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中港關係陷低谷 參選人須提解套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07日 06:35
2017年0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特首參選人陸續交代政綱,土地房屋政策、政改和《基本法》23條立法等議題備受關注,惟如何理順中央香港關係,卻鮮有詳細討論。近期民調顯示的特首參選人民望走勢,已充分反映「中央因素」如何影響民意,部分市民對中央的逆反心態相當明顯,然而在「一國兩制」下,特首注定同時要向香港730萬市民和中央負責,如何調和雙方的觀點和考慮,是特首職責所在。特首參選人須就理順中央香港關係,帶領和鼓勵社會各界思考討論,尋求改善之法。


林鄭曾俊華民望變化

「中央因素」左右選情

上月下旬,根據港大民意調查結果,四大特首參選人中,曾俊華和林鄭月娥的支持率均錄得淨值,惟雙方走勢迥異。曾俊華民望淨值達36.6個百分點,較去年12月升3.8個百分點;林鄭支持率淨值為8.8個百分點,跌5.5個百分點,在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爭議後,兩人支持率淨值拉開。嶺大本月初所作的民調更顯示,林鄭的支持淨值為-0.9個百分點,首度出現負數,反觀曾俊華支持度則急升。有關民調進行時,曾俊華與林鄭均未提出具體政綱,雙方支持淨值差距愈益擴大,除了反映曾俊華公關招數較為成功、林鄭競選籌備工作較為倉卒外,林鄭的民望下跌相信與「中央因素」有關。


2012年現屆政府成立之初,林鄭月娥和曾俊華兩位司長,都是民望較高的問責官員;有好一段時間,林鄭民望比曾俊華更高。然而2014年林鄭着手處理政改,成了兩人民望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政改紛爭消耗了林鄭不少民望「資本」,相比下曾俊華雖被批評為「守財奴」、嚴重錯估財政盈餘,惟毋須處理敏感政治議題,民望消耗較小。及至去年底梁振英棄選特首,林鄭在西九故宮館爭議聲中決定去馬參選,短短一個月間「不支持率」迅速飈升,箇中一大原因,相信是林鄭很快已被貼上「中央欽點」標籤,「支持林鄭」變成了「支持中央欽點」的代名詞,市民的逆反心態進一步擴散。


近年香港社會存在一股氛圍,認為中央與香港的利益是對立和互相排斥的,抗拒中央等於「捍衛香港」,莫說「中央欽點」,凡是跟中央和內地有關的事情,都很易引發軒然大波,西九故宮館爭議的出現,一定程度折射了這種逆反心態,影響政府的決策和處事。給別人扣上「逢中必反」又或「向中央叩頭」的帽子,不難操作,然而香港社會各界是時候好好思考,到底香港與中央的關係,是否真的如此二元對立、非此則彼。


除非否定「一國兩制」,否則港人無法迴避這一政治現實——特首同時要面對兩個「老闆」,一是香港730萬市民,一是中央政府。落實「一國兩制」,特首一大職責就是處理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內地與香港的利益,並非必然對立,惟雙方關係惡化,必然不利香港發展。特首參選人有責任向社會闡述,一旦上台打算如何具體理順此一重要關係,並鼓勵社會理性討論,摒棄二元對立思維。


避談理順中央香港關係

重啟政改恐成空頭支票

除了林鄭月娥,其餘三大特首參選人曾俊華、葉劉淑儀和胡國興已發表政綱,內容多集中面向港人的部分,甚少提及如何面對中央,以及調和兩者的關係。誠然,3參選人均有談及政改和基本法23條立法等涉及中央的議題,但是割裂地討論有關議題,不提如何理順中央香港關係,容易流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胡國興的政綱拋出具體政改方案「不用再提8•31框架」,主張就基本法23條立法的同時,推動就22條立法禁止內地部門及省市干預香港事務,惟沒有具體闡述中央與香港關係的看法。胡官有必要就這一點說明。


曾俊華的政綱,有一章談「一國兩制兩地共贏」,惟內容主要談經濟合作,至於重啟政改和23條立法,說法模稜兩可,既避提8•31框架,也未闡述何謂「先易後難」分階段落實23條立法。曾俊華既提出要為「通過政改創造有利條件」,更需言明如何理順中央香港關係,僅僅「如實向中央反映香港各界意見」,並不足夠。相比之下,葉劉的政綱有提出「理順香港與內地關係,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惟做法只有「更深入及全面」向香港市民及國際社會闡釋「一國兩制」理念與實踐,「重建兩地人民和諧關係」,流於泛泛之談。未來還請四大參選人,清楚說明他們打算如何理順中央與香港關係,引導社會理性討論,否則任何重啟政改、23條立法等,恐怕只會淪為無望兌現的空頭支票。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