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劉淑儀:採取積極理財策略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2日 06:35
2017年02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經濟增長緩慢,社會民生問題叢生。原因之一是公共理財過於保守,對社會需求欠長遠承擔,並缺乏經濟增長策略。


「派糖」不利長遠規劃

(1)政府多年低估收入,對社會欠長遠財政承擔。《基本法》訂明「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其中「量入為出」可能被誤用。政府經常嚴重低估收入,因而作出保守的開支預算,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缺乏承擔。庫房「水浸」才「派糖」,依賴短期財政手段,不利於長遠政策規劃。


基本法只要求政府「力求」避免赤字,毋須一成不變。然而,政府在經濟低迷時仍避免採用相應財政手段提振經濟,形成惡性循環。


(2)資源分配模式僵化,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同時政府經常「一刀切」處理各部門開支預算。例如鑑於經濟放緩、人口老化可能導致結構性財赤,財政司長要求各部門3年削開支2%。不少部門面對服務需求增加,政府反而削減開支,更難滿足需求,前線員工苦不堪言。


有時政府增加開支,也不得其法,只提供金錢,沒有輔以適切配套。例如向全港中小學提供5000元「生命教育」津貼,但沒有加強臨牀心理學家或社工等專業人士的到校或駐校支援,不能解決問題。


政府應按社會需要釐定各部門開支的調整幅度,不能「一刀切」;而且不應逃避對公共服務的長遠財政承擔,撥款亦需與適當政策相輔相成。


(3)香港需要經濟增長策略。此外,政府應制訂經濟增長策略及目標,善用盈餘振興經濟。新加坡的未來經濟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提出10年經濟發展策略,務求經濟年增長率維持在2%至3%,值得效法。政府經濟分析部的經濟及稅收預測模式也要檢討,力求更準確。我的經濟政綱有3個目標:共享經濟成果、縮窄貧富差距及擴闊經濟架構。支援中小企業、推動科技創新是兩大重點。


(4)加強支援中小企。全港企業98%為中小企,僱用人數眾多。扶持中小企,能為經濟注入動力,並讓不同階層的市民分享經濟成果。


中小企經營環境日趨困難,但政府支援不足,而且政出多門。我建議整合政府方便營商部、工商業支援部等相關部門的中小企支援工作,成立「中小企支援署」,提供一站式服務,例如提供與營商環境及政府支援有關的資訊,協助提升生產力和開拓海外市場。


拆牆鬆綁 簡化程序

(5)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及創新是提升各行生產力的要素。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機械人技術等科技趨勢衝擊舊經濟,也創造新機遇。政府應及早準備,加強對科研的支持,提升香港整體的「科技就緒度」,推動公開數據、智慧城市;鼓勵業界善用科技,例如推動證券與保險業「無紙化」,為中小型旅行社提供科技支援;提供有利創新的環境,例如金融科技大行其道,當局應該在監管和創新之間作出平衡;支援中小企及初創企業的科技資助計劃也要拆牆鬆綁、簡化程序。


我們亦應善用香港在設計的優勢,協助本地企業提升設計水平及建立品牌,加強香港設計中心及「創意香港」對本地設計師的支援,聯繫專業團體和潛在業務伙伴,為本地設計師創造更多發揮才華的機會。


財經政策還有多個方面可以檢討。金管局可採取更多元及進取的投資策略,爭取較高回報及投資於香港的優勢產業。政府亦應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討稅制,以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確保有足夠收入改善公共服務。


總而言之,單靠守財已不能應付社會各種需要;積極推動經濟增長,同時對社會民生作長遠承擔,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特首參選人的答卷——闡釋政綱文章系列)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