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生活4件事:衣、食、住、行。在香港,最困難是住的問題,因為欠缺長遠規劃,而政策又太受樓市波動所影響。但這個老、大、難的住屋問題,又正是市民的最基本的需求和家庭對置業安居的期盼。大家從我2月3日大會上的分享,都會感受到我父母當年首次置業時的興奮。而我的房屋願景是為市民提供置業新希望,我的政策將以置業為主導,讓市民樂以香港為家。
中產置業難 影響歸屬感
我明白房屋問題不單是置業的問題,目前不少人居住在劏房、非法改裝的工廈,並且有28萬人正在輪候公屋,所以我以置業為主導的房策並不會減低政府處理居住環境惡劣的決心和能力。但是近年樓價飈升,短短6年間,私人樓價指數升了一倍,家庭入息中位數同期只升43.9%,令到很多中產的朋友都置業無期。年輕人雖然學業有成,勤奮工作,但對擁有一個自住單位都只能望門興嘆。長遠而言,這種中產置業難的情况會影響部分人對香港的歸屬感,政府不能坐視不理。
此外,讓市民擁有業權可釋放香港土地資產的價值,並有助加強社會流動。過往幾十年,大多數香港人,因為當上業主,樓宇增值,享受到物業升值的財富效應,間接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並且增加上流機會,為市民帶來希望。
我會重新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置業的機會,包括:
.增加「綠置居」的供應,讓經濟條件有所改善的公屋租户可購買居屋,並騰空公屋單位給輪候人士。
.在居屋之上,構建中產可負擔的「港人首置上車盤」,重燃置業希望。
顧名思義,「港人首置上車盤」為香港人、首次置業者而設,並且是上車盤,所以應是實而不華的,不過以今天的靈巧設計,絕對可以是工整、舒適、實用、讓年輕小家庭可以負擔的安樂窩。
大家都明白,興建房屋,土地供應是最核心的問題。沒有地,即使破格思維、努力不懈,亦難以大幅增加供應。過往幾年,政府透過改劃土地作房屋用途,短期內可增加供應,但長期則無以為繼,而且會帶來困擾地區的各類問題。
討論任何單一拓地方法 弊點都被放大
要持續增加房屋供應,我們必須開拓更多可用的土地;移山填海見證了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但近年社會對「造地」方法爭論不休。維港以外填海,常常面對環境與保育的指控;舊區重建被認為可能破壞社區網絡,而且要收購賠償,發展速度與空間受到局限;新界「棕地」要考慮現有作業者及業權等的安排;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也會觸動不少熱愛郊野人士的神經;至於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儲備,則會引起敏感的問題。直接而言,任何單一方法的討論,弊點都會被放大,結果一一遭到否決,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房屋問題嚴重,必須馬上解決,但如何開拓相關土地以增加房屋供應,必須達至社會一定的共識,方可有效執行。
我建議盡快成立專責小組,由專業人士,包括規劃、工程、建築、環保,與地區人士等各界持份者組成,以6至12個月作密集式討論,羅列各種可行方案開拓土地,衡量優點、缺點,以及問題所在,讓社會在全面而深入討論後,爭取建立共識,作出抉擇,確認方案,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我在經濟發展、教育及房屋3個施政重點的先行建議都有共同點:政府必須融入新角色,「拆牆鬆綁」、聆聽與回應社會訴求。我期待有機會帶領政府同人,與市民同行,並肩走上康莊大道。
(特首參選人的答卷——闡釋政綱文章系列)
中產置業難 影響歸屬感
我明白房屋問題不單是置業的問題,目前不少人居住在劏房、非法改裝的工廈,並且有28萬人正在輪候公屋,所以我以置業為主導的房策並不會減低政府處理居住環境惡劣的決心和能力。但是近年樓價飈升,短短6年間,私人樓價指數升了一倍,家庭入息中位數同期只升43.9%,令到很多中產的朋友都置業無期。年輕人雖然學業有成,勤奮工作,但對擁有一個自住單位都只能望門興嘆。長遠而言,這種中產置業難的情况會影響部分人對香港的歸屬感,政府不能坐視不理。
此外,讓市民擁有業權可釋放香港土地資產的價值,並有助加強社會流動。過往幾十年,大多數香港人,因為當上業主,樓宇增值,享受到物業升值的財富效應,間接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並且增加上流機會,為市民帶來希望。
我會重新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置業的機會,包括:
.增加「綠置居」的供應,讓經濟條件有所改善的公屋租户可購買居屋,並騰空公屋單位給輪候人士。
.在居屋之上,構建中產可負擔的「港人首置上車盤」,重燃置業希望。
顧名思義,「港人首置上車盤」為香港人、首次置業者而設,並且是上車盤,所以應是實而不華的,不過以今天的靈巧設計,絕對可以是工整、舒適、實用、讓年輕小家庭可以負擔的安樂窩。
大家都明白,興建房屋,土地供應是最核心的問題。沒有地,即使破格思維、努力不懈,亦難以大幅增加供應。過往幾年,政府透過改劃土地作房屋用途,短期內可增加供應,但長期則無以為繼,而且會帶來困擾地區的各類問題。
討論任何單一拓地方法 弊點都被放大
要持續增加房屋供應,我們必須開拓更多可用的土地;移山填海見證了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但近年社會對「造地」方法爭論不休。維港以外填海,常常面對環境與保育的指控;舊區重建被認為可能破壞社區網絡,而且要收購賠償,發展速度與空間受到局限;新界「棕地」要考慮現有作業者及業權等的安排;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也會觸動不少熱愛郊野人士的神經;至於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儲備,則會引起敏感的問題。直接而言,任何單一方法的討論,弊點都會被放大,結果一一遭到否決,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房屋問題嚴重,必須馬上解決,但如何開拓相關土地以增加房屋供應,必須達至社會一定的共識,方可有效執行。
我建議盡快成立專責小組,由專業人士,包括規劃、工程、建築、環保,與地區人士等各界持份者組成,以6至12個月作密集式討論,羅列各種可行方案開拓土地,衡量優點、缺點,以及問題所在,讓社會在全面而深入討論後,爭取建立共識,作出抉擇,確認方案,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我在經濟發展、教育及房屋3個施政重點的先行建議都有共同點:政府必須融入新角色,「拆牆鬆綁」、聆聽與回應社會訴求。我期待有機會帶領政府同人,與市民同行,並肩走上康莊大道。
(特首參選人的答卷——闡釋政綱文章系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