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企招聚「金齡族」開班 倡助人自助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7日 06:35
2017年02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醫療科技發達,教育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環境愈趨穩定,20年後,香港有三成人口達65歲或以上,然而社會對長者的定義並沒有劃一的標準,由60歲以上可被定義為長者,信義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彭慧心(Heidi)表示,上半生一直為事業家庭打拚的「嬰兒潮」一代將陸續步入退休年齡,有別於經歷過戰亂的香港人,這類「嬰兒潮」下的長者,知識及健康水平都比上一代好,但現有的資源分配下,他們得到的幫助不多,所以3年前成立金齡薈,以社企運作模式,提供各類興趣班予準退休及剛退休的「老友記」參與,為他們打開豐盛人生新一頁。
明報記者 李哲毅
金齡即是金色年華,泛指50歲至65歲計劃退休及剛退休人士,Heidi表示,這類「金齡一族」歷練豐富,惟資源分配下不屬長者,或缺乏社會關注,所以希望協助這類金齡人士培養健康身心,建立正面生活態度,從而貢獻社會,回饋他人。Heidi從事老人服務已有15年之久,她發現,現時香港的長者中心主要服務70至80歲的老人,大多數舉辦簡單認字班、英文班及唱粵曲等;而新一代的金齡一族需求不同,他們教育水平較高,以往的認字班已不適合他們需要,他們追求挑戰自己、擴寬社交圈子及學習新事物。她指出,即使舉辦相同的郊遊活動,年輕活躍的長者亦較好動,期望周圍探索,故現有的老人中心難以完全顧及不同年齡層的長者。
跟老人中心不同 聘金齡人士任導師
金齡薈在2014年成立,主要舉辦各類適合年輕長者的興趣班,活動內容多姿多采,例如伸展運動班、山藝訓練班,甚至療癒心靈的禪繞畫班,適合活潑好動、興趣多多的「老友記」。現時,金齡薈的興趣班每堂費用約100元至200元左右,每星期提供約25至30班興趣班,每周參加人次逾300人,成立兩年後已經收支平衡。
Heidi表示,機構營運模式有別於舊式的老人中心,金齡薈不再完全依賴社工及聘請專業人士教授課程,反而邀請金齡一族擔任導師。她解釋,政府缺乏額外的資源幫助50歲至65歲人士,導致社福機構難以長期投放資源支援金齡人士,她留意到,金齡一族興趣廣泛、知識豐富,更重要的是他們退休後仍渴望一展所長,所以特意邀請金齡一族擔任興趣班導師,讓他們重拾工作的滿足感及自信心。金齡薈希望同時提供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啟迪參加者的志趣;另一方面提供機會予他們發揮所長,回饋他人。
現時,金齡薈約七成導師為金齡人士。Heidi表示,金齡薈曾進行調查,發現所有參與義工及導師因能參與服務,而對人生滿意度提升;每位金齡義工平均認識了約17位新朋友,有助擴寬他們的社交圈子,可見社企成效甚佳。
擴社交圈子 參與者人生滿意度提升
金齡薈成立短短兩年間已經收支平衡,Heidi認為,成功的要訣是要跳出老人中心活動的框架,着力建立金齡一族的社群,才可以增加回頭客的比例。Heidi表示,初初創立金齡薈時亦面對招生困難,但仍然堅持針對金齡人士興趣,舉辦豐富多采的興趣班吸引「老友記」,慢慢吸納客源,她相信,只要做好口碑,「老友記」自然會向朋友推介,作免費宣傳。她補充,現時四成新顧客均是透過朋友介紹,而回頭客比例更高達九成,預計明年中將可錄得盈利。
多搞活動增收入 應付日常開支
Heidi坦言,金齡薈的團隊花盡「洪荒之力」,才有今天的進展,香港社企仍需面對不少營運問題,首當其衝便是租金壓力。她解釋,現時金齡薈的活動場地位於太子花墟唐樓,他們需以市值租金租用單位,在資源短缺下,金齡薈必須物盡其用,盡力舉辦更多興趣班,以提高場地使用率,增加收入應付日常開支。她指出,社企需要同時專注「做生意」及服務社群,所以深切體會社企營運的困難,希望可獲得更多場地支援或租金資助,支持社企發展。
[社企新天地]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