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公布了初步政綱。教育方面,除了每年增加50億元經常開支外,還提出措施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將短期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
聽到參選人願意為教育發展而投下巨額金錢,作為前線中學合約文憑教師,當然感到鼓舞。林鄭也說「無錢不行」,正說到關鍵,畢竟教師也要生活,「講心」之餘亦得「講金」。
冷靜下來,再看過去數年財政預算案教育方面的經常開支,發現每年增加也超過40億元(2013/14年度630億元;2014/15年度671億元;2015/16年度714億元),只有2016/17年度僅增加33億元(747億元),但總開支預算亦比上一年度增加49億元,達840億元。
這令人擔心那所謂「增加」的50億元經常開支,會否只是按年的「正常」增長,而不是計算通脹後的額外增撥呢?希望林鄭可仔細交代。
面對700億、800億,以及庫房的8500多億元盈餘(至2016年3月),那幾十億元可否用「區區」來形容?我這小市民不敢妄下判斷。歷任特首、財政司長均將「教育是投資」掛在口邊,但願具有豐富行政經驗的林鄭,不會真的抱着「本小利大」的投資心態來看待教育。
誠然,金額多寡很重要,如何運用資源回應業界訴求,令師生得到更好教學環境更是重點。政策如流於口號、欠缺方案,也不過是美好泡影。就中學聘任教師的生態,希望林鄭當選後,可乘改善教師編制之機,加以扭轉。
應讓年輕教師入職
「短期合約」源於中學以特定項目資助來聘請合約老師,此情况在過去10多年成了常態。一旦校方專項用盡,未能找到其他資金填補,自然無法為教師續約。少數合約教師或會因常額教師自然流失,能幸運地轉職;但在論資排輩下,多是校內年資較長者優先。
這形成行內眾多年輕合約教師的「悲慘」宿命:即使大學畢業,擁有教育文憑、碩博資歷,具七八年以上教齡,不管工作表現如何,亦只能獲學校短期聘任一兩年。結果,他們只能老是以「新」教師身分在業界打滾。
話雖如此,能夠獲聘,儘管是短期合約,亦得千恩萬謝!因為行內還有不少資歷優厚的同工,入行多年亦苦尋教席不果,被迫擔當教學助理(月薪約1.2萬元),或「0.×教師」(以×%支薪)。
我亦一直是上述的「新」教師。每年到了業界求職季節,便要為校方有否資源為自己續約、為自己能否找到新教席而誠惶誠恐。如果認同教師是學校寶貴的人才資產,認同教師是專門、具連貫性的職業,很易想到這種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對學校、教師發展的傷害。
早前林鄭講述一名年輕藥劑師對行業的憂慮,其實教育界的年輕一輩,同樣看不見曙光。能具教師資歷的,最少也寒窗苦讀十多廿載,本應是最能體現「知識改變命運」的一群,卻為勢所迫,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即使有多大教學熱誠,也漸漸被磨蝕。
應制訂轉職時間表
祈望林鄭不止為爭取選票,而是真正認清「短期合約」的弊端,痛下決心加以整頓。
措施出台時,須制訂確實的轉職時間表:是由某學年起,劃一取消合約制?是以合約聘用了一定年期後,自動轉成常額?是逐年增加學校常額數目,讓合約教師轉職?林太應早日給個說法。如像去年施政報告只給予學校兩個轉職名額,根本搔不到癢處。
眼下不少學校便要面對「還人」困境:事緣教育局為應對生源不足,早年推出班級優化計劃,參加學校自願逐年縮減班級數目,以換取凍結編制教師數額。在緊接的2017/18學年,這些學校便得按年裁汰「過剩」人手,首當其衝必是合約教師。
林鄭要是有心造福教育,那更應進一步取締文憑教師(CM),統一以學位教師(GM)招聘,徹底解決困擾業界多年的同工不同酬問題。CM職級待遇較差,原是用於聘請未有學位的教員;現時絕大部分教師都具學位資格,業界仍以CM僱人,說穿了就是剝削。文憑教師在前述處境下,只能「肉隨砧板」。
既然打算向編制「動刀」,一併把CM根絕,令教師團隊更同心同德,不是一了百了嗎?
總結,西方選舉有句老話,「當選前後各一回事」,正是東方「說易行難」的寫照,皆因面對現實終歸要打折。所以,若在求票時亦不多展現雄心壯志,不免小家子氣!話說回來,初步政綱絕對滿足不了業界,一切還看「『天使』在細節」!
聽到參選人願意為教育發展而投下巨額金錢,作為前線中學合約文憑教師,當然感到鼓舞。林鄭也說「無錢不行」,正說到關鍵,畢竟教師也要生活,「講心」之餘亦得「講金」。
冷靜下來,再看過去數年財政預算案教育方面的經常開支,發現每年增加也超過40億元(2013/14年度630億元;2014/15年度671億元;2015/16年度714億元),只有2016/17年度僅增加33億元(747億元),但總開支預算亦比上一年度增加49億元,達840億元。
這令人擔心那所謂「增加」的50億元經常開支,會否只是按年的「正常」增長,而不是計算通脹後的額外增撥呢?希望林鄭可仔細交代。
面對700億、800億,以及庫房的8500多億元盈餘(至2016年3月),那幾十億元可否用「區區」來形容?我這小市民不敢妄下判斷。歷任特首、財政司長均將「教育是投資」掛在口邊,但願具有豐富行政經驗的林鄭,不會真的抱着「本小利大」的投資心態來看待教育。
誠然,金額多寡很重要,如何運用資源回應業界訴求,令師生得到更好教學環境更是重點。政策如流於口號、欠缺方案,也不過是美好泡影。就中學聘任教師的生態,希望林鄭當選後,可乘改善教師編制之機,加以扭轉。
應讓年輕教師入職
「短期合約」源於中學以特定項目資助來聘請合約老師,此情况在過去10多年成了常態。一旦校方專項用盡,未能找到其他資金填補,自然無法為教師續約。少數合約教師或會因常額教師自然流失,能幸運地轉職;但在論資排輩下,多是校內年資較長者優先。
這形成行內眾多年輕合約教師的「悲慘」宿命:即使大學畢業,擁有教育文憑、碩博資歷,具七八年以上教齡,不管工作表現如何,亦只能獲學校短期聘任一兩年。結果,他們只能老是以「新」教師身分在業界打滾。
話雖如此,能夠獲聘,儘管是短期合約,亦得千恩萬謝!因為行內還有不少資歷優厚的同工,入行多年亦苦尋教席不果,被迫擔當教學助理(月薪約1.2萬元),或「0.×教師」(以×%支薪)。
我亦一直是上述的「新」教師。每年到了業界求職季節,便要為校方有否資源為自己續約、為自己能否找到新教席而誠惶誠恐。如果認同教師是學校寶貴的人才資產,認同教師是專門、具連貫性的職業,很易想到這種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對學校、教師發展的傷害。
早前林鄭講述一名年輕藥劑師對行業的憂慮,其實教育界的年輕一輩,同樣看不見曙光。能具教師資歷的,最少也寒窗苦讀十多廿載,本應是最能體現「知識改變命運」的一群,卻為勢所迫,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即使有多大教學熱誠,也漸漸被磨蝕。
應制訂轉職時間表
祈望林鄭不止為爭取選票,而是真正認清「短期合約」的弊端,痛下決心加以整頓。
措施出台時,須制訂確實的轉職時間表:是由某學年起,劃一取消合約制?是以合約聘用了一定年期後,自動轉成常額?是逐年增加學校常額數目,讓合約教師轉職?林太應早日給個說法。如像去年施政報告只給予學校兩個轉職名額,根本搔不到癢處。
眼下不少學校便要面對「還人」困境:事緣教育局為應對生源不足,早年推出班級優化計劃,參加學校自願逐年縮減班級數目,以換取凍結編制教師數額。在緊接的2017/18學年,這些學校便得按年裁汰「過剩」人手,首當其衝必是合約教師。
林鄭要是有心造福教育,那更應進一步取締文憑教師(CM),統一以學位教師(GM)招聘,徹底解決困擾業界多年的同工不同酬問題。CM職級待遇較差,原是用於聘請未有學位的教員;現時絕大部分教師都具學位資格,業界仍以CM僱人,說穿了就是剝削。文憑教師在前述處境下,只能「肉隨砧板」。
既然打算向編制「動刀」,一併把CM根絕,令教師團隊更同心同德,不是一了百了嗎?
總結,西方選舉有句老話,「當選前後各一回事」,正是東方「說易行難」的寫照,皆因面對現實終歸要打折。所以,若在求票時亦不多展現雄心壯志,不免小家子氣!話說回來,初步政綱絕對滿足不了業界,一切還看「『天使』在細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