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盲目抗通脹 回報落差大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06日 06:35
2017年03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據經合組織(OECD)最新資料顯示,受能源糧食價格上漲影響,OECD國家去年12月份通脹率從上月的1.5%升至1.8%。剔除食品能源因素後也上漲0.1%。而剛發布的美國和中國1月份通脹率亦高於上月和之前的預期。雖然香港去年基本通脹率平均為2.3%,略低於2015年的2.5%,且連續5年回落,但近日港鐵、的士及連鎖式茶餐廳的加價新聞,令我們再度關注通脹的來臨。


每當通脹上升,人們就開始談論抗通脹的投資策略。所謂抗通脹(Inflation Hedge),就是以保護資產的購買力為目標。


通脹成因不同 要選對產品

坊間流傳的投資策略一般有三:

(一)買通脹掛鈎債券,在香港即是iBond,票息率與本地通脹率掛鈎;

(二)投資資源類股票或商品類資產如交易所買賣基金或期貨等,原因是相信在高通脹的年代,資源類資產會有較好的表現;

(三)購買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因為房地產的租金收入可隨通脹上升。


觀乎這些策略都有其邏輯,但投資者須注意理論每每與實際效果有落差,不能就此輕易確信財富因此就能得到保值。


首先,通貨膨脹不一定與金銀銅鐵油的價格有關。與資源價格相關的是輸入型通脹,但如果我們面對的是需求拉動型或結構性通脹,投資商品恐怕無關宏旨。而房地產信託基金在高通脹伴隨的高息環境下,價格也會有受壓的可能。至於iBond,基於銷售限制投資者難以大量認購,加上其回報與本地消費物價指數掛鈎,而每人生活方式亦未必與指數背後的一籃子消費近同。所以我們經常感到主觀上的通脹與官方數字差距頗大。


以抗通脹為目標的投資策略雖然貌似不算進取,但投資者也必須注意有關的風險。


中信銀行(國際)私人銀行副總經理兼投資主管

[劉建民 金錢解碼]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