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周二,林鄭月娥正式報名參選特首,結果並非如原先外界所估計,以泰山壓預之勢,遞交過半數的六七百個提名,而是只有580個提名。提名數少於預期,有人認為其選情出現暗湧,但我卻不敢茍同。
提名少於預期是策略考慮多於實力問題
提名數少於預期,不外乎兩個可能性,一是實力問題,二則是策略問題。而我相信是基於後者而非前者。
舉個例,只要大家看看在「港九各區議會」這個分組,林鄭連一個提名都沒有遞交,怕且大家不會相信,她真的在這一塊一個支持者都沒有,畢竟在類似的分組「新界各區議會」,60個名額中她拿了53個!網媒「香港01」更點算過,在「港九各區議會」這個分組,至少有8名有份出席林鄭在2月3日造勢大會的選委,包括李詠民、潘國華、葉傲冬、簡志豪、陳曼琪、鄭泳舜、陳偉明、洪錦鉉,都不見他們的提名。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林鄭是刻意不收集某些提名。
那麼,為何要刻意不收集部分提名呢?正如前述,我相信這可能是基於一些策略原因,包括:
為防「高開低收」及予人「趕盡殺絕」口實
第一,是避免出現「高開低收」,那就是3月26日投票日的最終得票,反而少於最初提名數的尷尬情况。坊間一直盛傳,不少建制派選委是基於受到「西環」的強大箍票壓力,而不得不提名林鄭,否則的話害怕在政治上會招惹麻煩,因而到了投票日改投暗票,部分選委或因心中有氣,或因始終想「我票投我心」,在暗票難追究的情况下,就會出現「走票」。若然真的出現這種「高開低收」的情况,林鄭難免會十分尷尬,被外間質疑她在提名階段其實是「大石砸死蟹」。因此,不盡拿提名,就會為自己留下一些空間,就算最後真的出現一定數目的「走票」,都可掩飾得到。
第二,是要盡量避免予人林鄭太過「霸道」,對同是來自建制陣營的另一名參選者葉劉淑儀「趕盡殺絕」的口實。近日坊間開始逐漸同情永不言棄、為爭取提名奮戰至最後一分鐘的葉劉,並且對「西環」為了幫林鄭而盡攬所有建制派選委提名,「手指罅不漏半點」給葉劉,而頗有批評。如果林鄭挾着高達六七百個提名入閘,而葉劉就因不夠提名而望「閘」興嘆,不單會令葉劉及其支持者反彈更大,就算一般公眾,基於鋤強扶弱的心理,也會對林鄭再添反感,不利於她要追回落後的民望。
第三,雖然近日不斷有傳,林鄭是「中央唯一支持」的特首參選人,但大家如果留意到「香港中國企業協會 」這個份屬中央的「鐵票」票倉,林鄭只拿到16個選委中的兩個提名,與前述說法似乎並不太脗合。如果不是中央不想在現階段太明確和着迹地表態,那就是林鄭可能還是想與「深紅」保持一定距離,避免為用「欽點論」來攻擊她的人提供多一些子彈。
只有工商卻欠社福和勞工界提名 不利形象
說完了林鄭沒有拿出六七百個壓倒性數目提名的可能策略性考慮之後,再看看其提名分佈的一些要點。
首先,一如所料,她的提名主要是來自第一組別,即工商界,以及一些傳統「西環」的「鐵票」票倉,如漁農、政協、人大等。相反,在第二組別,即專業界,她拿到的提名卻是寥寥無幾。中產專業始終是社會的中堅,爭取不到他們的支持,縱使林鄭最後能當選,始終是她上台後的一大隱憂。
林鄭一直說,30多年的公職生涯,其中一項較為滿意的,就是出任社會福利署長時的工作,並認為自己為業界和基層做了好一些事。但結果,就算她有與社福界淵源深厚的陳智思當競選辦主任,為她拉票,但她仍然在社福界連一個提名也拿不到,反映她的工作未必如外間想像般得到業界所認同,對她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打擊。
除了社福界外,對她的扶貧工作和努力一樣拒絕予以肯定的,還有由工聯會及勞聯所主導的勞工界,60個選委中僅拿得5個提名。5年前,工聯會義無反顧地支持梁振英出選特首,讓梁在勞工界拿到29個提名,但5年後,卻發現梁在標準工時、強積金對冲、全民退保等勞工議題「走數」,讓工聯會在過去5年備受牽連、批評及壓力。雖然我相信最終工聯會的票都會投在林鄭身上,但始終前車可鑑,今次工聯會似乎不太想明顯押注在林鄭身上。
對於一個一直想強調和突出自己關愛基層、扶助弱勢的特首候選人,到頭來,提名卻只集中在工商界和「地產黨」,欠缺社福界和勞工界提名,無疑並不理想,會讓外間產生一個印象,覺得她的工作並未能獲得認同。
林鄭對民主派仍是束手無策
林鄭連一個提名也拿不到的,還包括整個「民主300+」陣營。如果我們相信香港需要一個特首帶領社會和解,那麼作為一個特首候選人,能夠拿到來自橫跨政治光譜不同陣營的選委提名,是有很重要意義的。在這方面來說,林鄭似乎至今仍是束手無策。所以,就算最後她能贏到601票以上,當選特首,但若然社會的對立和撕裂不減,她在往後的管治及施政上,仍然會障礙重重。
對「8.31」框架難存任何幻想
最後,如今提名形勢已定,在「西環」和建制派強大箍票壓力之下,曾俊華只拿到38個建制派提名;葉劉拿不到足夠提名入閘,也成定局。這都讓人對「8.31」框架難存幻想,當中所謂容許「2至3名候選人」出閘,恐怕也只是一個虛假的承諾而已。
一個是得到中央任命、當了近10年財政司長,甚至在政綱中承諾處理《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另一個則當年為立23條而赤膊上陣,甚至最後為此含淚下台,之後當了議員後仍然緊跟中央政治路線。這樣的兩個建制派,只不過是想入閘,都要受到全面的封殺,甚至愛國報章的全力圍剿,大家又豈能不「心寒」﹖大家還如何可以相信「8.31」下,把入閘由八分之一改成一半,大家所謂「一人一票」還可真的有得揀﹖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提名少於預期是策略考慮多於實力問題
提名數少於預期,不外乎兩個可能性,一是實力問題,二則是策略問題。而我相信是基於後者而非前者。
舉個例,只要大家看看在「港九各區議會」這個分組,林鄭連一個提名都沒有遞交,怕且大家不會相信,她真的在這一塊一個支持者都沒有,畢竟在類似的分組「新界各區議會」,60個名額中她拿了53個!網媒「香港01」更點算過,在「港九各區議會」這個分組,至少有8名有份出席林鄭在2月3日造勢大會的選委,包括李詠民、潘國華、葉傲冬、簡志豪、陳曼琪、鄭泳舜、陳偉明、洪錦鉉,都不見他們的提名。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林鄭是刻意不收集某些提名。
那麼,為何要刻意不收集部分提名呢?正如前述,我相信這可能是基於一些策略原因,包括:
為防「高開低收」及予人「趕盡殺絕」口實
第一,是避免出現「高開低收」,那就是3月26日投票日的最終得票,反而少於最初提名數的尷尬情况。坊間一直盛傳,不少建制派選委是基於受到「西環」的強大箍票壓力,而不得不提名林鄭,否則的話害怕在政治上會招惹麻煩,因而到了投票日改投暗票,部分選委或因心中有氣,或因始終想「我票投我心」,在暗票難追究的情况下,就會出現「走票」。若然真的出現這種「高開低收」的情况,林鄭難免會十分尷尬,被外間質疑她在提名階段其實是「大石砸死蟹」。因此,不盡拿提名,就會為自己留下一些空間,就算最後真的出現一定數目的「走票」,都可掩飾得到。
第二,是要盡量避免予人林鄭太過「霸道」,對同是來自建制陣營的另一名參選者葉劉淑儀「趕盡殺絕」的口實。近日坊間開始逐漸同情永不言棄、為爭取提名奮戰至最後一分鐘的葉劉,並且對「西環」為了幫林鄭而盡攬所有建制派選委提名,「手指罅不漏半點」給葉劉,而頗有批評。如果林鄭挾着高達六七百個提名入閘,而葉劉就因不夠提名而望「閘」興嘆,不單會令葉劉及其支持者反彈更大,就算一般公眾,基於鋤強扶弱的心理,也會對林鄭再添反感,不利於她要追回落後的民望。
第三,雖然近日不斷有傳,林鄭是「中央唯一支持」的特首參選人,但大家如果留意到「香港中國企業協會 」這個份屬中央的「鐵票」票倉,林鄭只拿到16個選委中的兩個提名,與前述說法似乎並不太脗合。如果不是中央不想在現階段太明確和着迹地表態,那就是林鄭可能還是想與「深紅」保持一定距離,避免為用「欽點論」來攻擊她的人提供多一些子彈。
只有工商卻欠社福和勞工界提名 不利形象
說完了林鄭沒有拿出六七百個壓倒性數目提名的可能策略性考慮之後,再看看其提名分佈的一些要點。
首先,一如所料,她的提名主要是來自第一組別,即工商界,以及一些傳統「西環」的「鐵票」票倉,如漁農、政協、人大等。相反,在第二組別,即專業界,她拿到的提名卻是寥寥無幾。中產專業始終是社會的中堅,爭取不到他們的支持,縱使林鄭最後能當選,始終是她上台後的一大隱憂。
林鄭一直說,30多年的公職生涯,其中一項較為滿意的,就是出任社會福利署長時的工作,並認為自己為業界和基層做了好一些事。但結果,就算她有與社福界淵源深厚的陳智思當競選辦主任,為她拉票,但她仍然在社福界連一個提名也拿不到,反映她的工作未必如外間想像般得到業界所認同,對她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打擊。
除了社福界外,對她的扶貧工作和努力一樣拒絕予以肯定的,還有由工聯會及勞聯所主導的勞工界,60個選委中僅拿得5個提名。5年前,工聯會義無反顧地支持梁振英出選特首,讓梁在勞工界拿到29個提名,但5年後,卻發現梁在標準工時、強積金對冲、全民退保等勞工議題「走數」,讓工聯會在過去5年備受牽連、批評及壓力。雖然我相信最終工聯會的票都會投在林鄭身上,但始終前車可鑑,今次工聯會似乎不太想明顯押注在林鄭身上。
對於一個一直想強調和突出自己關愛基層、扶助弱勢的特首候選人,到頭來,提名卻只集中在工商界和「地產黨」,欠缺社福界和勞工界提名,無疑並不理想,會讓外間產生一個印象,覺得她的工作並未能獲得認同。
林鄭對民主派仍是束手無策
林鄭連一個提名也拿不到的,還包括整個「民主300+」陣營。如果我們相信香港需要一個特首帶領社會和解,那麼作為一個特首候選人,能夠拿到來自橫跨政治光譜不同陣營的選委提名,是有很重要意義的。在這方面來說,林鄭似乎至今仍是束手無策。所以,就算最後她能贏到601票以上,當選特首,但若然社會的對立和撕裂不減,她在往後的管治及施政上,仍然會障礙重重。
對「8.31」框架難存任何幻想
最後,如今提名形勢已定,在「西環」和建制派強大箍票壓力之下,曾俊華只拿到38個建制派提名;葉劉拿不到足夠提名入閘,也成定局。這都讓人對「8.31」框架難存幻想,當中所謂容許「2至3名候選人」出閘,恐怕也只是一個虛假的承諾而已。
一個是得到中央任命、當了近10年財政司長,甚至在政綱中承諾處理《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另一個則當年為立23條而赤膊上陣,甚至最後為此含淚下台,之後當了議員後仍然緊跟中央政治路線。這樣的兩個建制派,只不過是想入閘,都要受到全面的封殺,甚至愛國報章的全力圍剿,大家又豈能不「心寒」﹖大家還如何可以相信「8.31」下,把入閘由八分之一改成一半,大家所謂「一人一票」還可真的有得揀﹖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