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日前公布1月份PMI新訂單指數,雖下降了0.4個百分點至52.8%,但卻連續11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上,考慮春節假期製造業開工下降因素干擾,訂單數據對需求復蘇仍有支持。而中國非製造業PMI指數為54.6,比上月小幅回升0.1%,處於前12個月次高值。其中,非製造業新訂單擴散指數連續5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上,同樣也支撐國內需求趨於擴大的判斷。
美貿易保護 中國出口前景存疑
1月PMI數據中,外需回暖也得到了驗證。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至50.3%,使前12個月中,有7個月的新出口訂單指數處於榮枯線之上。考慮到自去年中開始,美、日、歐、英的製造業都出現了震盪上行的現象,這種趨勢並沒有衰弱的迹象,這無疑對中國的出口暫時起到支撐作用。不過,從中長期來看,隨着美國推行貿易保護政策,中國未來出口仍充滿不明朗。
目前供給側改革執行力度趨嚴,對缺少規模優勢的中小企業衝擊較大。大型企業卻因為體量大可以攤薄成本而佔據優勢,又因為中小企業競爭減少而會獲取更大市場份額。大型企業1月份的生產和新訂單擴散指數,分別為55.1%和55.4%,皆處於前12月的第三高,而中型企業收益於需求增長,生產和新訂單雖弱於大型企業,但較上月仍提升至53.1%和51.5%。而小型企業製造業PMI受供給側改革和春節雙重影響,較上月下降0.8個百分點至46.4%。
供給側改革衝擊中小企 大企業受惠
需求增加往往表現為新訂單數增加、產品庫存下降,同時企業增加原材料庫存。但如果供給側的改革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就會削弱企業補庫存的動力。當期新訂單指數與上期原材料庫存指數的差愈大,表明供給端自身阻力愈大。1月份該差值為4.8個百分點,與上月持平。從2015年中至今,新訂單擴散指數與上一期庫存擴散指數的差值,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這說明供給側改革切實地對生產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1月份PPI按月的領先指標,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下滑5.1個百分點至64.5%,這表明PPI按月增速極可能在1月出現拐點。不過自2015年開始,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與PPI按月增速的平行關係被打破,一方面印證了供給收緊,另一方面也說明PPI受供給約束升勢較大。在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維持在高位時,1月PPI按月增幅可能接近1%,按年則可能接近7%。
原材料價格高 PPI料急升
1月的PMI數據反映供給側改革趨勢並未變動,隨着通脹壓力增大,對股市而言,具有規模優勢的大企業在短期內可能隨着中小企競爭減少而相對受益,值得關注。對商品而言,全球製造業PMI震盪上行,國內國際需求擴張趨勢逐漸明顯,而供給側產能約束及環保限制,使能源類及煤基有色化工產品的價格,繼續值得憧憬。
中國光大證券(國際)研究部主管
[唐焱 中資股攻略]
美貿易保護 中國出口前景存疑
1月PMI數據中,外需回暖也得到了驗證。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至50.3%,使前12個月中,有7個月的新出口訂單指數處於榮枯線之上。考慮到自去年中開始,美、日、歐、英的製造業都出現了震盪上行的現象,這種趨勢並沒有衰弱的迹象,這無疑對中國的出口暫時起到支撐作用。不過,從中長期來看,隨着美國推行貿易保護政策,中國未來出口仍充滿不明朗。
目前供給側改革執行力度趨嚴,對缺少規模優勢的中小企業衝擊較大。大型企業卻因為體量大可以攤薄成本而佔據優勢,又因為中小企業競爭減少而會獲取更大市場份額。大型企業1月份的生產和新訂單擴散指數,分別為55.1%和55.4%,皆處於前12月的第三高,而中型企業收益於需求增長,生產和新訂單雖弱於大型企業,但較上月仍提升至53.1%和51.5%。而小型企業製造業PMI受供給側改革和春節雙重影響,較上月下降0.8個百分點至46.4%。
供給側改革衝擊中小企 大企業受惠
需求增加往往表現為新訂單數增加、產品庫存下降,同時企業增加原材料庫存。但如果供給側的改革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就會削弱企業補庫存的動力。當期新訂單指數與上期原材料庫存指數的差愈大,表明供給端自身阻力愈大。1月份該差值為4.8個百分點,與上月持平。從2015年中至今,新訂單擴散指數與上一期庫存擴散指數的差值,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這說明供給側改革切實地對生產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1月份PPI按月的領先指標,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下滑5.1個百分點至64.5%,這表明PPI按月增速極可能在1月出現拐點。不過自2015年開始,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與PPI按月增速的平行關係被打破,一方面印證了供給收緊,另一方面也說明PPI受供給約束升勢較大。在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維持在高位時,1月PPI按月增幅可能接近1%,按年則可能接近7%。
原材料價格高 PPI料急升
1月的PMI數據反映供給側改革趨勢並未變動,隨着通脹壓力增大,對股市而言,具有規模優勢的大企業在短期內可能隨着中小企競爭減少而相對受益,值得關注。對商品而言,全球製造業PMI震盪上行,國內國際需求擴張趨勢逐漸明顯,而供給側產能約束及環保限制,使能源類及煤基有色化工產品的價格,繼續值得憧憬。
中國光大證券(國際)研究部主管
[唐焱 中資股攻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