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曾俊華:提升管治 主動賦能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2日 06:35
2017年02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我的政綱主題是「凝聚人心,主動賦能」。「凝聚人心」的重要性我在昨文已解釋,至於「主動賦能」(proactive enablement),就是我認為政府未來應有的定位,為不同產業和人才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實施合適的架構改革,亦可令政府發揮更大的能量,回應新時代的訴求。


香港社會過往一直就「大市場小政府」這個管治哲學有過不少討論;近年亦有不少人提出,「積極不干預」已經過時,相信政府應當「有為」。但我認為單是「有為」,亦未必能夠有效地解決香港面對的問題。


無論是「大市場小政府」或「有為」、「無為」的討論,背後都有其社會歷史脈絡。強行抽空當時的社會狀况,然後硬將個別概念放進不同的環境,最後都難免缺乏說服力,亦無法處理當下社會的具體問題,因為無論是「積極不干預」和「適度有為」都只是口號式的大方針,沒有回答到「如何做」,即是「how」的問題。「主動賦能」正是針對這個情况而提出,目的是力求針對問題核心,處理社會上積壓已久的問題。


我們提出的「主動賦能」方針,主要有兩方面:

一、主動賦予具競爭力和前景的人才和產業更充分的發展條件,讓它們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發揮他們的潛能;

二、釋放前線工作者及單位的自主性,讓他們得以更有效地發揮其優勢和主動性,根據實際情况來解決問題、引進新理念及新模式。


政府須以更高水平管治回應社會

我一直相信,政府的管治應該好像水所象徵的美德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潤澤和滋養萬物。這放在香港的格局,代表政府為本港的人才和產業提供合適有利的發展條件,發揮他們的潛能和自主性,卻不會取代市場的作用,亦不會與民爭利。我們所相信的,是社會自我完善的潛力與可能性,因此政府與市場應繼續各司其職——我們不能期望市場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政府亦不應逞強顯能、強作妄為,雙方須保持合作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該獨大。這樣政府施政和市場運作才得以保持暢順,市民才得以安居樂業。


政府定位以外,政府的管治架構亦需要隨着時代發展更新,提升管治能力。多年來,我們的公務員團隊秉持廉潔、誠實、正直、專業等核心價值,緊守程序公義,不偏不倚地執行法例和政策,這些優良傳統是必須全力確保與維持的。但與此同時,隨着市民期望愈來愈高、公民社會日趨蓬勃、政治環境急速轉變、國際局勢錯綜複雜,政府必須以更高水平的管治,回應社會的需要。


分配局長當協調組長 提高施政效率

政府在跨局、跨部門的工作上長久缺乏配合與合作,經常為市民所詬病。為了提供更高質素服務,政府需要與時並進。我在政綱提出,推行項目時會按實際需要,分配不同局長擔當「協調組長」一職,以提高施政效率和協調程度。此外,為了理順各政策局的職能與權責,我會在不增加司長、局長及常任秘書長人數的前提下調整政府架構,藉以協調相關職能。


我相信,只有在政府的角色定位得以理順和釐清,政府管治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後,香港才有條件進行各方面的社會改革;否則,若政府機器一日不能掌握正確的方向、理順各環節的權責職能,我們不可能全面發揮政府的潛能,更遑論回應新時代和市民的訴求。


(特首參選人的答卷——闡釋政綱文章系列)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