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問特首參選人:(1)如何能夠收窄社會和議會內兩端的分歧,讓政改方案得以通過、普選得以落實?(2)如何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有否在體制創新上有新的想法?(3)如何解決政黨政治因政治光譜碎片化所帶來的爛攤子?有何方法可以促進政黨健康發展?
《基本法》內定下行政長官和立法機關最終由普選產生這兩個目標。但九七回歸後至今,眨眼間已經近20年,「50年」這個期限,已經走了近半,普選卻至今仍未落實。
雖然2015年政府推出政改方案,嘗試落實行政長官普選,但民意趨向兩極。綜合不同民調結果,支持與反對政府政改方案的民意,大概是五成對四成之比,兩邊可謂旗鼓相當;而議會內的對立就更加激烈,泛民與建制派均寸步不讓;再加上雨傘運動後,社會撕裂成「藍絲」和「黃絲」兩大陣營,在這各走極端的情况下,結果政改功敗垂成。
想問特首參選人:有何方法可以拉近這些距離,讓普選可以有望落實?
另外,過去10多年,幾次政改,討論焦點都只是集中於立法會應該用什麼方法產生多幾個議席;最近2015年那一次,也是討論用什麼方法來選出特首。
「櫈仔」當然很重要,但一個健全的選舉制度又豈止於幾張「櫈仔」?
或許得承認基本法政制設計有缺陷
自從彭定康於1992年擔任末代港督,行政及立法兩局分家,並且立法局內委任議席遭逐步取締,行政立法關係從此便成了一個讓歷屆政府傷盡腦筋的問題:無論哪一名港督還是特首上台,要推動施政,在議會層面再難暢通無阻,總會遇到刁難。到了梁振英上台,任內更與泛民關係變壞至無以復加。發展到今天,政府不單常常要擔心在議會中數不夠票,更要面對泛民激進一翼無休止的拉布,讓施政舉步維艱。
到了今天,或許大家得承認,基本法裏的政制設計是有缺陷的,並沒有妥善考慮如何處理行政立法關係:不單在憲政層面兩者間欠缺聯繫機制,且在日常運作層面也因為對政黨政治的處處設防,甚至連這座橋樑也被拆掉。
過往不同的港督和特首,都曾經對立法會(回歸前稱立法局)拋出過橄欖枝,表達過改善關係的友好姿態,甚至透過委任部分議員和政黨代表入行政會議(回歸前稱行政局),但歷史證明,這些都不足以改善行政立法兩者間的關係。
想問特首參選人:除了純粹表達一些善良意願之外,有何新思維,尤其是在體制創新上,去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政治光譜碎片化 實在是制度性結果
最後,近年大家都看到香港政黨政治出現政治光譜碎片化的問題:不單讓議會四分五裂、政府施政困難,亦因政黨政團各走極端,社會難以凝聚共識,結果很多事都只能吵吵鬧鬧和拉倒收場。
造成這個局面,當然與當年九七回歸之後,董建華政府引入比例代表制和最大餘額法有關。今天政治光譜碎片化、四分五裂的爛攤子,實在是一種制度性結果。我記得自己當年已經有提出警告,並向政府提交意見書,只可惜當時政府只是着眼於壓縮民主派的議席,而一直沒有理會。
另外,因為政黨政治是一直要打壓的對象,所以從來也沒有去想如何可以好好促進政黨政治的健康發展。於是近年問題叢生,除了前述政治光譜碎片化的爛攤子之外,也不時在政治捐獻上出現問題,以及青黃不接等。
想問特首參選人:對香港政黨政治的發展有何看法?如何解決政黨政治因政治光譜碎片化所帶來的爛攤子?又有何方法可以促進政黨健康發展?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