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相信大家也聽過伊索寓言中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儘管故事的確有點老套,卻正正擊中了這次特首選舉的核心──參選人的能力與所代表的路線之間的關係與重要性。
是路線問題非能力問題
在故事中,北風和太陽一開始在爭論誰比較有本事,所以起初的焦點是放在能力上面的,而北風其後也展現出不同程度的能力(風力),卻弄巧反拙,最後只好舉手投降。所以故事實際上所針對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方法論問題,或者放在香港政局,就是所謂的路線問題。
雖然在回歸初期,北京的治港方針大致上是以放任為主,可是一些人唯恐不及地大吹「北風」,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其本來目的是要讓港人「脫掉斗篷」。於是北風愈拚命地吹,港人就愈是用斗篷包緊自己,這不就是過猶不及、背道而馳嗎?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香港的北風與太陽故事,並沒有發展到後來的太陽部分──原本故事是北風眼見自己拚命地吹也徒勞無功,於是就放棄了,改由太陽去嘗試。不過在香港的版本裏,北風卻不肯放棄、不肯承認失敗,反而換上更強硬的治港路線、更強的北風,結果當然是不言自明,導致回歸近20年,在人心回歸方面毫無寸進,這個責任該由誰來負?現在又打算只換人不換路線,完全沒有好好反省過,這樣只會是故事的北風部分的翻版,香港亦將繼續沉淪。
只許北風猛吹 不許太陽上場
現在有特首選舉參選人只問能力、不問路線,其實就是重犯了北風的錯誤──只講求效率(efficiency)而不理會效果寗臚O(effectiveness),效率雖高但路線錯誤,只會帶來更大的破壞。
我們須了解,政治與政策的關係至少有兩種情况:如果政策本身不是好政策,那自然會受到反對,這跟政治沒有多大關係。但也有一種情况,是政策本身是不錯的,但人們因為反對統治者個人或其路線,不讓他憑這個政策而取得更大的支持和認受性──這實際上也是十分理性和可以理解的做法,而背後就恰恰暴露出政治層面或路線上的問題,那本來就必須正視,甚至需要先行處理的。然而在香港,有人卻藉詞這種最正常不過的政治行為是反對政府和中央、上綱上線,將不滿的人打成反對派,放大己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差異,進一步加劇社會撕裂。事實上這就是漠視「北風之外,還有太陽」,漠視政治和路線也可以有很多種,可帶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個簡單道理。
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亦反映出從上而下改變香港的政治氛圍,修補社會裂痕的可能性──既然從上而下的「北風」可以造成這麼大的破壞,那麼更弦易轍,從上而下的「太陽」亦當有如此效力。回歸近20年,在社會上支持長期超逾一半的泛民和非建制派,到今時今日竟仍被稱為反對派,不讓他們分享權力,其荒謬程度足以成為一個國際笑話──這就是北風不肯放棄,連太陽出來曬一下也不許發生的直接後果。
不讓雞蛋撼高牆 須以太陽代北風
香港政治需要進入「太陽時代」,這已不是一個訴求,而是滿足香港與國家實際管治需要的唯一路徑。這樣才可終結與泛民的長期對立,癒合社會裂痕,並藉此建設一個「新建制」,挽救目前建制派流失大量選票,已成強弩之末這一尷尬事實,繼而讓香港整個建制可以得到更廣泛的支持、囊括更多優秀人才──這種求變心態在建制派的年輕一代之間其實已相當普遍。這才是實現建制和香港長治久安的至為關鍵性一步,但能否施行,讓香港重新上路,實乃北京一念之差。
香港擺脫「北風時代」,進入「太陽時代」的重要條件,說穿了還是人心和因勢利導這兩點。目前的治港路線既不以港人為重,又不顧及港人的核心價值,所以無論北風多猛,港人還是抓緊他們的「斗篷」,包緊自己,這是北京堅持只用一條腿走路的弊病。現在港人的希望,就繫於北京會否讓「太陽出來曬一下」,那怕只是「曬一下」,讓港人的意志得以彰顯,這可不是金錢、權力或「好打得」就可代替得了的。
如要不讓雞蛋撼高牆的情况在香港出現,那就須以太陽代北風,為香港重新開局!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講師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