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隨着特首選舉之日臨近,各參選人各出奇招、各抒己見,為未來的香港謀出路。對廣大香港市民而言,最關心的還是衣食住行的民生問題。據去年樂施會發布的《香港貧窮狀况報告(2011-2015年)》顯示,香港有超過18萬戶在職貧窮戶,貧窮人口超過115萬。伴隨着人口老齡化問題負效應的不斷加劇,在職家庭成員的供養壓力十分繁重。儘管近5年來,政府推出多項政策試圖緩解社會貧窮現象,2016年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但成功申請的人數遠遠低於預期,究竟是申請程序過於複雜,還是真正有需要的人沒有那麼多?政府在2016/17年度預算社會福利開銷達662億元,福利使用多了,究竟能否真正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抑或是製造更多社會受助人士?是否有深入探討福利開支的成本效益(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高昂的開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貧窮這一深層次的問題,也沒有看到香港基層百姓生活得到明顯改善,那麼如何在經濟持續發展中,最大效用地均衡分配社會利益,實現資源和利益的共享,才是政府在民生問題上的首要關注點。
自由市場帶來富裕 也帶來分配不均
過去10年,香港經濟並沒有停止發展,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有逾46%的增長,但收入增長只有約12%。香港經濟發展面對嚴重傾斜不平衡,收入最高的20%人士享受經濟發展成果,但收入最低的20%則入不敷出。香港一直未能擺脫既定模式,過分依賴房地產支持經濟發展,樓價與物價居高不下,加大了商家成本,從而制約了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和個人發展;若不伺機找到突破口,則很有可能陷入未來的「迷失10年」。自1980年香港英殖時期港督麥理浩政府內擔任財政司的夏鼎基提出「積極不干預」施政理念以來,香港經濟的騰飛可謂得益於此。「自由市場」成為香港「城市名片」,甚至成為香港為之自豪的信仰。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帶來繁榮和富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及獲益分配不均。新移民的補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但他們在勞動市場沒有很大議價能力;一些僱主享受廉價勞工,缺乏社會承擔,使得社會朝着嚴重兩極分化發展。當利益持份者只着眼於自身的既得利益時,弱勢社群不能保護自己,就需要政府政策的介入。有效的政策是能夠有力地創造空間給沒有太大議價能力的工人,使工作得到合理的薪資和保障。
香港經濟發展不能惠及全民
2014年貧窮人口降至96萬,創6年來新低,單從數字上來看,政府扶貧政策有效果。但事實是僅僅確定貧窮線是遠遠不夠的,真正切實有效的扶貧辦法才是重中之重。似乎政府更關注「業績」,而忽略了其本質是改善市民生活水平,平衡經濟利益分配的天秤,使經濟增長帶來的效益得到普遍共享。2016年10月,最低工資委員會勞資雙方達成共識,將最低工資時薪調至34.5元,該調整將惠及15.4萬社會基層打工人士,主要為零售、飲食、保安、清潔等行業。但時薪的上調真的可以落實到百姓身上嗎?根據過去兩年通脹率分別約為2%,累計兩年後物價水平約為4%,本次加幅為6%超過累計兩年的通脹。但就過往經驗來看,最低工資調整始終落後於通脹,名義上收入有所提升,但實際購買力卻不升反跌。香港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全球最長,儘管社會平均購買力和人均GDP都較高,但收入分配相當不平等,也從側面反映出香港經濟的發展並不能惠及全體市民。無論是現任政策制訂者,還是特首參選人,應對亟待解決的貧窮、利益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在提高本港競爭力、尋找新的經濟定位方面,力求經濟發展對大多數人改善生活素質,才是治標及治本的方法。
市民盼見政策制訂者有具體行動
近來有參選人建議引入「負入息稅」(上世紀60年代自由經濟學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提出),港人普遍拒絕「養懶人」,即在滿足每周最低工作時數後才獲取政府輔助,相比較實施該計劃的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門檻更為嚴格。該計劃可帶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本地勞動力參與率,當然這是在本地就業崗位增加的基礎之上。但該計劃也可導致僱主缺乏社會責任感、惡意壓低薪酬,遏制最低工資的增長。又有其他人建議「累進式利得稅」,即企業的稅務負擔與其盈利成正比,有助減輕中小型企業的稅務負擔,鼓勵創業。無論是哪種方案,市民希望看到的是政策制訂者有具體有效的行動,因為政府修正力度趕不上貧富惡化的速度。當所謂的「公平」與「平等」已然化為社會發展中邊緣人群的焦慮和無助,人們不再相信奮鬥可以改變命運,誠實勤奮的勞動所帶來的收益微不足道,隨之而來無法避免就是社會道德的崩塌,人們將無所不用其極地成為那「1%」(社會最富有者)。我們企盼的是更多機遇、更平衡發展、更公平分配、更友好的社會環境,一個共享經濟成果的大同社會。我們期望下屆政府能聽到社會的聲音,給出堅定不移的回答。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單海玥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員
自由市場帶來富裕 也帶來分配不均
過去10年,香港經濟並沒有停止發展,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有逾46%的增長,但收入增長只有約12%。香港經濟發展面對嚴重傾斜不平衡,收入最高的20%人士享受經濟發展成果,但收入最低的20%則入不敷出。香港一直未能擺脫既定模式,過分依賴房地產支持經濟發展,樓價與物價居高不下,加大了商家成本,從而制約了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和個人發展;若不伺機找到突破口,則很有可能陷入未來的「迷失10年」。自1980年香港英殖時期港督麥理浩政府內擔任財政司的夏鼎基提出「積極不干預」施政理念以來,香港經濟的騰飛可謂得益於此。「自由市場」成為香港「城市名片」,甚至成為香港為之自豪的信仰。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帶來繁榮和富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及獲益分配不均。新移民的補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但他們在勞動市場沒有很大議價能力;一些僱主享受廉價勞工,缺乏社會承擔,使得社會朝着嚴重兩極分化發展。當利益持份者只着眼於自身的既得利益時,弱勢社群不能保護自己,就需要政府政策的介入。有效的政策是能夠有力地創造空間給沒有太大議價能力的工人,使工作得到合理的薪資和保障。
香港經濟發展不能惠及全民
2014年貧窮人口降至96萬,創6年來新低,單從數字上來看,政府扶貧政策有效果。但事實是僅僅確定貧窮線是遠遠不夠的,真正切實有效的扶貧辦法才是重中之重。似乎政府更關注「業績」,而忽略了其本質是改善市民生活水平,平衡經濟利益分配的天秤,使經濟增長帶來的效益得到普遍共享。2016年10月,最低工資委員會勞資雙方達成共識,將最低工資時薪調至34.5元,該調整將惠及15.4萬社會基層打工人士,主要為零售、飲食、保安、清潔等行業。但時薪的上調真的可以落實到百姓身上嗎?根據過去兩年通脹率分別約為2%,累計兩年後物價水平約為4%,本次加幅為6%超過累計兩年的通脹。但就過往經驗來看,最低工資調整始終落後於通脹,名義上收入有所提升,但實際購買力卻不升反跌。香港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全球最長,儘管社會平均購買力和人均GDP都較高,但收入分配相當不平等,也從側面反映出香港經濟的發展並不能惠及全體市民。無論是現任政策制訂者,還是特首參選人,應對亟待解決的貧窮、利益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在提高本港競爭力、尋找新的經濟定位方面,力求經濟發展對大多數人改善生活素質,才是治標及治本的方法。
市民盼見政策制訂者有具體行動
近來有參選人建議引入「負入息稅」(上世紀60年代自由經濟學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提出),港人普遍拒絕「養懶人」,即在滿足每周最低工作時數後才獲取政府輔助,相比較實施該計劃的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門檻更為嚴格。該計劃可帶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本地勞動力參與率,當然這是在本地就業崗位增加的基礎之上。但該計劃也可導致僱主缺乏社會責任感、惡意壓低薪酬,遏制最低工資的增長。又有其他人建議「累進式利得稅」,即企業的稅務負擔與其盈利成正比,有助減輕中小型企業的稅務負擔,鼓勵創業。無論是哪種方案,市民希望看到的是政策制訂者有具體有效的行動,因為政府修正力度趕不上貧富惡化的速度。當所謂的「公平」與「平等」已然化為社會發展中邊緣人群的焦慮和無助,人們不再相信奮鬥可以改變命運,誠實勤奮的勞動所帶來的收益微不足道,隨之而來無法避免就是社會道德的崩塌,人們將無所不用其極地成為那「1%」(社會最富有者)。我們企盼的是更多機遇、更平衡發展、更公平分配、更友好的社會環境,一個共享經濟成果的大同社會。我們期望下屆政府能聽到社會的聲音,給出堅定不移的回答。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單海玥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