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更深層問題是,它究竟希望實現怎樣的目標。據我們所知,這個問題還沒有定案,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這種強硬政策只是談判姿態,旨在設法迫使中國讓步,以有利美國的方式重新平衡中美經濟關係。這聽起來不錯。在1980年代,美國曾成功迫使日本讓日圓大幅升值,以及自願限制部分產品(如汽車)的出口。但上星期本專欄已說過,中國大陸已準備好抵抗這種壓力,而且它有相當大的能力這樣做。
中國大陸與日本不同,在地緣政治方面,它擁有自己的獨立角色,在安保方面並不倚賴美國。中國沒有什麼誘因去滿足美國的要求,但卻有很多誘因去抵制。而且一個更加「合作」的中國,到底可以實現哪些「美國利益」?美國企業主要是希望中國大陸市場更加開放,以便它們可以在中國擴大有利可圖的投資。但是,特朗普卻是以將美國企業的投資和就業機會帶回國內這個口號而當選的,而不是讓美國企業繼續在海外投資。
傳統工業衰落 中國也幫不了忙
在這方面,中國其實幫不到特朗普多少。因為以往工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地區,其實早已被科技挖空,以及轉型至服務業。這兩個因素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中國大陸和墨西哥的競爭。即使中國大陸削減補貼和非關稅壁壘,它在很多板塊的競爭力仍然是強大的,任何遷回美國國內的工業生產活動,都可能涉及很多機械人,而就業機會卻很少。
中國大陸可以做的,只是讓其市場對外國投資更加開放。要中國這樣做,美國亦要保證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繼續不受阻礙(在2016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增加了兩倍,達到460億美元)。換言之,雙方的交易,可能只是一項雙邊投資協議,後者其實已經積極談判了3年。在2016年9月的20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前夕,中美兩國已幾乎達成協議,但由於中國不願意進一步開放其金融、電訊和娛樂行業,而令協議告吹。
在特朗普上任之後不久,中國國務院曾透過一份空泛的聲明,表示願意繼續談判進一步開放這些行業及其他
行業,但沒有提及細節。不過現時不清楚美國是否真的有興趣實現這樣的投資協議。美國有很多州份的確歡迎中國資金湧入,重建基礎設施、支持房地產價格,以及創造就業機會。
強行主導全球 不切實際
中國在1月份的其中一項精明舉動,就是由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去與特朗普會面,提出讓美國製造商和零售商加入阿里巴巴的網上平台,將可以為美國創造多達100萬個就業機會。但是,美國的國安機構大多對中國投資抱猜疑態度,擔心中國藉增加投資來擴大對美國的影響力。他們還憂慮,若不限制中國的併購活動,可能會導致中國接管美國的半導體等關鍵高科技行業。
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的第二個可能目的,反而更令人擔憂──不是為了討價還價,只是要試圖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重新保證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是否讓步,甚至全球經濟會否因而受到潛在傷害,已經不是重點。重點只是,美國要令自己「獨贏」。現時的問題,已不在於這個策略是否現實(我們認為,這很明顯不現實),而是在於這個策略對於特朗普政府還有多少牽引力。
安保國防主導政策 恐掀全面貿戰
其中的關鍵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最終是由經濟利益掛帥的人來主導,還是由安保和國防的人來主導。前者會傾向以強硬戰術來實現具體的談判目標;但後者則傾向世界「零和」的觀點(即一國贏,另一國
就會輸),只是將強硬貿易政策納入更廣泛的遏制中國戰略。這將需要一些時間來梳理,因為特朗普自己的看法似乎是有可塑性的,而其幕僚內的權力鬥爭才剛剛開始。
最壞的情况是,在幾個月內,美國就可能針對中國,推出一些具侵略性的貿易行動,而這些行動背後的終極戰略仍然不清晰,中國則以堅決的態度回應。最樂觀的結果是,雙方的貿易對抗不會無限制地升級,中國最終作出一些門面的讓步,中美雙方同意在雙邊投資協議或其他架構上恢復談判。這讓特朗普得以聲稱,對中國的「不良行為」取得勝利,但又不會對全球貿易體制或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永久損害。
但最糟糕的結果,則是特朗普政府困在幻想之中,以為可以簡單地迫使中國改變,令世界陷入一場全面的貿易戰。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中國大陸與日本不同,在地緣政治方面,它擁有自己的獨立角色,在安保方面並不倚賴美國。中國沒有什麼誘因去滿足美國的要求,但卻有很多誘因去抵制。而且一個更加「合作」的中國,到底可以實現哪些「美國利益」?美國企業主要是希望中國大陸市場更加開放,以便它們可以在中國擴大有利可圖的投資。但是,特朗普卻是以將美國企業的投資和就業機會帶回國內這個口號而當選的,而不是讓美國企業繼續在海外投資。
傳統工業衰落 中國也幫不了忙
在這方面,中國其實幫不到特朗普多少。因為以往工業發達的美國中西部地區,其實早已被科技挖空,以及轉型至服務業。這兩個因素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中國大陸和墨西哥的競爭。即使中國大陸削減補貼和非關稅壁壘,它在很多板塊的競爭力仍然是強大的,任何遷回美國國內的工業生產活動,都可能涉及很多機械人,而就業機會卻很少。
中國大陸可以做的,只是讓其市場對外國投資更加開放。要中國這樣做,美國亦要保證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繼續不受阻礙(在2016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增加了兩倍,達到460億美元)。換言之,雙方的交易,可能只是一項雙邊投資協議,後者其實已經積極談判了3年。在2016年9月的20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前夕,中美兩國已幾乎達成協議,但由於中國不願意進一步開放其金融、電訊和娛樂行業,而令協議告吹。
在特朗普上任之後不久,中國國務院曾透過一份空泛的聲明,表示願意繼續談判進一步開放這些行業及其他
行業,但沒有提及細節。不過現時不清楚美國是否真的有興趣實現這樣的投資協議。美國有很多州份的確歡迎中國資金湧入,重建基礎設施、支持房地產價格,以及創造就業機會。
強行主導全球 不切實際
中國在1月份的其中一項精明舉動,就是由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去與特朗普會面,提出讓美國製造商和零售商加入阿里巴巴的網上平台,將可以為美國創造多達100萬個就業機會。但是,美國的國安機構大多對中國投資抱猜疑態度,擔心中國藉增加投資來擴大對美國的影響力。他們還憂慮,若不限制中國的併購活動,可能會導致中國接管美國的半導體等關鍵高科技行業。
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的第二個可能目的,反而更令人擔憂──不是為了討價還價,只是要試圖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重新保證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是否讓步,甚至全球經濟會否因而受到潛在傷害,已經不是重點。重點只是,美國要令自己「獨贏」。現時的問題,已不在於這個策略是否現實(我們認為,這很明顯不現實),而是在於這個策略對於特朗普政府還有多少牽引力。
安保國防主導政策 恐掀全面貿戰
其中的關鍵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最終是由經濟利益掛帥的人來主導,還是由安保和國防的人來主導。前者會傾向以強硬戰術來實現具體的談判目標;但後者則傾向世界「零和」的觀點(即一國贏,另一國
就會輸),只是將強硬貿易政策納入更廣泛的遏制中國戰略。這將需要一些時間來梳理,因為特朗普自己的看法似乎是有可塑性的,而其幕僚內的權力鬥爭才剛剛開始。
最壞的情况是,在幾個月內,美國就可能針對中國,推出一些具侵略性的貿易行動,而這些行動背後的終極戰略仍然不清晰,中國則以堅決的態度回應。最樂觀的結果是,雙方的貿易對抗不會無限制地升級,中國最終作出一些門面的讓步,中美雙方同意在雙邊投資協議或其他架構上恢復談判。這讓特朗普得以聲稱,對中國的「不良行為」取得勝利,但又不會對全球貿易體制或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永久損害。
但最糟糕的結果,則是特朗普政府困在幻想之中,以為可以簡單地迫使中國改變,令世界陷入一場全面的貿易戰。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