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霧霾問題愈來愈嚴重,政府為此提出「煤改氣」政策,意圖利用推廣天然氣減少燃燒煤炭造成的空氣污染。中國燃氣亦不願放過此次機遇,根據公司預期,「煤改氣」的市場規模甚至有望再造一個「小中燃」。
上調全年用戶接駁數量
中燃副總裁朱偉偉表示,公司預計華北地區「煤改氣」市場規模高達4000萬至5000萬用戶,若按照公司一貫的執行能力,預計未來兩三年有望取得10%至20%的市場份額。中國燃氣現時天然氣用戶規模為1600萬戶,以此計算,中燃未來於「煤改氣」市場潛在新增天然氣用戶數量最多可達800萬至1000萬戶,相當於公司現有規模的五至六成。
中國燃氣早前將全年天然氣用戶接駁數量由220萬戶上調至240萬戶,中燃總裁助理李雲濤表示,預計在新增20萬戶中約有15萬戶來自「煤改氣」用戶。朱偉偉稱,公司於截至3月底止2017財年的目標銷氣量為110億立方米,若納入「煤改氣」市場,預計未來5年間銷氣量有望達300億立方米。
朱偉偉續稱,內地北方地區大量使用煤炭,嚴重污染環境,空氣質量近年亦不斷惡化,政府因此要求設置「禁煤區」,對於京津冀地區約28個「通道城市」更要求加快建設,禁止燃燒品質較低且污染較重的散煤、褐煤等。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內地現時已有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及山西的6個省市簽署「無煤化」及「煤改氣」協議。
液化石油氣純利 抵消銷氣量增長
朱偉偉表示,由於在華北鄉鎮地區建設「煤改氣」網路會採用點對點式的天然氣供應方式,有別於在城市間全面鋪設管道,故投資成本要小於城市項目,再加上獲得政府支持,料存在一定盈利空間。
儘管公司十分看好發展前景,惟2016財年上半年城市燃氣銷售按年僅增長11%,低於全年13%的目標。李雲濤表示,公司會計年份截至3月,故會納入整個冬季,由於下半財年銷氣量通常約為全年六成,公司近幾個月銷氣量按年增長逾15%,預計實現全年13%的增長目標不成問題。
稱工廠復產 石油氣銷量可增
去年底公布中期業績的中國燃氣於2016財年上半年錄得純利16.92億元,按年增長29.73%,惟收入則按年減少6.85%至131.81億元,其中液化石油氣銷售收入下跌逾一成。美銀美林發表報告稱,儘管公司城市燃氣銷量按年增長11%,惟液化石油氣業務的核心純利按年下跌36%,抵消銷氣量增長帶來的利潤。
摩根大通報告則引述公司管理處表示,液化石油氣銷量下跌主要是由於廣西與江蘇兩個碼頭發生安全事故,導致兩廠停產4個月,但現時已恢復生產,公司預計本財年液化石油氣銷量按年可增長22%。
[上市公司專訪]
上調全年用戶接駁數量
中燃副總裁朱偉偉表示,公司預計華北地區「煤改氣」市場規模高達4000萬至5000萬用戶,若按照公司一貫的執行能力,預計未來兩三年有望取得10%至20%的市場份額。中國燃氣現時天然氣用戶規模為1600萬戶,以此計算,中燃未來於「煤改氣」市場潛在新增天然氣用戶數量最多可達800萬至1000萬戶,相當於公司現有規模的五至六成。
中國燃氣早前將全年天然氣用戶接駁數量由220萬戶上調至240萬戶,中燃總裁助理李雲濤表示,預計在新增20萬戶中約有15萬戶來自「煤改氣」用戶。朱偉偉稱,公司於截至3月底止2017財年的目標銷氣量為110億立方米,若納入「煤改氣」市場,預計未來5年間銷氣量有望達300億立方米。
朱偉偉續稱,內地北方地區大量使用煤炭,嚴重污染環境,空氣質量近年亦不斷惡化,政府因此要求設置「禁煤區」,對於京津冀地區約28個「通道城市」更要求加快建設,禁止燃燒品質較低且污染較重的散煤、褐煤等。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內地現時已有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及山西的6個省市簽署「無煤化」及「煤改氣」協議。
液化石油氣純利 抵消銷氣量增長
朱偉偉表示,由於在華北鄉鎮地區建設「煤改氣」網路會採用點對點式的天然氣供應方式,有別於在城市間全面鋪設管道,故投資成本要小於城市項目,再加上獲得政府支持,料存在一定盈利空間。
儘管公司十分看好發展前景,惟2016財年上半年城市燃氣銷售按年僅增長11%,低於全年13%的目標。李雲濤表示,公司會計年份截至3月,故會納入整個冬季,由於下半財年銷氣量通常約為全年六成,公司近幾個月銷氣量按年增長逾15%,預計實現全年13%的增長目標不成問題。
稱工廠復產 石油氣銷量可增
去年底公布中期業績的中國燃氣於2016財年上半年錄得純利16.92億元,按年增長29.73%,惟收入則按年減少6.85%至131.81億元,其中液化石油氣銷售收入下跌逾一成。美銀美林發表報告稱,儘管公司城市燃氣銷量按年增長11%,惟液化石油氣業務的核心純利按年下跌36%,抵消銷氣量增長帶來的利潤。
摩根大通報告則引述公司管理處表示,液化石油氣銷量下跌主要是由於廣西與江蘇兩個碼頭發生安全事故,導致兩廠停產4個月,但現時已恢復生產,公司預計本財年液化石油氣銷量按年可增長22%。
[上市公司專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