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踏進有逾110年歷史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既看見古色古香的校舍,也有着兩家三代人的足迹。第一代的Tina與Louise、第二代的Alex和Ada,以及第三代的Tisha,不單是親密的家人,更有着同一身分——聖士提反女校的學生。
正是昔日愉快的校園生活,令他們決定讓下一代跟隨自己的步伐,回到母校就讀。今次回到校園閒逛,年長的細訴當年,年幼的興奮探索,但對學校的深厚感情,三代人依然未變。
去年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110周年,一連串校慶活動過後,1963年畢業生Tina與1964年畢業生Louise再次踏上山坡,回到位於西營盤列堤頓道的新校校舍。雖說是新校,其實已有94年歷史,校舍主樓更被列入法定古蹟。她們走過木樓梯,來到課室,相比起她們當年讀書的五六十年代,課室設備已齊全得多,但望出窗外,依然是兩人最懷念的花園,這個花園又被聖士提反女生稱為「森林」。「我們最喜歡通山跑,連小息的15分鐘也不放過。」Tina笑道。
不做淑女 穿裙爬樹周圍跑
「森林」的面積本來更大,只是有部分園圃被劃作城西公園,餘下的部分亦添上修葺痕迹:花園的山路鋪上了仿木地板,又增加了籃球場、雕塑公仔等設施。幸好,聖士提反女生的聊天勝地——漩思橋,仍留在原位。「就算我們住在附近,都一定留校午膳,快快吃完飯,就跑來橋上聊天。」Louise回憶起當年站在橋上的Girls Talk。
世界早已變得不一樣,但一想起昔日玩樂的時光,Tina立即笑聲不絕,「我和兩個姊姊都在這裏讀書,有時放學,她們會爬在樹上等我。我跟同學又喜歡在花園尋找顏色特別的石頭,磨成粉狀」。身穿聖士提反標誌性的藍色長衫,竟然還能爬樹,記者大呼難以想像,Louise卻笑着強調,「這裏從來不是培養淑女的地方!老師沒有禁止我們周圍跑,也會鼓勵我們去玩,早會前要做早操」。
「返娘家」執教十年
自言不屬於文靜派的Louise,中學時代學過編織、書法等,也玩過英文話劇,「最可惜是沒上過煮食班,因為太多人報名,『爭崩頭』也參加不到」。當時學校每星期都撥出一個下午,讓學生參與興趣班,活動項目也很多元化,包括運動、唱歌、急救、家政等,「今時今日,學校有興趣班是平常事,但在數十年前,應算是十分前衛」。
多姿多采的校園生活,帶給她莫大歸屬感,Louise形容﹕「每次回到母校,就好像回娘家一樣。」即使到了外國讀書,回流後,她也回到母校當上教師,「前前後後起碼教了十年,就算沒在這裏工作,都會出席音樂會、春茗、舊生會聚餐等等」。
幼園扮夫妻 長大真結婚
Tina也參加過編織班、書法班,不過對她來說,最難忘的要數合唱團,跟同學一起練歌、出戰校際音樂節,更有幸跟趙梅伯教授學習演唱技巧。畢業後,身為醫生的她工作繁重,直到約10年前才重新投入聖士提反的生活,「以前學過編織,現在就每星期參加手工組,跟其他舊生一起織公仔」。延續至今的不止編織技巧,還有一段段姊妹情,「手工組裏有幼稚園同學,我們4歲認識,今天仍然是很親密的朋友」。難怪她說,在聖士提反多年,最大得着是贏得多段一輩子的友誼。就像她和Louise,兩人當年是師姐妹關係,亦跟同一個老師學習鋼琴,畢業後,各有各生活,二人住在同一屋苑,平日碰面都有互相問候,但僅此而已,要將她們二人的關係重新拉在一起,這就要靠他們的第二代。
Tina的女兒Ada和Louise的兒子Alex,他們小時候一同念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幼稚園,二人同屆不同班。由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是女校,Alex升小後便轉校,而Ada讀到中二時也往外國讀書,兩人沒有往來。Ada笑說,他們當年不同班,一直以來對對方沒什麼印象,卻靠着一幀相片,記錄了兩人的兒時點滴,「相片裏是一次話劇表演,我飾演馬利亞,他飾演約瑟,是一對夫妻」。多年後,他們因為Ada的好朋友而重遇,「我的伴娘是我的幼稚園同學,而她跟Alex相熟,後來大家就重遇了」。而結婚的囍帖,就用上了這一幀幼稚園舊照,非常有意思。
考試不排名 達標皆是優等生
Alex對聖士提反的印象,都從媽媽和妻子而來,「她們都不是那種『跟得夫人』,至少Ada不會凡事聽我那套,而是有自己想法」。對此,Ada歸功於學校的全人發展,「例如在我讀書的年代,即使沒有了早操的安排,但也有很多同學玩運動項目。學校鼓勵我們發展才能,都有助我們變得獨立自主」。
為了讓學生有空間發揮潛能,聖士提反從不過於催谷成績,「考試沒有排名,當你達到某個分數標準,就自動得到優等生名銜,名額也不限。另外設勤學獎,鼓勵成績有改善的同學。同學間便沒有惡性競爭,只需盡力去求進步」。成績優異的Ada,向來是優等生,唯獨一年失手,師長不但沒有責怪,反而教她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我記得自己很不開心,失落了很久,校長跟我說:『你不可以永遠都拿冠軍的,有時候要退後,才有進步空間』」。
Alex和Ada的女兒Tisha也跟隨父母的腳步,現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幼稚園就讀,Ada最希望女兒能夠學習如何與不同的人共處。因為在聖士提反讀書的,既有家境富裕的學生,也有一般基層家庭,「這裏不是貴族學校,有不同家境的學生,我想女兒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多元背景的人。」她細細道出對Tisha的期盼。
文:李樂嘉
圖:鄧宗弘
正是昔日愉快的校園生活,令他們決定讓下一代跟隨自己的步伐,回到母校就讀。今次回到校園閒逛,年長的細訴當年,年幼的興奮探索,但對學校的深厚感情,三代人依然未變。
去年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110周年,一連串校慶活動過後,1963年畢業生Tina與1964年畢業生Louise再次踏上山坡,回到位於西營盤列堤頓道的新校校舍。雖說是新校,其實已有94年歷史,校舍主樓更被列入法定古蹟。她們走過木樓梯,來到課室,相比起她們當年讀書的五六十年代,課室設備已齊全得多,但望出窗外,依然是兩人最懷念的花園,這個花園又被聖士提反女生稱為「森林」。「我們最喜歡通山跑,連小息的15分鐘也不放過。」Tina笑道。
不做淑女 穿裙爬樹周圍跑
「森林」的面積本來更大,只是有部分園圃被劃作城西公園,餘下的部分亦添上修葺痕迹:花園的山路鋪上了仿木地板,又增加了籃球場、雕塑公仔等設施。幸好,聖士提反女生的聊天勝地——漩思橋,仍留在原位。「就算我們住在附近,都一定留校午膳,快快吃完飯,就跑來橋上聊天。」Louise回憶起當年站在橋上的Girls Talk。
世界早已變得不一樣,但一想起昔日玩樂的時光,Tina立即笑聲不絕,「我和兩個姊姊都在這裏讀書,有時放學,她們會爬在樹上等我。我跟同學又喜歡在花園尋找顏色特別的石頭,磨成粉狀」。身穿聖士提反標誌性的藍色長衫,竟然還能爬樹,記者大呼難以想像,Louise卻笑着強調,「這裏從來不是培養淑女的地方!老師沒有禁止我們周圍跑,也會鼓勵我們去玩,早會前要做早操」。
「返娘家」執教十年
自言不屬於文靜派的Louise,中學時代學過編織、書法等,也玩過英文話劇,「最可惜是沒上過煮食班,因為太多人報名,『爭崩頭』也參加不到」。當時學校每星期都撥出一個下午,讓學生參與興趣班,活動項目也很多元化,包括運動、唱歌、急救、家政等,「今時今日,學校有興趣班是平常事,但在數十年前,應算是十分前衛」。
多姿多采的校園生活,帶給她莫大歸屬感,Louise形容﹕「每次回到母校,就好像回娘家一樣。」即使到了外國讀書,回流後,她也回到母校當上教師,「前前後後起碼教了十年,就算沒在這裏工作,都會出席音樂會、春茗、舊生會聚餐等等」。
幼園扮夫妻 長大真結婚
Tina也參加過編織班、書法班,不過對她來說,最難忘的要數合唱團,跟同學一起練歌、出戰校際音樂節,更有幸跟趙梅伯教授學習演唱技巧。畢業後,身為醫生的她工作繁重,直到約10年前才重新投入聖士提反的生活,「以前學過編織,現在就每星期參加手工組,跟其他舊生一起織公仔」。延續至今的不止編織技巧,還有一段段姊妹情,「手工組裏有幼稚園同學,我們4歲認識,今天仍然是很親密的朋友」。難怪她說,在聖士提反多年,最大得着是贏得多段一輩子的友誼。就像她和Louise,兩人當年是師姐妹關係,亦跟同一個老師學習鋼琴,畢業後,各有各生活,二人住在同一屋苑,平日碰面都有互相問候,但僅此而已,要將她們二人的關係重新拉在一起,這就要靠他們的第二代。
Tina的女兒Ada和Louise的兒子Alex,他們小時候一同念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幼稚園,二人同屆不同班。由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是女校,Alex升小後便轉校,而Ada讀到中二時也往外國讀書,兩人沒有往來。Ada笑說,他們當年不同班,一直以來對對方沒什麼印象,卻靠着一幀相片,記錄了兩人的兒時點滴,「相片裏是一次話劇表演,我飾演馬利亞,他飾演約瑟,是一對夫妻」。多年後,他們因為Ada的好朋友而重遇,「我的伴娘是我的幼稚園同學,而她跟Alex相熟,後來大家就重遇了」。而結婚的囍帖,就用上了這一幀幼稚園舊照,非常有意思。
考試不排名 達標皆是優等生
Alex對聖士提反的印象,都從媽媽和妻子而來,「她們都不是那種『跟得夫人』,至少Ada不會凡事聽我那套,而是有自己想法」。對此,Ada歸功於學校的全人發展,「例如在我讀書的年代,即使沒有了早操的安排,但也有很多同學玩運動項目。學校鼓勵我們發展才能,都有助我們變得獨立自主」。
為了讓學生有空間發揮潛能,聖士提反從不過於催谷成績,「考試沒有排名,當你達到某個分數標準,就自動得到優等生名銜,名額也不限。另外設勤學獎,鼓勵成績有改善的同學。同學間便沒有惡性競爭,只需盡力去求進步」。成績優異的Ada,向來是優等生,唯獨一年失手,師長不但沒有責怪,反而教她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我記得自己很不開心,失落了很久,校長跟我說:『你不可以永遠都拿冠軍的,有時候要退後,才有進步空間』」。
Alex和Ada的女兒Tisha也跟隨父母的腳步,現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幼稚園就讀,Ada最希望女兒能夠學習如何與不同的人共處。因為在聖士提反讀書的,既有家境富裕的學生,也有一般基層家庭,「這裏不是貴族學校,有不同家境的學生,我想女兒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多元背景的人。」她細細道出對Tisha的期盼。
文:李樂嘉
圖:鄧宗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