶來進步;但當這行業是在萎縮的時候,則需要由「純競爭」發展到「競爭」加「互為合作、互補」的共存關係。即是說,在產業競爭的不同階段,應根據市場大環境的改變,在同業競爭者的商議下,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選擇在某些範疇內採取合作的策略,以減少大家的虛耗。譬如說,電視台昂貴的場地、器材的購買及使用、音樂版權的談判協議、國際盛事的轉播權投標等,都是可以互為合作、減少虛耗的例子。再舉個例,如果香港3家電視台每天都在同一時間播同類型的兒童節目,小朋友只會看其中一台的節目,結果收視低,大家都賣不出廣告。總體來說,這就是一個資源的虛耗。所以「競爭中有合作,在競爭中發展,在合作中共贏」會是香港電視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健康路向。
建議有線「壯士斷臂」
在以上闡述的競爭互補的概念下,我的建議是有線寬頻應「壯士斷臂」,長痛不如短痛,放棄有線電視牌照及其網絡的營運(現時有線寬頻的虧蝕,大部分是來自網絡的經營),在免費大氣電波開設一條以新聞、時事、紀實、文教、知識為主的頻道。
理由如下:TVB的強項及主打是戲劇,如果競爭者同樣以製作昂貴的戲劇,或搶買絕不便宜的韓劇來對打,同類型的觀眾只會收看其中一台,根據上面的分析,整體上是一個資源的虛耗(除非你覺得你可以打低及消滅對手)。所以,一個以新聞、紀實、知識為主的頻道,在現時黃金時段內是有在節目類型上起了互補的作用。而這類型的節目是切合到觀眾的需要,特別是那批高質素、成熟的觀眾群,另外也會有優質廣告產品的關聯性,而產生高的廣告效益。
在製作層面上看,有線新聞是有線台的強項,在行內是非常有口碑的,所以以他(她)們為主打及核心骨幹成員,也是非常順理成章。而製作新聞性節目是要比製作其他類型的節目來得輕巧,譬如說,到時的道具、化妝、特技等部門統統可以省略;如果再能聰明地善用當今的電腦科技,基本上四五百人就可能足夠運作一個台。在收益方面,如果以三四十億元的電視廣告市場來說,由於成本輕,若取得3%至4%的份額,其實已經可收支平衡;就算可能有輕微的虧損,以九倉一個龐大的集團,以少少的投資,能健康地擁有一條大氣電波頻道,也是非常值得的。
應向政府爭取開放規定守則
跟着來的問題,是如何符合政府的發牌規定。我的意見是:有線電視應該和其他業界的電視台,本着既競爭又合作的共存態度,從長遠香港發展的角度,共謀對策,檢視現時政府的發牌條件、電視節目守則的條例,有哪些是可以拆牆鬆綁,或協議一些互補共贏的政策,向政府爭取開放某些規定守則。舉例說,政府現時守則中硬性規定某節目類型時數、廣告性質、廣告每小時限額、贊助名稱的規定等,都是非常值得檢討的。又譬如,為什麼現時3個有牌照的電視台,要同時開設一條英語頻道?是否我們需要看3個電視台的英語新聞?我覺得這絕對是不合時宜及虛耗資源。另外,開放電視政治廣告、協助開放內地市場、主動投放政府政策宣傳費用於電視台播出,這都是政府可以非常幫到業界長遠發展健康的營商生存空間。
作者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