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1月26日,年廿九,我參加了西九當局就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的諮詢會。文化議題的官式論壇久違了,但會場內那種無奈和反智的感覺卻是似曾相識,完全沒變。
「每人3分鐘」諮詢制度已到末路
首先,這不是市民可隨便走進去聽聽的諮詢會,場內只有特邀文化藝術界人士。控制了誰可出席後,西九當局還要「帶頭盔行騎樓底」:一排穿上西裝一臉嚴肅的人守着出入口;參加者不能直接提問,要先寫下名字和問題,放進箱子,等候抽籤,主持人抽中名字後才有發言機會;最後,每人只能講3分鐘。場內的主流意見是:意念很好,快些啟動上馬,我們等不及了。明白的,發言的都是中老年人和退休官員,全場最年輕的是區議員楊雪盈。但故宮是為香港的未來而建,那中學生和大學生在哪裏?
本文不是評論故宮和西九,我只想藉這次西九諮詢會說明,這種「每人3分鐘」的諮詢制度已走到末路。在這個死胡同內,就算是官民有機會搏擊,或建制與非建制可相互揶揄,也改變不了其本質的無聊,結果也不會對政府決策有影響。諮詢過後,民間憂慮的問題沒解決、市民的不信任感提升,年輕人唯有在社交媒體訕笑決策者;但就算有幾百個「讚」,過後仍是揮之不去的無力感。
我想請特首參選人闡明:諮詢,究竟是為了什麼?下屆政府如何跳出恐懼和過分自我保護的框框,認真鼓勵公眾參與,開明地與民共議,願意放下身段,敢於聆聽不同聲音,接納多元觀點?
「諮詢」一詞背後的精英心態,不符知識科技型社會在公共領域講求的「共創」價值。現時慣用的諮詢是單向的,由政府主導,官員生怕市民太早否定議題,或覺得市民不懂,於是待米已成炊,才敷衍提出兩三個方案、ABC餐,把諮詢鎖定在某範圍,市民表達意見也只能三揀一,甚至無得揀。如此設限,是適得其反。
我知道公務員對諮詢有許多困惑,他們覺得聽來聽去都是差不多的意見,都是街坊或烽煙節目式的點評和發泄兩句,未能對他們帶來新的啟發和觀點。另邊廂,為了交貨,他們唯有用盡方法拖延,例如近年的諮詢流行「分階段」:標準工時的諮詢,講完又講,到第二階段又提出4個方案,再要求社會給予意見;經過近3年諮詢,仍是原地踏步,勞資雙方分歧沒有收窄。
我們應如何設計有意義的公眾參與過程?二元對立是偽命題,公眾參與應具啟發性,而官員也不會感到泄氣和難受,大前提是政府必須花更多時間做好研究,放低「自己最叻」的氣燄,不動輒否定民間提出的數據,願意求同存異,在複雜的社會議題上共議共創。
當然,公眾諮詢只是市民理解和介入政策的首階段。我想再問特首參選人:恆常的諮詢組織應如何改革,讓其反映社會上的多元政治光譜和價值觀?
在每個範疇常設的諮詢或法定組織,是殖民年代的「行政吸納」,但在局長問責制下,這類架構除了可向支持者「派餅仔」,已失去其功能。過去5年,諮詢架構的委任以建制派為主,偶有一名「淺黃」人物配襯;局長也不能自行決定人選,要先把推薦名單交予中央政策組發落。
如此花瓶式架構,絕非21世紀的方法。諮詢架構可怎樣改革?其他城市的決策者都在思考管治的創新,例如在光譜兩端的公民組織可在諮詢架構擁有一定席位,派代表參與。在英國某些公共文化機構如博物館,更歡迎市民自薦成為委員。在丹麥,曾有部長嘗試在面書(facebook)尋找年輕影子部長,招攬有意深入認識文化政策的年輕人當影子部長,與部長定期見面,提供意見。
諮詢架構能否變身政策孵化器?
若恆常的諮詢委員會及法定組織繼續存在,要吸納的應是年輕人的聲音,不是建制中年(還有是太多男士,性別比例嚴重不均),要改變的也是操作模式:諮詢架構能否變身「政策孵化器」,到各區聆聽不同人士的夢想和困境?「孵化器」應是試點工程,稍為把程序鬆綁,例如大膽地為再推出租管進行試驗,或改變工廈用途,讓初創的文化社會科技企業更容易經營。
被動的諮詢,要成為主動和創意的公眾參與,市民和政府更需要建立信任的持續對話平台,才能減少社會撕裂,讓政策更平衡,讓所有香港人特別年輕一代,對香港仍抱着信心和希望。
作者是文化評論人、教育工作者
◆給特首參選人的試卷——特首選舉政綱評析系列
◆問特首參選人:諮詢究竟是為了什麼?下屆政府如何跳出恐懼和過分自我保護的框框,認真鼓勵公眾參與,開明地與民共議,願意放下身段,敢於聆聽不同聲音,接納多元觀點?
「每人3分鐘」諮詢制度已到末路
首先,這不是市民可隨便走進去聽聽的諮詢會,場內只有特邀文化藝術界人士。控制了誰可出席後,西九當局還要「帶頭盔行騎樓底」:一排穿上西裝一臉嚴肅的人守着出入口;參加者不能直接提問,要先寫下名字和問題,放進箱子,等候抽籤,主持人抽中名字後才有發言機會;最後,每人只能講3分鐘。場內的主流意見是:意念很好,快些啟動上馬,我們等不及了。明白的,發言的都是中老年人和退休官員,全場最年輕的是區議員楊雪盈。但故宮是為香港的未來而建,那中學生和大學生在哪裏?
本文不是評論故宮和西九,我只想藉這次西九諮詢會說明,這種「每人3分鐘」的諮詢制度已走到末路。在這個死胡同內,就算是官民有機會搏擊,或建制與非建制可相互揶揄,也改變不了其本質的無聊,結果也不會對政府決策有影響。諮詢過後,民間憂慮的問題沒解決、市民的不信任感提升,年輕人唯有在社交媒體訕笑決策者;但就算有幾百個「讚」,過後仍是揮之不去的無力感。
我想請特首參選人闡明:諮詢,究竟是為了什麼?下屆政府如何跳出恐懼和過分自我保護的框框,認真鼓勵公眾參與,開明地與民共議,願意放下身段,敢於聆聽不同聲音,接納多元觀點?
「諮詢」一詞背後的精英心態,不符知識科技型社會在公共領域講求的「共創」價值。現時慣用的諮詢是單向的,由政府主導,官員生怕市民太早否定議題,或覺得市民不懂,於是待米已成炊,才敷衍提出兩三個方案、ABC餐,把諮詢鎖定在某範圍,市民表達意見也只能三揀一,甚至無得揀。如此設限,是適得其反。
我知道公務員對諮詢有許多困惑,他們覺得聽來聽去都是差不多的意見,都是街坊或烽煙節目式的點評和發泄兩句,未能對他們帶來新的啟發和觀點。另邊廂,為了交貨,他們唯有用盡方法拖延,例如近年的諮詢流行「分階段」:標準工時的諮詢,講完又講,到第二階段又提出4個方案,再要求社會給予意見;經過近3年諮詢,仍是原地踏步,勞資雙方分歧沒有收窄。
我們應如何設計有意義的公眾參與過程?二元對立是偽命題,公眾參與應具啟發性,而官員也不會感到泄氣和難受,大前提是政府必須花更多時間做好研究,放低「自己最叻」的氣燄,不動輒否定民間提出的數據,願意求同存異,在複雜的社會議題上共議共創。
當然,公眾諮詢只是市民理解和介入政策的首階段。我想再問特首參選人:恆常的諮詢組織應如何改革,讓其反映社會上的多元政治光譜和價值觀?
在每個範疇常設的諮詢或法定組織,是殖民年代的「行政吸納」,但在局長問責制下,這類架構除了可向支持者「派餅仔」,已失去其功能。過去5年,諮詢架構的委任以建制派為主,偶有一名「淺黃」人物配襯;局長也不能自行決定人選,要先把推薦名單交予中央政策組發落。
如此花瓶式架構,絕非21世紀的方法。諮詢架構可怎樣改革?其他城市的決策者都在思考管治的創新,例如在光譜兩端的公民組織可在諮詢架構擁有一定席位,派代表參與。在英國某些公共文化機構如博物館,更歡迎市民自薦成為委員。在丹麥,曾有部長嘗試在面書(facebook)尋找年輕影子部長,招攬有意深入認識文化政策的年輕人當影子部長,與部長定期見面,提供意見。
諮詢架構能否變身政策孵化器?
若恆常的諮詢委員會及法定組織繼續存在,要吸納的應是年輕人的聲音,不是建制中年(還有是太多男士,性別比例嚴重不均),要改變的也是操作模式:諮詢架構能否變身「政策孵化器」,到各區聆聽不同人士的夢想和困境?「孵化器」應是試點工程,稍為把程序鬆綁,例如大膽地為再推出租管進行試驗,或改變工廈用途,讓初創的文化社會科技企業更容易經營。
被動的諮詢,要成為主動和創意的公眾參與,市民和政府更需要建立信任的持續對話平台,才能減少社會撕裂,讓政策更平衡,讓所有香港人特別年輕一代,對香港仍抱着信心和希望。
作者是文化評論人、教育工作者
◆給特首參選人的試卷——特首選舉政綱評析系列
◆問特首參選人:諮詢究竟是為了什麼?下屆政府如何跳出恐懼和過分自我保護的框框,認真鼓勵公眾參與,開明地與民共議,願意放下身段,敢於聆聽不同聲音,接納多元觀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