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莊勤:擇善固執 不怕爭拗——勿讓香港沉淪在沒有原則的和諧中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7日 06:35
2017年02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特首選戰拉開戰幔,各種迹象顯示退休法官胡國興及因2003年任保安局長時強推23條立法而下台轉而從政的葉劉淑儀均只是陪跑角色。


兩名大熱人選,論作風,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與前財政司長曾俊華迥異。林鄭月娥以「好打得」見稱,曾俊華則被其舊上司葉劉淑儀評為「hea住做」了近10年。因此,一般估計若林鄭月娥當選,會繼續現屆梁振英政府「適度有為」政策;而曾俊華則早已明言若當選便「休養生息」。


「休養生息」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只是繼續「hea住做」的代名詞,因此曾俊華急忙解釋他的「休養生息」不是「hea住做」,而是要社會停止爭拗撕裂的意思。


梁振英不續當特首 香港便和諧嗎?

社會爭拗撕裂,是客觀現實,有很多因素導致。是否可以停止爭拗,實非行政長官一人的意志可以改變。即使「hea住做」遇上反對便退縮,也難免爭拗;「有為」的政府政策,觸及不同人的利益,爭拗更難免。若因為換了特首,推行同樣政策便可以沒有爭拗的,反映出來的正正便是:過去的激烈爭拗,提出爭拗者是對人不對事。這樣的環境,爭拗更是沒有可能消失。


不論泛民也好,甚而建制也好,都希望新特首上台可以為社會帶來和諧,結束過去幾年的撕裂。也因為有這樣的渴望,連帶的思維便是很容易把過去引致社會撕裂的責任不經思索怠懶地推到一個人——梁振英身上。


但事實是,梁振英不繼續當特首,香港社會便會變得和諧了嗎?

今天香港社會不和諧的原因是:一些人為了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寸步不讓,在任何公共政策上堅決拒絕妥協;也有根本不接受中國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政客及政治勢力製造事端;更有一些政客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在政府中製造一個頭號敵人作為針對的對象。在這樣的環境下,和諧根本是沒有可能的。作為「有為」特首,唯一可以做的是擇善固執、不怕爭拗,只要是對的便要堅持做下去;為避免爭拗而勉強和諧,只是對意圖分裂國家的勢力示弱,只會使政府一事無成。


以房屋政策為例。曾俊華表示要將市民居住公營房屋的比例由目前約45%增至60%;而林鄭月娥已差不多明示若當選特首,便會大力開發土地,包括填海及研究發展部分郊野公園土地作興建住宅用途。


這些都是政策層面上會在社會引起廣泛爭議的議題。增加興建公營房屋,涉及私人地產發展商與現有小業主利益;填海造地及發展郊野公園邊沿低保育價值土地,引來環保團體和支持他們的政客、政黨及團體的反對,爭拗必然更為激烈。香港社會怨氣的最大根源——房屋問題,不通過增加土地供應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基本上是沒有可能消除的。要解決房屋問題而同時要「休養生息」避免爭拗,是不可能的。


發展與保育,就如很多其他公共政策一樣,必須在衆多不同意見中取得平衡。現在的問題是,社會上瀰漫着一股「逢政府必反」的歪風,即使是很多保育團體,也如一些處處反對政府的政黨與政客一樣,為反政府而反,迂腐而不顧現實。自己的行為構成了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原因,反過來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責任全推向政府,這便是香港社會撕裂、無法和諧的原因。


「有為」的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到2015年間通過填海而使新加坡土地面積增加72平方公里。而同一時期,自1997年回歸後,政府處處受掣肘的香港基本上沒有新增土地。新加坡的719平方公里土地,只有約5%是受保護不可以發展土地;在香港,單是碰也不能碰的郊野公園土地已佔香港1105平方公里土地的40%。新加坡成功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相對香港因土地短缺而沒法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分別,顯而易見。


不肯接受不同意見 如何保持和諧?

一些迂腐、不顧現實的團體抱殘守缺,偽善的政客為反政府而處處阻礙政府施政,正在扼殺香港。政府希望有所作為,但政策主張不為他們贊同便被他們第一時間指為不顧民意撕裂社會,而且更把這種凡事認為只有自己的意見才是對的自我中心偏見不斷向年輕人灌輸。社會上便是有這樣的一批開口閉口代表民意、不肯妥協、不肯接受不同意見甚而處處排擠不同意見、互相支持強化、「圍爐取暖」而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如何可以保持和諧?


對於那些希望支持政府擇善固執、適度有為的沉默大多數來說,他們哪會願意與這些滿口歪理、認為只有自己是對政府必然是錯的團體與政客和諧?

與滿口歪理、凡事皆反對的政客講和諧,等同讓政府繼續「hea」下去,不再爭吵,繼續沉淪。


從國民教育、佔中到港獨,過去5年,這些不斷指斥梁振英撕裂社會實際是他們在撕裂社會的政客與激進分子實在已吵夠了。新一任特首上任,應該是讓政府擇善固執、有所作為的時候了。因怕了與這些滿口歪理什麼事都吵的人爭論而和諧、繼續「hea」下去,恐怕香港必須繼續沉淪,市民的境况也沒可能改善。


環顧周邊地區,新加坡四分之一世紀前處處不及香港,喜歡與香港比,以香港為競爭對象;現在人家早已大幅超越我們,倒過來,現在是我們處處與人家比。以前深圳只是香港看不上眼的中國邊陲小鎮;現在深圳的GDP(本地生產總值)已與香港差不多,估計一兩年內超過香港,集中發展高新科技的深圳南山區的人均GDP更已超過香港。


新加坡也好,深圳也好,推動社會及經濟急速進步的是政府強而有力的管治,不是沒有限制的自由和全不妥協的民主。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25年前作出結論認為西方民主制度是人類最終的理想政治制度;在經過近四分之一世紀後福山把自己25年前的結論推翻,認為支持穩定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三大支柱——強而有力的管治、法治與民主問責。而福山認為這三大支柱中,政府強而有力的管治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香港一些人仍然在被100多年殖民統治西方文明帶來的虛假優越感所麻痹,仍然盲目沉醉在近乎全沒有自律與限制的自由,和不懂與別人妥協的民主。在這些人心目中,他們追求的是近乎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視制度上對個人的正常制約為制度暴力。政治上,這些人追求的是勝者全取的暴政。


沒有原則地和諧 只會被牽着走

沉醉於這些已過時的極度自由與民主的政客、學者,和反叛與沒有國家觀念的年輕人,茫然不覺這些近乎全沒有自律與限制的自由,和不懂妥協的民主,在西方國家已被證明是美國學者福山所說令政府一事無成的「否決政治」(vetocracy),是福山所說美國政治衰敗的表徵。


沒有原則地與不接受自由是有限制、民主是必須妥協的人和諧,結果只會被這些人牽着鼻子走,使香港在「否決政治」一事無成的政治衰敗道路上繼續沉淪。


作者是執業律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