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你敢不跟從「大隊」嗎?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3日 06:35
2017年02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特首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社交媒體亦熱鬧起來。公關攻勢浪接浪的「薯片叔叔」(曾俊華),成為不少網友「分享」及「貼圖」的對象:曾俊華在渣打馬拉松突然出現的短片、其跟太太「不談一國兩制,只談一生一世」的金句,廣為出現於facebook上的news feed;另一邊廂,林鄭月娥則成為「腐皮」(「負評」的諧音)的針對目標。在社交媒體的民情下,分享曾俊華的消息、給他「按讚」,顯得平常不過;但如果要替林鄭月娥打氣,則要有面對「腐皮」,以至是有人「unfriend」,連「朋友」都不跟你做的勇氣。


同樣的情况,在2014年佔領運動起亦屢見不鮮。「黃絲」與「藍絲」陣營勢成水火,在社交媒體罵戰連場,互相「unfriend」,更蔓延至現實的人際關係,讓不少父子、母女、情侶以及形形色色的「飯腳」、「行山友」等「面阻阻」。在如今的網絡帖文,亦不時釀起「黃絲」、「藍絲」之間的罵戰。在社交媒體的世界,有人瀟灑發言,無懼「腐皮」和「unfriend」;但亦有不少人愈來愈小心,避免成為眾矢之的,又或者「表錯情」,影響人際交往中的朋友圈。


跟「大隊」走的自我防護意識

無論性格如何,人大抵都是群居,有不同形式的社交需要。要社交,少不免要顧及別人的感受;而更重要的,是難免要猜度「大多數人」在想什麼。「大多數人」的定義,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雖然「薯片叔叔」的公關攻勢凌厲,但如果你的朋友圈中有不少「奶粉」(林鄭月娥支持者)和「藍絲」,那麼在你的社交媒體帳戶及現實交際中,「大多數人」的意見則未必對「薯片叔叔」有好感。此外,「大多數人」的定義也可分不同的身分:家庭親友、公事往來、私人朋友圈等。有時家人意見跟朋友圈不一,又或者跟朋友在社交媒體中志趣相投,但一返回公司則成為「異類」等,都會成為社交難題。


猜度「大隊」在想什麼,然後便跟「大隊」走,是人們普遍的社交觸覺(social skin)。說白一點,其實是人們的自我防護意識:盡量不公然忤逆「大多數人」的意見,收藏自我;就算不想曲意順從,亦至少不表態,又或談風花雪月之事轉移視線。避免跟家人在佔中或普選議題上爭吵、不想因政治立場在職場跟同事不和,以至不想跟在傳媒及社交媒體的「主流意見」相左,都是社交觸覺的自然反應。


「大多數人」意見可以是複雜錯覺

然而,「大多數人」的意見亦可以是一種複雜的錯覺。當在群體中出現一些特別「大聲」的人,他們的意見亦有可能左右人們對「大隊如何想」的印象。在社會中,傳媒對社會現實的呈現,往往就讓人覺得公眾是如何想。在如今網絡及社交媒體盛行,自我傳播行為普遍,大家亦未必覺得傳媒代表了公眾聲音,反而會留意社交媒體上的消息及動向,作為社交觸覺的憑藉。在社交媒體中,一些重要的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s, KOL)則成為人們猜度「大隊」如何想的證據之一。不過,這些KOL的說話會否也是一種「假眾人意見之名」的錯覺?在辦公室政治及人際交往中,這種「大隊」的錯覺亦屢見不鮮。一些在課室或職場被人杯葛的受害者,表面看來是「犯眾憎」,但實際上往往亦不過是三數名搞事之徒發起的「小學雞」情緒罷了,其他人不過是為了「跟大隊走」的安全感而隨便和議。


是故人們的社交觸覺防護意識,以及對「大隊意見」的錯覺,便構成「沉默大多數」的理論基礎。不過,如今社交媒體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眾聲喧嘩,要在社會層面形成「大隊意見」殊不容易。此外,網上發言亦較容易匿名。故此人們亦可能在網絡上較有不跟「大隊」的勇氣,敢於發表異見。


不過經好些年的實踐,社交媒體的世界,似乎是有機會強化社交觸覺防護意識,多於鼓勵人們脫離「大隊」、說出「真我」:

一、匿名不再:社交媒體為了本身的公信力及網絡安全,愈來愈傾向要求用戶提交多重的個人資料,以確認身分真偽。用戶本身為了安全起見,亦傾向跟相識的人互動,而不是隨便跟陌生人交往。故此,不少人如今都以真名實姓於著名社交網絡活動。在社交網絡的表態,亦自然要顧及社交觸覺的顧慮。


二、「起底」成風:社交網絡當然不能保證人人都文責自負、以真面目示人。惟一傳十、十傳百的社交力量,使「眾籌消息」(crowdsourcing,指眾人加起來的資訊情報力量)的「起底」作用日漸成熟。這使人們在使用社交網絡之時,更加有社交觸覺的考量。


三、「埋堆」有市:社交媒體固然有所謂「迴音廊」的效應,即是意見相近之人「圍爐取暖」,意見相左的人不相往來,故此「沉默大多數」未必出現,因為人們總會找出志趣相投的發聲平台。不過,正因為人們在社交媒體要這樣「埋堆」才安心放話,反過來便要更在意個別組群中的「大多數意見」。在「黃絲」群中一旦對林鄭月娥有半點認同,恐怕便立即會萬箭穿心;在「藍絲」群中膽敢對「七警」有些許不敬,相信亦會人人得而誅之。人們如果要於社交網絡「埋堆」,似乎是要更加慎言。


社交媒體與社交觸覺悖論 值得探討

「沉默大多數」的理論,原意是喚起人們關注社交觸覺如何壓制個人意見,並且防止有人藉操控「公眾意見」或「大隊意見」的錯覺以誤導社會、牟取私利。社交媒體和網絡世界,原本是打破這種輿論操控的希望;然而經過多年實踐,社交網絡本身亦可能正醞釀出另一種的社交觸覺,讓人們於網絡世界傾向慎言保護自己,多於放心參與公共討論。社交媒體與社交觸覺之間的悖論,值得傳播學界深入探討。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