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脫歐給香港的一課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12日 06:35
2017年02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英國讀書年代,學期末同學間習慣交代彼此的假期計劃,記得一次某英國同學脫口而出:「I'm going to Europe」,引來周遭歐洲留學生側目。 言者無心或有意,卻到底是英國與歐洲之間貌合神離的最真實折射——獨立的貨幣政策、錯置的駕駛座,英倫海峽相隔之下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卻又暗地扣連交錯的歷史軌迹,大不列顛島國半個世紀伊始,一直以半個局外人身分遙看歐洲大陸的變遷——而隨着下議院三讀通過授權首相文翠珊展開脫歐談判的法案,分家之日可期,當日同學的一句話不久將如願以償。


「流動共學荃灣社區課室」今年春天舉辦了兩個圍繞英國脫歐及歐盟的課程, 深入了解「脫歐」如何撼動國際政治格局。政治上的離離合合,主宰全球化底下的經濟命脈,香港焉能獨善其身?負責主講課程的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政治研究主任尹子軒,回朔帝國的前世今生:「她與歐盟一直處於一個若即若離的關係。」


結盟之始:邱吉爾的預言

時為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蘇黎世大學的一次演說到今天斧迹猶在,「Great Brita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mighty America.... must be the friends and sponsors of the new Europe and must champion its right to live」。最偉大戰略家邱吉爾預視的「a United States of Europe」最終以歐盟的形式問世,帝國的殞落凋零於他卻此料未及:「他說話的方式很特別,一方面指歐洲要成為一個共同體,另一方面強調英美是在這個共同體外面,當時的英國還沉醉在認為自己是一個superpower,一個超級強國。」


帝國沒落 入歐盟前身被拒

「但由戰後到七十年代,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當然就是整個帝國沒落。」六十年代,由麥美倫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申請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遭法國總統戴高樂拒絕。「英國的困難就是還未找到在帝國失落之後,應該做些什麼,如何延續她的影響力,那才要申請加入歐盟。隨着戴高樂下台,終於一九七三年成功加入,當然即使當時英國沒有了帝國,在外交上仍然是一個相當強的國度,一個強大歐盟,只有法國,還有當時未崛起的德國,沒有英國是說不過去的。所以便有所謂英法德三頭馬車的一個歐盟領導。」


英國加入歐盟,對於戰後急速冒起的美國有更深遠的影響。「美國角度,除了政治上可以通過英國去影響歐洲,經濟方面,美國公司也能以倫敦作為跳板打入歐洲市場。」一九八六年被稱為「Big Bang」的金融大改革便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大刀闊斧地削減對金融業的監管,倫敦金融城上演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吸引了大量美資銀行在倫敦設置分部,接收來自華爾街的資金轉借到歐陸。尹子軒說,二○一三年的數據顯示,美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在英國的金額達到5771億美元,同時美國公司在英國的資產總值約4.97兆美元。


戴卓爾埋脫歐伏線

作為美歐之間的重要樞紐,英國即便加入了歐盟,卻一方面仍然與歐洲保持着一定距離:「以戴卓爾夫人為例,一方面她是歐洲統一市場一個很大的主要推手,但同樣地她抗拒一個布魯塞爾中央集團,對於將歐洲變成一個federal system很反感。她眼中的歐洲是一個歐洲各國的歐洲,而不是一個歐洲聯盟的歐洲。」 這一種對主權、對身分的光榮感,在高唱「Ever Closer Union」的歐盟各國之間自然顯得格格不入,也為三十年後的脫歐埋下伏線。


之後在由戴卓爾與列根帶頭的新自由主義底下,全球化經濟模式在歐洲大陸如何所向披靡自然毫不陌生。工業沒落,產業鏈外流到歐洲二三線地區甚至其他發展中國家,英國本土則只剩下倫敦金融獨大:「為什麼會有Brexit呢?你看整個倫敦都是投remain,投leave的絕大部分是沒辦法在新的全球化經濟下生存的人。」事後分析普遍認為脫歐公投是一次情緒發泄,但更深層次的其實是一種期望錯配,支持脫歐的群眾普遍認為脫離歐盟後,可以看到工種回流,國家資源可以重回國民身上:「問題是全世界超過一半的GDP和超過三分一貿易流動是在中國,美國和歐盟之間,你脫離了這三個,和哪一個版塊做生意,去拿取經濟成果以實踐你的社會理念?」


文翠珊的美好幻想

近日訪美的首相文翠珊積極尋求與美國建立新的貿易協定,特朗普更明言希望與美英關係能回到昔日列根與戴卓爾時期的緊密伙伴關係,對於文翠珊認為英國脫歐後仍能享受「a new-found freedom」,前保守黨財相Ken Clarke批評為「laughable」的空想,尹子軒不無同意:「很多英國人仍然沉醉在過往對於帝國的想像,覺得自己和美國有一個special relationship,但你看有多special呢?特朗普一方面在嗌america first,你好難會有一個很優惠英國的deal出來。」文翠珊上月十七日發表脫歐計劃演說,也明言英國脫歐後將離開歐洲單一市場,打破了不少英國人以為脫歐後仍然能夠享受歐洲共同經濟好處的美好幻想。「而且也不太可能會傾得成,歐盟要顧及其他成員國的想法,你英國憑什麼要求這種待遇?因為市場很大?又不是?因為金融業很強?Debatable的,對歐盟來說,有一個更加成本低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只偏安於金融市場即可。如果你想工業上有什麼着數的,我們可以給你一個較優惠的關稅,但你也會有關稅的。變相英國孤立了自己在所有的大版塊之間。」


英國的問題 香港已遇到

英國目前將脫歐的日程定於今年三月底啟動里斯本條約之後,離開歐盟對於英國經濟的實際打擊仍有待觀察,尹子軒認為,今天香港人可從英國脫歐的經驗,看到相對孤立的經濟體在國際版塊中應如何自處:「香港也是屬於已發展地區,英國會遇到的問題,其實香港已經發生,輕工業重工業沒有,low skill labour走晒,香港現在是絕大部分是金融業和服務業,變相很倚靠其他地方,但是誰呢?好明顯是中國,如果中國唔掂,香港可以做什麼呢?」

「你看歐洲的經驗可以看到,除了靠一個很大的腹地以外,你可以如何leverage自己的地位去一個更大的future。有兩條路可以揀,第一是你所謂going alone,脫離歐洲,或者所謂脫離中國;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過現有的國際組織,左右逢源。」香港經常給拿來與新加坡比較,但新加坡有東盟支撐,香港卻只有中國:「一個細的jurisdiction(管轄區),在世界的通用規則,個玩法都是一樣,一是完全依附在一個很大的地方,跟他融合在一起。第二便是你有一個很獨特的產業,令到全世界都不可以沒有你。例如瑞士、巴拿馬,但同時你也要承受,當產業如此單一化時,國民又能否承受呢?香港可不可以所有人都做金融?」


香港沒有善用優勢

「香港其實很弔詭,你本身應該是一個窗口,但又似乎只喜歡『黐』中國,面向東南亞似乎沒有想法?六七十年代邵氏的例子可見,很多東西經香港輸出到東南亞地區,但香港人從來沒有善用過這些優勢, 香港人會不會想過去東南亞創業?不會的,只會北上,但香港理論上是應該南北處通吃的。」


英國港人看脫歐

首相文翠珊一句「Brexit means Brexit」敲破了不少人內心僅存的僥倖奢想,包括投下「leave」的英國本土國民。在倫敦從事金融業的香港人李先生指,他部門有一位英國同事,本身希望英國留在歐洲,卻向脫歐陣營投下支持一票︰「他覺得公投是沒有法律效力,政府可以不理之餘,利用結果去和EU爭取一個更好的協議;我認為是政府責任,沒有講清楚公投後果,令到很多人抱着這一種wishful thinking。」公投後,作為倫敦經濟命脈的銀行首當其衝︰「文翠珊已經說了英國不會再留在統一市場之中,即英國將失去所謂的passporting right(註1),意味着現時很多在倫敦operate 的歐洲生意要撤離,當中牽涉重新在歐盟國家開設分公司和人事調配,考慮到成本,銀行很可能最後會選擇結束這些生意。」


在科技重鎮牛津從事科研的陳先生認為,脫歐最大的捐失是失去來自歐盟資助的項目︰「EU funded project是一個非常難得的networking ,可以到歐盟很多不同的地方交流,由於現在是hard brexit(註2),看不到公司會再有類似的項目,最近文翠珊提出的Brexit其中一個談判方向,說會有個別項目考慮畀錢一同做研發,但問題是為什麼別人要摻你玩?」

註1 指在歐洲經濟區(EEA)註冊的公司毋須獲得授權便可於轄下成員國經營業務

註2 指英國不惜放棄歐盟單一市場,以換取完全收回移民管控權

流動共學荃灣社區課室2017年春季課程

【英國脫歐成敗:經濟如何離不開政治】已經開展,下半部【歐洲危機四伏的復興之路:戰後到英國脫歐】將於2017年3月30日開始。詳情可留意「流動共學荃灣社區課室」臉書專頁。


文﹕梁仲禮

圖﹕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