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行壓不住 1月社會融資新高 信貸表內轉表外 新增貸款少於預期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5日 06:35
2017年0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人行昨日公布多項1月份金融數據,市場關注的新增人民幣貸款未有如早前預期般超越去年1月的2.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歷史高位,只有2.03萬億元,但社會融資規模意外地新增3.74萬億元的歷來新高,表外融資更呈增加趨勢。分析認為,雖然新增貸款在人行「窗口指導」下減少,但銀行只是將貸款從表內轉到表外,變相促使人行要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包括進一步上調各類政策利率。


明報記者 陳子凌

雖然新增貸款低於預期,但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74萬億元,比市場估計的3萬億元為高。其中的表外信貸方面,委托貸款增加3136億元,按年增961億元;信托貸款增加3175億元,按年增2623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131億元,按年增4805億元。從存量計算,委托貸款及信托貸款餘額都有接近20%的增幅。


影子銀行活躍 人行或要進一步收水

早前有外電引述消息人士稱,為嚴控新增貸款規模,人行春節前對各銀行進行「窗口指導」,信貸增長過快的銀行或面臨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率及存款保險費率作懲罰。澳新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認為,這令1月新增貸款額低於預期,但社會融資規模創新高,可能代表內地影子銀行業務有上升趨勢,這或引起人行關注,導致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


德銀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更直言,如果沒有窗口指導,恐怕新增貸款數據會「更難看」,但加上社融規模來看,銀行只不過是在表內受控制之下,把信貸需求騰挪至表外的類信貸融資而已。他又稱,雖然人行春節後接連上調政策利率去應對,亦不排除下一步會繼續提高相關利率,但銀行多數信貸跟隨包括PPP(公私合營模式)相關的地方項目,今年又是換屆之年,地方政府擴張動力很強,令信貸需求很難透過上調利率而收緊。


持續利用表外違背抑泡沫初衷

招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稱,雖然表內外融資大增意味着實體和居民需求強勁,不過融資高增長局面始終與中央的去槓桿政策相悖,有違抑制資產價格泡沫的初衷,如果銀行繼續利用表外滿足信貸需求,只會令人行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一季度表外業務納入MPA監管也將更嚴格(見另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