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去工業化」問題近年困擾西方社會,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舉保護主義旗幟,指控中國和墨西哥「偷走」美國工人飯碗,可是很多專家不約而同指出,自動化機械淘汰大量工種職位,才是癥結所在。為應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自動化革命對就業民生的衝擊,有人將希望寄託在芬蘭政府現正試驗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改革,由政府向所有成年人「出糧」,每月提供劃一基本收入,亦有人認同微軟創辦人蓋茨,主張開徵「機械人稅」(robot tax)。這些做法是否可行言人人殊,然而政府面對這場21世紀工業革命浪潮,必須積極介入疏導,加強財富再分配的角色。
西方研究全民出糧
蓋茨倡徵機械人稅
芬蘭政府早前挑選2000名年齡介乎25至58歲的失業國民,參與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今年1月起,每人每月可獲發放600美元(約4680港元)的免稅「基本收入」,惟不會再有其他形式的救濟援助。當局會在兩年後分析利弊成效,再決定是否將派錢計劃推廣至全國所有成年人。除了芬蘭,荷蘭烏特勒支上月亦開始試行相類計劃,蘇格蘭格拉斯哥市議會本月也通過展開可行性研究;在大西洋彼岸,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今春亦會在3個城市試行,向每名成年人提供略低於貧窮線的基本收入。
芬蘭奉行福利主義,惟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狀况未如理想,手機業巨擘諾基亞沒落,失業率近期雖見回落,仍高達7.9%,當局試行全民基本收入,用意之一是研究改革現有福利制度。芬蘭有上百項的社會保障安排,審查機制繁複,向全民發放劃一基本收入,取締現時架床疊屋的社保項目,可大幅減省行政開支,提高效率。國際社會對芬蘭這次實驗亦相當關注,惟着眼點並不在於北歐福利主義模式前景,而是全民基本收入可否成為應對AI自動化革命的出路。
專家估計,AI自動化革命將令美國現有近半數職位在未來25年消失,文員、貨車司機乃至一些事務律師都可能失去飯碗,由機械人取代。過去數月,美國一些科技巨企總裁都開腔支持全民基本收入。Tesla總裁Elon Musk就表示鑑於大量職位面臨淘汰,有需要考慮引入基本收入制度。
不過,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持續可行,迄今尚無定論,外界普遍憂慮開支過度高昂,會令財赤急飈,兼且會削弱國民「打工」意欲,一些對社會運作相當重要的低薪勞動工作,例如掃街清潔工等,恐乏人問津。有學者則唱反調,指出全民基本收入,可設定在高於現有福利津貼的水平,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惟不會高於貧窮線,從而促使人們繼續打工,多勞多得,反觀目前大多數國家的失業救濟安排,都訂明國民一旦「有工開」就無權申領失業津貼,結果令失業者更加不願搵工,又或接受低薪工作。
AI自動化革命時代
小政府思維不合宜
支持者認為,政府「出糧打底」,失業者可以有喘息空間,選擇當自僱者做小生意,又或接受再培訓,尋找前景較好的工作;至於成本開支方面,現有福利措施取消後所省下的資金,配合主權基金注資和加稅措施,應該足以支付。不過理論歸理論,未經真正試行,根本無法判斷哪一方看法正確,這正是芬蘭和安大略試驗計劃重要之處。觀乎芬蘭初步試驗情况,有人變得樂意上班做兼職,但亦有人認為每月600美元基本收入,高於以往失業救濟,大抵夠用,不急於找工。民調顯示,64%歐洲人支持全民基本收入概念,可是一旦要加稅,民眾會否接受,始終是另一回事。
AI自動化革命將令數以萬計工人面臨失業。科技巨企作為這場革命的推動者和大贏家,當然不想成為眾矢之的。由政府向全民「出糧」包底,有利科技巨企紓減社會輿論壓力,然而難免有卸責之嫌。近日,微軟創辦人蓋茨提出另一應對之道,就是向搶走人類飯碗的機械人「開刀」,開徵「機械人稅」,要企業在享受自動化革命成果的同時,對社會失業問題作出承擔。蓋茨提到,開徵「機械人稅」所得的金額,可用於就業再培訓,支持護老和兒童教學等需要人情味和愛心的工種。
蓋茨的倡議用心良好,惟亦有人質疑會打擊企業投資科技的意欲,拖慢創新步伐,是否可行仍需探討。不過隨着AI自動化革命來臨,各界已意識到只讓企業老闆高層盡享科技進步好處,犧牲大量工人飯碗,必然成為政治問題。為免貧富懸殊惡化,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全民基本收入也好,機械人稅也好,都是拋磚引玉的提議。在AI自動化革命時代,繼續高談小政府大市場,是否明智值得深思。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西方研究全民出糧
蓋茨倡徵機械人稅
芬蘭政府早前挑選2000名年齡介乎25至58歲的失業國民,參與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今年1月起,每人每月可獲發放600美元(約4680港元)的免稅「基本收入」,惟不會再有其他形式的救濟援助。當局會在兩年後分析利弊成效,再決定是否將派錢計劃推廣至全國所有成年人。除了芬蘭,荷蘭烏特勒支上月亦開始試行相類計劃,蘇格蘭格拉斯哥市議會本月也通過展開可行性研究;在大西洋彼岸,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今春亦會在3個城市試行,向每名成年人提供略低於貧窮線的基本收入。
芬蘭奉行福利主義,惟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狀况未如理想,手機業巨擘諾基亞沒落,失業率近期雖見回落,仍高達7.9%,當局試行全民基本收入,用意之一是研究改革現有福利制度。芬蘭有上百項的社會保障安排,審查機制繁複,向全民發放劃一基本收入,取締現時架床疊屋的社保項目,可大幅減省行政開支,提高效率。國際社會對芬蘭這次實驗亦相當關注,惟着眼點並不在於北歐福利主義模式前景,而是全民基本收入可否成為應對AI自動化革命的出路。
專家估計,AI自動化革命將令美國現有近半數職位在未來25年消失,文員、貨車司機乃至一些事務律師都可能失去飯碗,由機械人取代。過去數月,美國一些科技巨企總裁都開腔支持全民基本收入。Tesla總裁Elon Musk就表示鑑於大量職位面臨淘汰,有需要考慮引入基本收入制度。
不過,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持續可行,迄今尚無定論,外界普遍憂慮開支過度高昂,會令財赤急飈,兼且會削弱國民「打工」意欲,一些對社會運作相當重要的低薪勞動工作,例如掃街清潔工等,恐乏人問津。有學者則唱反調,指出全民基本收入,可設定在高於現有福利津貼的水平,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惟不會高於貧窮線,從而促使人們繼續打工,多勞多得,反觀目前大多數國家的失業救濟安排,都訂明國民一旦「有工開」就無權申領失業津貼,結果令失業者更加不願搵工,又或接受低薪工作。
AI自動化革命時代
小政府思維不合宜
支持者認為,政府「出糧打底」,失業者可以有喘息空間,選擇當自僱者做小生意,又或接受再培訓,尋找前景較好的工作;至於成本開支方面,現有福利措施取消後所省下的資金,配合主權基金注資和加稅措施,應該足以支付。不過理論歸理論,未經真正試行,根本無法判斷哪一方看法正確,這正是芬蘭和安大略試驗計劃重要之處。觀乎芬蘭初步試驗情况,有人變得樂意上班做兼職,但亦有人認為每月600美元基本收入,高於以往失業救濟,大抵夠用,不急於找工。民調顯示,64%歐洲人支持全民基本收入概念,可是一旦要加稅,民眾會否接受,始終是另一回事。
AI自動化革命將令數以萬計工人面臨失業。科技巨企作為這場革命的推動者和大贏家,當然不想成為眾矢之的。由政府向全民「出糧」包底,有利科技巨企紓減社會輿論壓力,然而難免有卸責之嫌。近日,微軟創辦人蓋茨提出另一應對之道,就是向搶走人類飯碗的機械人「開刀」,開徵「機械人稅」,要企業在享受自動化革命成果的同時,對社會失業問題作出承擔。蓋茨提到,開徵「機械人稅」所得的金額,可用於就業再培訓,支持護老和兒童教學等需要人情味和愛心的工種。
蓋茨的倡議用心良好,惟亦有人質疑會打擊企業投資科技的意欲,拖慢創新步伐,是否可行仍需探討。不過隨着AI自動化革命來臨,各界已意識到只讓企業老闆高層盡享科技進步好處,犧牲大量工人飯碗,必然成為政治問題。為免貧富懸殊惡化,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全民基本收入也好,機械人稅也好,都是拋磚引玉的提議。在AI自動化革命時代,繼續高談小政府大市場,是否明智值得深思。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