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報獲悉,現為資助中學的香港華仁書院(港華)近月正研究轉至直資模式,以及脫離與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的直屬中小學關係的可行性,研究資料包括港華如轉直資每年學費料約4 萬元,並希望藉此獲得更大辦學自主權,及減低「華小」由灣仔遷校至東區後導致收生質素下跌的可能。明報記者
華小將轉校網灣仔遷東區
港華在學界多次直資爭議中均未有轉制,而天主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在2011 年曾提及,教會學校旨在服務大眾,轉直資不是出路。有港華舊生關注轉直資會否令港華學生變得單一及貴族化,失去過往學生來自不同階層的特色(見另稿)。
香港華仁:工作小組研發展
港華1919年創立,1932年起由耶穌會營辦,港華昨回覆本報表示,為迎創校百周年的回顧與前瞻,耶穌會2015 年9 月任命了一個由學校各持份者組成的工作小組,研究港華的發展,當中包括轉直資的可能,以及與華小更理想的合作模式,校長和教職員曾共同討論上述議題,討論詳情會向耶穌會匯報。港華指出,仍未就上述項目展開全面諮詢各持份者。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陳岡回覆表示,港華最終會否轉為直資,華小並不知悉,亦沒有資料可提供,相信如港華有明確的轉直資計劃,一定會諮詢華小。
教育局:未收到港華申請
教育局昨回覆表示,未有收到港華要求轉為直資中學的申請。局方指出,申請學校必須證明已充分準備及具足夠能力在直資辦學模式下提供優質教育,並須證明具備良好財政狀等;局方亦會審視其他因素,如學校資助模式轉變對學額供求的影響、學校諮詢其主要持份者(包括家長、教師、舊生等)的結果,能否合理地回應持份者關注等。
可享收生自主錄能力較高學生
政府在2001 年容許直資校大幅增學費,不少傳統學校心動,港華及華仁書院(九龍)研究過轉直資的可行性,但校董會擱置計劃。港華現任校長蘇英麟於2013 年上任時接受傳媒訪問提到, 「現階段並無轉制(直資)計劃」。
不過,據本報得悉,校方近月曾就轉直資及脫離直屬小學的議題,廣泛與教職員商討,探討直資及脫離與華小直屬中小學關係的利弊。消息人士稱,港華校方的研究顯示,以直資模式辦學可享更大自由度,包括收生自主及自行選擇教學語言,脫離直屬小學可取錄能力較高學生,也會較容易維持「以英語授課為主(EMI)」的學校,令更多學生能享受取穌會提供的教育。
據悉,上述提及的研究,初步預計學生每年學費為4.3 萬至4.5 萬元;校方亦提到,擔心基層學生會因學費而不敢申請入讀,故會透過教會及社工加強宣傳設助學計劃,令基層學生不會因學費而錯失入讀機會,亦提及「轉直資是想幫區外有需要的人」,吸納更多其他地區的學生。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對港華研究轉直資感到意外,指與耶穌會的平民教育理念有不同, 「有錢家長的選擇多了,但基層家庭分享傳統名校的機會則變小」,盼學校充分考慮得失及對社會的影響。
直資與資助中學分別
直資中學約70 間
現時直資中學約有70間,佔全港中學逾一成;近年相繼轉為直資中學的教會學校或老牌名校,包括聖保祿學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男拔萃及女拔萃、英華書院等
學費
直資:可收學費,但學校須撥備最少一成學費收入作獎助學金或學費減免,以支援清貧生。據本報《2017/18 升中選校全攻略》資料,每年學費約由700 元至逾6 萬元不等資助:免費
資助辦法
直資:除學費外,還可得到政府的經常津貼資助:教育局會發放經常及非經常津貼,經常津貼包括每月一次的薪金津貼、非薪金津貼及其他津貼(整合代課教師等)
收生
直資:可自行收生資助:須參加統一派位,可預留不多於30%的中一學位作自行分配學位
課程
直資:須提供主要為本地生而設的課程,但課程設計、教學語言等均具彈性資助:須推行課程發展議會所建議課程,並遵照教育局最新課程及評估政策
資料來源:教育局及立法會文件、《2017/18 升中選校全攻略》明報製圖
華小將轉校網灣仔遷東區
港華在學界多次直資爭議中均未有轉制,而天主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在2011 年曾提及,教會學校旨在服務大眾,轉直資不是出路。有港華舊生關注轉直資會否令港華學生變得單一及貴族化,失去過往學生來自不同階層的特色(見另稿)。
香港華仁:工作小組研發展
港華1919年創立,1932年起由耶穌會營辦,港華昨回覆本報表示,為迎創校百周年的回顧與前瞻,耶穌會2015 年9 月任命了一個由學校各持份者組成的工作小組,研究港華的發展,當中包括轉直資的可能,以及與華小更理想的合作模式,校長和教職員曾共同討論上述議題,討論詳情會向耶穌會匯報。港華指出,仍未就上述項目展開全面諮詢各持份者。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陳岡回覆表示,港華最終會否轉為直資,華小並不知悉,亦沒有資料可提供,相信如港華有明確的轉直資計劃,一定會諮詢華小。
教育局:未收到港華申請
教育局昨回覆表示,未有收到港華要求轉為直資中學的申請。局方指出,申請學校必須證明已充分準備及具足夠能力在直資辦學模式下提供優質教育,並須證明具備良好財政狀等;局方亦會審視其他因素,如學校資助模式轉變對學額供求的影響、學校諮詢其主要持份者(包括家長、教師、舊生等)的結果,能否合理地回應持份者關注等。
可享收生自主錄能力較高學生
政府在2001 年容許直資校大幅增學費,不少傳統學校心動,港華及華仁書院(九龍)研究過轉直資的可行性,但校董會擱置計劃。港華現任校長蘇英麟於2013 年上任時接受傳媒訪問提到, 「現階段並無轉制(直資)計劃」。
不過,據本報得悉,校方近月曾就轉直資及脫離直屬小學的議題,廣泛與教職員商討,探討直資及脫離與華小直屬中小學關係的利弊。消息人士稱,港華校方的研究顯示,以直資模式辦學可享更大自由度,包括收生自主及自行選擇教學語言,脫離直屬小學可取錄能力較高學生,也會較容易維持「以英語授課為主(EMI)」的學校,令更多學生能享受取穌會提供的教育。
據悉,上述提及的研究,初步預計學生每年學費為4.3 萬至4.5 萬元;校方亦提到,擔心基層學生會因學費而不敢申請入讀,故會透過教會及社工加強宣傳設助學計劃,令基層學生不會因學費而錯失入讀機會,亦提及「轉直資是想幫區外有需要的人」,吸納更多其他地區的學生。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對港華研究轉直資感到意外,指與耶穌會的平民教育理念有不同, 「有錢家長的選擇多了,但基層家庭分享傳統名校的機會則變小」,盼學校充分考慮得失及對社會的影響。
直資與資助中學分別
直資中學約70 間
現時直資中學約有70間,佔全港中學逾一成;近年相繼轉為直資中學的教會學校或老牌名校,包括聖保祿學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男拔萃及女拔萃、英華書院等
學費
直資:可收學費,但學校須撥備最少一成學費收入作獎助學金或學費減免,以支援清貧生。據本報《2017/18 升中選校全攻略》資料,每年學費約由700 元至逾6 萬元不等資助:免費
資助辦法
直資:除學費外,還可得到政府的經常津貼資助:教育局會發放經常及非經常津貼,經常津貼包括每月一次的薪金津貼、非薪金津貼及其他津貼(整合代課教師等)
收生
直資:可自行收生資助:須參加統一派位,可預留不多於30%的中一學位作自行分配學位
課程
直資:須提供主要為本地生而設的課程,但課程設計、教學語言等均具彈性資助:須推行課程發展議會所建議課程,並遵照教育局最新課程及評估政策
資料來源:教育局及立法會文件、《2017/18 升中選校全攻略》明報製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